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比特幣的開發如此保守?

作者: Vlad Costea

翻譯: 阿劍

當今世界,軟體每周升級已是常規,甚至可以隨時發布補丁,而比特幣的軟體開發似乎陷入了某種保守主義,基礎層不斷固化,軟體的運行方式日益嚴格(死板),而開發者還在開發不會破壞節點間共識的可選性優化,

對于不熟悉它的人,比特幣的世界里似乎從沒有過新鮮事,而另類幣嘗試各種各樣的新想法、部署抓人眼球功能的現狀,更凸顯了這種扭曲的印象,不管怎么說,比特幣是一套軟體,要真是行業頂尖的開發者在開發比特幣,他們怎么能這么遲鈍?為什么不在區塊鏈上做 VR 游戲呢,還可以把云存儲的視訊片段 token 化嘛!為什么 DeFi 的流動性挖礦不是在比特幣上先出現的呢?

好吧,首先,比特幣是一種硬通貨,用戶也都認可電子黃金這個前景。其次,比特幣網路是充分去中心化的,會逐步淘汰掉不受歡迎和沒有必要的提議,每個節點運營者都是獨立的投票者,選擇自己喜歡的軟體和優化,同時都同意網路的根本規則,

可以拒絕運行開發者的代碼,也是這個博弈中的一環。通過拒絕代碼、不讓任何一個代碼巫師(開發者)變成網路的暴君,去中心化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這樣一來,開發者就不會在有爭議的軟體上開發,而且,當需要修復某個漏洞時,可以預期它會經過嚴格的測試和同行檢查。

比特幣的軟分叉與博弈論

軟分叉,實際上就是要添加到一個比特幣節點中運行來實現其它目標的額外代碼。軟分叉是沒有爭議的,因為,無論添不添加進去,都不會打破網路的共識并導致網路分裂(而如果硬分叉組織不當,就會有這種效果),為了解釋比特幣的保守主義,我們來看看兩個最受歡迎的升級提案:Taproot 和 Segwit,

Taproot 最早由開發者 Gregory Maxwell 在 2018 年 1 月提出,旨在提升基礎層的多簽名功能模塊和隱私性,大概 3 年后,代碼已經接近完成了,而且只有 520 行。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平均每一行代碼都經過了兩天的審計。

即使這個提案已經通過了同行審議、進入了推廣階段,仍然需要一些時間來說服社區成員在自己的節點中運行代碼,到了 2020 年 9 月,出現了持續的協商過程,說服用戶、礦池、交易所和錢包開發者來支持這個提案,但是,跟往常一樣,全節點只會在其運營者發現對自己有用的好處、并且確信代碼經過了充分的測試,才會把這些額外的代碼添加到自己的節點中,

所以,SegWit(在 2017 年獲得了開發者、礦池和交易所壓倒性的支持)迄今也只有 50% 的接受度。也就是說,從一些節點開始激活這一軟分叉的 3 年以后,仍然有一半的網路沒有運行這個修復交易熔融性漏洞(malleability)的升級,

沒有 “仁慈的獨裁者” 來強力推行一種路線圖,比特幣靠的是質疑和持續不斷的驗證。即使一些用戶決定在自己的節點中運行額外的代碼,另一些人也可以選擇不這樣做,依然能與網路的其余部分保持同步。

開發的速度和新特性的推廣顯然不是 bitcoiner 的優先考慮事項,大部分用戶會指出,基礎層的固化和 “林迪效應”(某種事物存在的時間越久,其存活并維持其意義的概率越大)是他們保守主義的原因,雖然額外的特性是有好處的,也不該激進推行變更或引入不必要的復雜性來獲得這些好處 —— 正如最頂尖的專家會告訴你的:復雜性是良好安全和易審計性的死敵,

比特幣開發 vs. 另類幣開發

比特幣開發這種緩慢而堅定的特點,迥異于另類幣的 “快速推進、破舊立新” 哲學,其中一些網路,對于提供吸引市場關注的功能要熱衷得多,確保工作盡可能高效反而在其次,這主要就是由他們項目的中心化導致的,

