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說作者 | 劉全凱
本期編輯 | Colin Wu
2021年11月5日 15:55,央視網發布了標題為“魷魚幣暴漲5分鐘內跌至0.1美分”的消息和播報視訊,
央視網消息:以熱播網劇《魷魚游戲》命名的加密貨幣“魷魚幣”日前出現崩盤,價格從10月26日發行時的1美分一路飆升,瘋漲幾十萬倍在日前達到2861.8美元的頂點 ,而后又在5分鐘時間內暴跌至不到0.1美分,數百萬美元市值瞬間蒸發。分析認為,這是典型的“抽地毯”式騙局,有技術網站估計,魷魚幣開發者因此收入338萬美元。而這種魷魚幣并未得到網劇發行方美國奈飛公司的許可,
事實上,該則報道算是比較晚了,早一些的還有影響力比較大的,具有超過4000萬粉絲(可能存在刷量)的每日經濟新聞官方微博,在11月3日 6:18發布的標題為《瞬間清零!短短5分鐘,從2681美元跌到0.0007美元,“魷魚幣”崩盤,4萬持有人懵了》的微博、文章和視訊,
而這兩個媒體都沒有報道的是,在他們發布該消息的那個時間點時的實時消息,在11月3日 6:18時,魷魚價格已反彈至0.03美元;11月5日 15:55時,魷魚通證價格約為0.06美元,從最低點上來已接近百倍。
更諷刺的是,當筆者回溯K線圖時,發現該央視網消息發布的時間點非常容易被人“作文章”,因為隨后魷魚開啟了一輪較大幅度地拉升。
11月6日不少大V打出了類似于這樣的口號:“央視只說過比特幣、以太坊、狗狗幣、屎幣和魷魚幣是騙局”。雖然有些大V只是在作調侃,但是大V們的影響力同樣不可小覷,在社區里、散戶間傳著傳著就成了“共識”的一部分,而社區的鋪天蓋地式宣傳讓本就具備IP熱度和央媒話題的魷魚通證變得更加吸引投資者,央媒警惕風險的文章變成為了宣傳的工具,變成了打通流量的大門。
一個經典的經濟學概念——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經歷了政策和政策指導下媒體的數次口誅筆伐后,隨著類似的刺激再反復進行,市場反饋的興奮程度再不斷下降,投資者認為其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小,由最先的恐慌到平淡到可能出現的負反饋:監管反而變成擴大知名度、刺激炒作的工具,
魷魚通證,借托于2021年最火網劇之一的《魷魚游戲》,然而在出事前他們也并非是全網的獨一家《魷魚游戲》“代理通證”,相反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作為以《魷魚游戲》命名的開發者跑路被報道出圈后,魷魚通證(SQUID)才開始成為《魷魚游戲》的正宗通證,跑路成為了“去中心化”、“社區化的”起始,因此也有了所謂的“跑路概念Token”。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論狗狗幣、SHIB還是魷魚,更多的凝聚力還是在于它的“賺錢效應”。魷魚的跑路導致去中心化、社區自治;媒體報道帶來巨大的知名度;再加上拉抬的賺錢效應,當然,魷魚目前的問題在于集中大陸社區,而不像狗狗幣、SHIB具有全球效應,MEME必然有超高的換手率,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接盤者,哪怕短期也是難以持續。這也是大陸Token的整體問題,并非技術水平差,本質還是人數與資金量無法與英語世界比擬。
在Shib等Meme大火帶來的熱潮后,越來越多的通證打著Meme的口號作瘋狂地營銷宣傳,而忽略對社區文化和Meme文化的有效打磨。“有趣”正在流失,取而代之的是“瘋狂”,
狗狗幣的內核可能是“無厘頭的笑話”;在近一兩年,它可能是表情包呆萌狗狗的另一種化身代表;在馬斯克時代,它可能又是一種全民進行的“馬斯克和它的狗狗”二創,而不管如何,都離不開有趣和好玩,有趣和好玩就是一種Meme通證最好的宣傳方式。狗狗幣從13年誕生至今,是加密貨幣市場領域中最古老的通證之一,盡管不同時間入場的參與者可能對狗狗幣的感受有所不同,但其背后文化是經歷過長時間沉淀和積累的,這也才是其共識能夠如此強大的原因,即便在沒有馬斯克的時代,
SHIB某種程度是狗狗幣的山寨版本,空投到V神錢包、V神又將當時價值10億的SHIB捐贈給印度抗疫,再次出現了類似上述的反轉效果,雖然短期出現砸盤,但隨后由于MEME文化中加入的道德成分,甚至引發了印度全國的追捧(僧侶都要買SHIB),一度屢創新高,甚至超越了狗狗幣,
加密貨幣行業也是分層的,如果想爭取到更高階人群或者頭部交易所的認可,就不能僅僅停留到賺錢效應,例如馬斯克會因為狗狗幣賺錢去轉推嗎?他必然是因為對這個MEME的概念感興趣。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成功的MEME,瘋狂與有趣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