各大銀行賣的結構性存款到底安全嗎?有何依據?

自從2018年以來,隨著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相繼落地后,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在二年過渡期后將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但普通投資者對于保本的想法并不會因此消退,因此結構性存款和個人大額存單業務越來越受歡迎,也隨之火爆,逐漸成為各大商業銀行的攬儲工具。

其中結構性存款被視為是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的最佳替代品,甚至在資管新規實施以來,各大銀行一度掀起更名潮。更有甚者,直接將過去的“保本保息”理財產品改為結構性存款,這也就是“假結構”產品的發端。那么,什么是結構性存款?有沒有風險呢?

結構性存款是什么?

所謂的結構性存款,簡單來說,其構成就是“存款 期權”的組合,因此保本不保息。具體來說是指將一部分資金投資于存款,另一部分運用金融衍生工具投資與利率、匯率、股票、信用、商品等標的物掛鉤的金融產品。

按照理財新規的要求,結構性存款納入商業銀行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因此它也成為銀行攬儲的重要工具。

因為結構性存款按照存款管理,相應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保費的繳納范圍,相關資產應按規定計提資本和撥備。但這里必須指出一點,那就是《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的那部分只是結構性存款中的“存款”部分。

結構性存款的風險是什么?

很明顯,對于不在保護范圍之內的“期權”部分來說,恰恰就是結構性存款的風險所在。準確的說,結構性存款的安全性主要還是取決于用于購買衍生品的資金比例,投資衍生品的比例越高則可能的風險就越大。但對于敢于冒風險的投資者來說,博取的就是這部分浮動收益。

比如說,投資100萬元購買結構性存款,拿出95萬元以上投資銀行存款,剩下的5萬左右投資金融衍生品。這樣以來,即便是期權部分虧損也不影響整個產品的保本。但要是將大部分資金投資于衍生品,那就有可能取得更大浮動收益,同時也意味著風險增加。

而對于低風險偏好的普通投資者來說,在選擇結構性存款產品時,一定要知道自己可能會承受一定的風險,千萬不要只被較高收益所吸引了,還是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最好是定制適合自己承受能力及偏好的產品類型。比如說,將產品類型直接設置為“純保本”型的。那么,結構性存款都是如何分類呢?

結構性存款有哪些類型?該如何選擇?

很多投資人看到結構性存款時,發現該產品中帶有“存款”二字,就以為是一般性存款,通過今天的介紹以后,相信大家已經知道這顯然是誤解。因為即便名字中有“存款”二字,也僅僅是結構性存款的一部分而已。所以說投資者若選擇不當的話,仍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那么如何定制結構性存款呢?我們先看一看結構性存款的分類:

根據結構不同,通常分為三類:一是本金+最低收益保證型;二是純本金保證型;三是部分本金保證型。大家可以發現,這里面只有第三種是存在較大風險的,因為只是部分本金安全。換句話說,一旦選擇此類產品就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的情況。

很明顯,如果你屬于保守型投資者,那你在定制結構性存款時,就應該將保本水平調至100%,也就是說選擇第一種類型的結構性存款即可。但若你想要獲取較大浮動收益,又有承受風險的能力,自然可以考慮一下第三種。

總之,結構性存款的風險介于銀行理財產品和存款之間,相應的,其收益要高于銀行存款類金融產品,但一般不及理財產品收益。不過由于客戶大都看重本金百分之百安全,不管資管新規如何要求破剛兌和凈值化,但銀行要想攬儲就必須以客戶為中心。因此各大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目前基本上都是偏重存款,而非金融衍生品的比例。大家不必過于擔心結構性存款的安全。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