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原行長:數字貨幣包括區塊鏈幣將與主權貨幣長期并存

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0大陸銀行業發展論壇智慧金融峰會于今日在北京舉行,中信集團原監事長、中信銀行原行長朱小黃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朱小黃表示,數字貨幣包括區塊鏈幣與主權貨幣的長期并存。從法律角度考察,主權貨幣是伴隨國家現象的一個歷史現象,相對于法定貨幣而言,網路貨幣更有條件回歸交易契約的本質,例如比特幣是交易雙方認可、然后契約化的一個支付貨幣,可能它更符合市場的屬性,也就更利于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和運行效率,既不能用傳統的貨幣理論衡量虛擬貨幣的性質和特點,也不能放任網路特點,放棄市場秩序對網路經濟和虛擬貨幣的法律規范和它的風險管理,所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數字貨幣和主權貨幣會長期并存,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各位網友好,很高興能夠參加新浪網上的論壇。

我要發言的題目和內容是關于未來銀行的功能演進,想說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銀行功能的變化,另外一個是金融科技可能對我們銀行的未來影響,

談到未來我們就要問多久之后是未來呢?沒有突然出現的未來,只有逐漸演進的未來,有人說“未來已來”,這是個互聯網語言,對經濟生活、經濟事件而言,現在、未來和過去實際上構成了一個整體的世界。當我們談論一個經濟事件的時候,實際上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個整體,是全面的概念,是不可切割的。當我們說“未來已來”這個說法的時候,只不過是某些標志性事件或者現象已經發生,而不是整體突然就跨入未來了,未來是被今天所決定的、所影響、所勾劃的。

談到未來的趨勢,要先研究今天有什么特征,一個時代的銀行決定于它的功能。我們知道傳統的銀行功能大概就是存、貸、匯,就是融資、支付、理財。理財根源于通脹,這個道理當然要真說起來比較復雜,貨幣發行不斷地增長,我們能感受到的貨幣貶值也是一個基本的經濟現象,所以,理財是銀行功能的一個基本要求,融資根源于發展,經濟在整個發展過程當中有很多資金流的需要,發展的需求產生了銀行融資功能的衍生和發展,支付的根源在于經濟元素的流轉,在這個流轉過程當中銀行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的角色。不管我們現在是什么樣的產品、是什么樣的提法,其實萬變不離其宗。

當代的銀行功能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我想有幾個特征是很清楚的。

一是互聯網改變了金融生態,尤其是渠道的拓展和交易方式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也無法改變金融的基本功能,所以,像已經出現的P2P、數字化,其實背后歸根結底還是融資、支付、理財功能的不同表達,都是收益和風險的關系處理。但是要看到互聯網的出現、網路化的出現,在覆蓋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是無所不能及,我們通過網路可以觸及到社會的角角落落、各個方面、各種人群,我覺得這是互聯網改變了整個金融生態,

第二,除了存貸匯之外,當代金融可能更多地需要智力的服務,所謂“融資融智”,我們有很多銀行在宣傳一個產品的時候,經常用“融資融智”這個說法,我覺得“融智”并不是一個廣告語,而是真正的一個銀行功能的表達,隨著市場元素的多樣化,銀行技術特別是風險管理技術的運用、數據技術的運用,銀行的專業知識更加密集化,相關的智力服務成為銀行功能的一部分,資產的風險定價、風險評級、風險預警、智能投顧、各種理財方案、匯率的趨向分析等等,都需要模型,建模來處理,甚至包括一般的財務分析,都需要智力為背景的專業、專注的人員才能夠做到。

所以,當代的銀行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技術和人才,很明顯我們會覺得它功能缺失,沒有競爭力,對社會的服務越簡單、越直觀、越方便,對銀行智力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它的第二個特征是對智力的服務提出新的要求,銀行必須要有讓綜合智力變成服務能力的功能,

第三,財富的保管。發達和次發達國家社會的財富積累,這一需求從傳統的理財演化成財富存量的保管、增值。傳統的除了貴金屬、外匯儲備、資產配置、保管箱、代理、買賣、ABS、證券化等等,這些都是為了保管和盤活財富而產生,是對現有財富存量有效安全的保管和增值,這是銀行的一個新功能,從功能上來講,比傳統的存貸匯,到今天為止有所演進,在我看來存、貸、匯并沒有消失,但是網路、智力、保管已經來臨,所以銀行要因時而變,功能性的變化已經發生了,是這樣一個事實。

基于功能的嚴謹,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銀行,它圍繞“六個功能”,存、貸、匯、網、智、管,從這六個功能出發,構建新的業務體系,存、貸、匯依賴于風險管理技術,而網、智、管依賴現代智能技術,所以,未來的銀行是一個風控和智能并駕齊驅的銀行,在市場環境下六大功能就是產品的根源,兩項技術就是競爭力。不論利用多么眩目的名稱、多么耀眼的外觀、多么新穎的語言、多么復雜的結構,在我看來就是這“6+2”,就是六個功能加上兩項技術,這是對未來銀行從功能演進上的一個判斷。

