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之前,我們先界定下討論和比較的范圍。
首先是新一線城市。按照2019年發布的《2019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新一線城市的最新名單包括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西安、蘇州、天津、南京、長沙、鄭州、東莞、青島、沈陽、寧波和昆明。
再看都市圈中心城市。目前全國共有上海、北京、廣佛肇、杭州、深莞惠等10個2000萬人以上的大都市圈,有重慶、青島、廈漳泉等14個1000萬-2000萬人大都市圈。此前任澤平研究團隊曾梳理出十大最具潛力的都市圈,而它們所覆蓋的主要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莞惠、廣佛肇、南京、成都、杭州、重慶、武漢、長株潭等等。
那么,如果比較的對象,包含了北上廣深等四個一線的都市圈中心城市,那么毫無疑問,它們現在的發展水平最高,未來的發展潛力也是最大的。
像深圳和廣州,2018年和2019年的常住人口增長都超過了40萬,吸引力首屈一指。即便像北京、上海這樣采取嚴格的落戶限制,依然還是有源源不斷的人才和企業會資源流入,而且隨著都市圈一體化的發展日趨成熟,對周邊地區的虹吸效應還會進一步加劇。
如果撇開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來看,只是對比位于都市圈中心的新一線城市,那么我們可以將它們分為兩類,一類是成都、杭州、武漢、南京等代表的二線省會城市,另一類是重慶、蘇州、天津包括東莞等非省會城市。
總體來說,省會城市的未來發展潛力,要高于非省會城市。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點:
第一,省會城市有資源和腹地的優勢。
一省之省會,往往是全省的資源中心和權力中心,比如為了經營方便,五百強企業在入駐時,肯定會優先考慮省會城市。而教育、醫療、金融等資源,同樣會優先集聚在省會。
即便是和重慶、天津兩大直轄市相比,成都、杭州等二線省會,也能夠從全省調配資源,資源廣度要強一些。也正因如此,近幾年各大省份普遍喊出了強省會的口號,包括擁有超級地級市蘇州的江蘇,也明確表態要做大做強南京。
第二,省會城市的經濟經濟結構和產業門類,會更加齊全一些。
比如提到蘇州,或者提到東莞、佛山等都市圈中心城市,它們身上都有很鮮明的特征,比如強于工業,或者強于外貿等。這種“單項冠軍”的特色,正是它們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但這也意味著它們城市綜合功能是相對不那么突出的,在商業、交通、門戶功能等方面,存在著一些短板。
當然這只是一種宏觀的對比,具體到各城市而言,交通區位、發展基礎乃至城市的開放水平,都是影響發展上限的因素。
沒有什么廈漳泉都市區只有泉州灣國際大都市區
只要合肥能把科技之城這張牌打好打響,把中科大這所科技學府經營好,北上合三足鼎立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