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的形式,短期還會繼續流失。
第一本鋼的不景氣是這個城市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動力。這個城市實際上是因為本鋼和本煤發展起來的。90年代本煤破產,本溪經濟實際已經開始走低,一直沒有替代產業。
第二本溪經濟一直沒有獨立于本鋼以外的產業,也一直以服務本鋼,依賴本鋼為發展戰略。現在的旅游業和藥業不足以支撐一個150萬人口的城市。原來的化工,機械,水泥等行業都沒有在改革的背景下發展壯大,相反都在改革中基本消失了。
第三本溪的經濟,沒有第一產業,農業的貢獻基本可以忽略 不計。沒有幾個有規模的農業產業,沒有幾個叫的響的農產品。一個農產品批發市場還隔幾年被要求搬走一次,幾個農貿市場賣的也不是本溪自己種的東西。第二產業除本鋼以外還真沒有可以作為產業的行業企業。你說吧,哪個行業有規模?
第四你經濟不行,就吸引不住人才,沒有人才啥也白扯。開發區弄進來幾個高校,充人頭行,他不產生經濟效益,也留不住人。
第五打鐵還得自身硬。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經濟體系,現在的企業太分散,哪個縣區都有自己的開發區,都占用大片土地,三通一平,全市沒有統一的政策,統一的產業規劃,唉我這個經濟專業也看不懂現在本溪經濟發展有什么規律了。問問那些管經濟的,他們懂經濟不?
第六我們本溪的希望就是積聚現有的人力資源,全力抓好加工業,不怕規模小。真正利用本鋼的鋼鐵資源,閑置的廠房設備,技術和技術工人 ,做好汽車及周邊產業。
本溪還是有希望的!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正常。
本溪的水質也比較豐富。
有啥不會的?全國人口都在流失,何況其他地區
大河市場一般遷,又失業一批!
分析得非常好,下滑會一直繼續下去
本溪在迠國初期是國家直轄市,牛心臺是區政府所在地,那時的本溪是何等規模年青人不知道的。就是在改革開放之前,本溪的工業發展規模也很可觀。除本鋼、礦務局、水泥外還有龐大的地方國有企業。如化工局、冶金局、機械局、紡織局、輕工局等。即結決了數萬人的就業,又每年為國家上交利潤。我市的化工、冶金都是利潤大戶(根本不存在資不低債)這此廠子一刀齊改制后,選成數萬人下崗失業。大部企業從此不復存在,好多都轉賣給私人變為私企。想起來痛心啊……
留不住人的情況不能用經濟問題所掩蓋,本溪經濟情況再差也會維持一定的產能,也會存在很多就業的崗位,但問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崗位吸引比較優秀的年青人做的并不好,維系著某個壁壘,并振振有詞的說,高分低能不能用,最終,并沒有給機會檢驗出低能,卻留下了不能用的理由!
經濟沒有增長點,想留住人,難呀[快哭了]
最后一段不敢茍同,最后一句話不怎么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