二是科技創新建設共存金融生態的問題。

過去幾年金融科技市場投融資規模呈井噴式的增長,全球金融市場的科技投融資總額已經達到1000多億美元,增長幅度都很大,在大陸,金融領域的科技運用基本上經過了五個階段。一個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計算機的時候,單機運用;第二是,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計算機網路系統開始得到運用;第三個階段,2000年以后,系統的數據運用,主要在客戶的分析、信用卡的支付、風險管理方面大量地運用數據;第四個階段是2010年左右,互聯網金融和網路支付開始得到廣泛運用;第五個階段,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現在用的地方也很多了,場景很多,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金融科技的本質是科技的運用,這就意味著金融科技的運用需要回歸到常識,是金融創新,不是科技創新,是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銀行是知識密集型企業,各種科技運用的理想場景,供應鏈金融、支付、信用卡、風險控制、財富管理等等,它的技術運用含量都很高,也具備運用這些新技術的動因,另外,銀行還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但是這并不是說有資金實力就可以引領科技創新,銀行是沒有科技基因的,只有服務基因,這是銀行的本質,金融機構是服務性的公司,任何科技的運用都要照顧到市場的感受,所有的服務對象,無論是公司客戶還是個人客戶,他的感受決定了金融機構要運用什么樣的科技、如何運用,以及在何處運用,

談到金融科技的未來趨勢,可以概括以下幾種并存的現象,這就是未來的銀行,它一定是有幾個現象是并存的。

1.智能化與柜臺服務的長期并存。銀行服務渠道的智能化、便捷化、自動化轉變是大陸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銀行的分析、交易、風控、支付等崗位,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也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

2018年的4月份,我們看到大陸首家無人銀行在上海亮相,但是老年人和社會中低端人群的需求也要被考慮。長期來看,智能化和柜臺服務還是要并存。因為不同的客戶群體的行為方式和他對服務的需求差異很大,所以,完全智能化的銀行在服務功能上會缺失,對沒有能力使用現代工具的人是不公平的,

2.現金與支付工具的長期并存。微信、支付寶等非現金支付工具的誕生是對現金支付功能的延伸、補充和替代,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互補性,滿足了公眾支付的多樣化需求,盡管現代支付方式發展迅速,但流通現金需求還是比較大的。2019年4月份,M0的余額是7.4萬億,同比增長了3.5%,當下還是有很多人依賴現金支付的,尤其是老年人和偏遠地區的民眾,長期來看現金和非現金支付工具,我認為是長期并存的,

3.數字貨幣包括區塊鏈幣與主權貨幣的長期并存。從法律角度考察,主權貨幣是伴隨國家現象的一個歷史現象,相對于法定貨幣而言,網路貨幣更有條件回歸交易契約的本質。例如比特幣是交易雙方認可、然后契約化的一個支付貨幣,可能它更符合市場的屬性,也就更利于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和運行效率。我們既不能用傳統的貨幣理論衡量虛擬貨幣的性質和特點,也不能放任網路特點,放棄市場秩序對網路經濟和虛擬貨幣的法律規范和它的風險管理,所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數字貨幣和主權貨幣我相信會長期并存,

4.先進的后臺數據批處理和市場交易層面的人性化、個性化、個人化的長期并存,所有的管理活動我認為都基于三個基本問題:第一,面對人性;第二,超越自我;第三,資訊對稱。如果處理不好,我們現在實際上已經存在著一些數字鴻溝,不能夠讓大家在數據環境下,在現有的金融環境下共同生存,不能夠形成這樣一個生態的話,金融的功能和價值未來都會存在很多問題。我們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哪怕是一小部分人的權利為代價,來獲得我們所謂的科技進步,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建設好共存生態,我認為這是當前很重要的一個課題。

5.物理網路和網路交易會長期并存。我們不能夠想象一個大的商業銀行已經不設物理網路了,至少在現階段這種情景是很難想象的。在可見的未來時光里面,我也看不到物理網路會消失的可能性,我覺得它們發揮著各自的功能,起著不同的作用,網路、物理和地面構成的一個共存生態的框架。所以,物理網路和網路交易、在網點的交易和網路上的交易,我相信也會長期并存,

我今天從銀行功能的角度、銀行的功能嚴謹和科技進步給金融帶來的新功能,它所帶給我們的問題是怎樣共建一個共存金融生態,而這個金融生態要照顧社會不同的群體、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客戶、不同的區域,大家都能夠在一個金融生態里面順暢地享受到完美的、快捷的、安全的金融服務,我覺得這是觀察今天的金融和未來的金融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和重要理念。

謝謝各位!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