比如以太坊,開發者要大力推行一種路線圖、要對基礎層大砍大削,比起比特幣來要容易得多。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有過通過 “回滾” 破壞區塊鏈不可變性的先例,也是因為某些創始人熱衷于 “治理”(在有關協議的事情上使用人力干預,用政治來取代 “代碼及法律”)。

作為這個網路的聯合創始人和仁慈獨裁者,Vitalik Buterin 可以決定加速整合某個特性,也可以決定擱置某種開發方向的優先級,同樣地,以太坊基金會可以決定資助某些項目,或停止資助,至于全節點,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程度要低得多,而且全歸檔節點(archive node)的數量很成問題(補充一句,連 Vitalik Buterin 自己也沒有運行這種節點)。即使是遷移到另一個基礎這樣大的事(譯者注:指遷移到權益證明機制),也很少聽到反對的聲音,更多是喝彩。

在其它那些不敢聲稱自己 “去中心化” 的項目中,情形甚至更糟,拜他們的謙虛所賜,他們可以更自由地實驗新功能,更不用顧及后果,但是,能在比特幣之前激活 SegWit 或者在比特幣尚未接受時加入 Schnorr 簽名和 Tapoot,并不表示他們更有創造力,同樣地,照抄以太坊的設計來迎合 DeFi 熱也是鼠目寸光,

在一個類別中,只有最頂級的網路能擁有最一貫高質量的開發,而其他項目往往只是復制和改改參數,這對代碼測試來說是好事,但對風險投資來說則是壞事,很有可能會導致失敗。

在這種大環境下,無怪乎剛入圈的人會認可 “比特幣是史前生物” 的說法,根據這種觀點,比特幣能夠引領市場,僅僅只是因為其品牌和先發優勢。

結果是,這些支持者會告訴你,他們的 “更快” 以及理論上 “更去中心化” 的網路最終會打敗貨幣之王,不然的話,為什么這么多開發工作都投入在了 DeFi app 里, 而比特幣卻花了好幾年時間都不能加入一個 Taproot?為什么 SegWit 和閃電網路的接受度這么低?為什么沒有一個領袖來團結大家走同一條路、形成一個比特幣用途的官方口徑?

比特幣害怕變更嗎?

所有這些都跟去中心化有關,雖然在這個滿是仁慈獨裁者和他們的圍墻花園的世界里,這似乎有點反直覺,但是,最終,比特幣的 Layer 2 和側鏈會集成你今天在另類幣上看到的所有東西 —— 只不過他們會建立在一個使用健全貨幣的更強壯的基礎層上,相應地,基礎層會固化到更新極其少的地步,

比特幣盡管保守,卻仍然是最流行、最去中心化的密碼貨幣。其交易是最安全的,可以保證最佳的終局性,而其網路的激勵措施也運行了最長的時間,如果新功能的推廣速度讓某些用戶困擾,他們也很多別的選擇 —— 從 Layer 2 到側鏈,到隱私性另類幣 —— 用戶可以自取所需。

競爭是健康而且必要的,不論是為了增加用途、提升功能還是為了強化協議;競爭最終能帶來一個更加安全的去中心化系統。競爭也有助于測試同一份代碼是否在不同實現中具備同樣的用途。如果比特幣基礎層無法在政治動蕩的氣候中提供絕對必要并且是確定的功能,比特幣之上和比特幣之外都可以存在替代方案。而從眼下來看,重要的是去中心化和一致認可的升級。

意在提升隱私性和可擴展性的技術(如 Schnorr 簽名和 Taproot)并未失去支持,也會讓比特幣更健壯、為更廣泛的應用作好準備。與此同時,比特幣和更新的協議升級上的研究和實驗仍在繼續,比如 Prism 可以實現有向無環圖(DAG)來提高可擴展性。

比特幣是最安全的密碼學貨幣,也是我們現在擁有的最高效的價值儲存媒介,任何批評都應該先思考在合并新代碼時候的博弈模式。畢竟,我們從小就聽說龜兔賽跑的故事:笑到最后的是那只慢而堅定的烏龜,不是兔子,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