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手冊各類數字貨幣群雄逐鹿,數字人民幣呼之欲出

從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從紙幣到信用貨幣,貨幣的演變跨過漫長的歲月,形態不斷發生變化,但其提高運行效率,服務經濟社會的初心未改,

如今,在數字化浪潮下,貨幣同樣與時俱進,“數字貨幣”應運而生,

2009年,具備“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可以溯源、難以篡改”等特性的比特幣呱呱落地,“數字貨幣”概念乘勢而上,以太幣、瑞波幣等多種多樣的“數字貨幣”層見疊出,央行數字貨幣也一躍成為近年來各國關注的焦點。

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曾撰文中指出,近年來,比特幣、全球性穩定幣等加密資產試圖發揮貨幣職能,又開始了新一輪私鑄貨幣、外來貨幣與法定貨幣的博弈。因應這一形勢,國家有必要利用新技術對M0(編注:流通中的現金)進行數字化,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通用性的基礎貨幣,

按大陸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在《“數字貨幣”的本質與脈絡》一文中的分類,目前“數字貨幣”主要包括四類:1.網路平臺內生的去中心“數字加密貨幣”;2.與單一法定貨幣等值掛鉤,以掛鉤貨幣作為儲備物兌換產生,主要運用于網路體系的“數字穩定幣”;3.與一攬子法定貨幣結構性掛鉤,需要用掛鉤貨幣作為儲備物兌換產生,主要運用于特定網路體系的超主權“數字穩定幣”(如最初設想的Libra);4.法定數字貨幣化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

數字人民幣呼之欲出背后,這些先后涌現的“數字貨幣”究竟是什么?

數字加密貨幣:以比特幣為例

數字加密貨幣主要以“比特幣”為代表,衍生出以太幣、萊特幣等數千種,

截至2020年11月25日的比特幣大事記

2009年1月3日,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比特幣創始人建立比特幣創世區塊,比特幣橫空出世,

比特幣是基于密碼學、依托于區塊鏈技術的一種去中心化傳輸模式的加密貨幣。按照中本聰的設計,比特幣具有2100萬枚的總量上限,每四年產出減半,以及具有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可以溯源、難以篡改等特性,

其生產過程叫做“挖礦”,比特幣網路里任何人都可以爭取記賬權,誰先解決一道與記賬相關的數學題誰就先記賬,并獲取一定量的比特幣作為獎勵,

“比特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未來的經濟系統提供一種可能性,一種被數據約定死的完全透明的一種新的貨幣機制。”泛城資本、快的打車創始人陳偉星曾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

陳偉星認為,用央行的貨幣體系和存款保險等方式可以解決銀行擠兌風險,但副作用是政府會被迫印更多錢,借更多債,以此惡性循環產生新的債務危機,一有危機又要印錢。

比特幣的追隨者認為其能解決這一問題,甚至將其視為“數字黃金”,他們認為,比特幣可能會逐步地產生一種新的銀行系統和信用體系,

但王永利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盡管高度模仿黃金的機理,但比特幣根本不是真正的黃金,只能是數字化的“虛擬黃金”或“虛擬資產”,

盡管比特幣的支付、交易功能一直受到爭議,其作為投資品仍然走進了大眾視野。或受機構資金入場影響,10月下旬,比特幣價格一飛沖天,短短一個月時間內從11000美元接連突破數道價格關卡,在11月30日一度突破歷史最高價格,直逼20000美元大關。12月16日晚,比特幣終破20000美元,此后不斷刷新歷史記錄,24小時內漲幅超3000美元,突破23000美元大關,

錨定單一法定貨幣或數字資產的“數字穩定幣”

數字穩定幣,因為其錨定法定貨幣或某種資產,與比特幣等純粹的虛擬貨幣相比,價格相對穩定。數字穩定幣在繼承傳統加密數字貨幣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模型設置控制價格波動。

按照抵押物種類,數字穩定幣可以分為三種主要類型,即由法幣為抵押的穩定幣、以加密貨幣作為抵押的穩定幣、基于算法的穩定幣,

其中,以法定貨幣為抵押的穩定幣代表是USDT(泰達幣),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穩定幣,2014年由美國Tether公司發行,以美元為抵押,宣稱與美元1:1掛鉤,

大型機構也在嘗試推行以法定貨幣為抵押的穩定幣,例如摩根幣。

2019年2月14日,全球知名金融集團摩根大通在自己的私鏈平臺Quorum上發布加密貨幣摩根幣(JPM Coin),擬用于改善批發支付業務的服務效率。

不同于傳統穩定幣面向所有個人及機構客戶,只有摩根大通的機構客戶才能使用該數字貨幣進行交易,使用對象是如銀行、經紀商、交易商、公司等形式的B端客戶,

掛鉤一攬子法定貨幣的“超主權”數字貨幣

若按照抵押物的數量,則上述的以法定貨幣為抵押的穩定幣都為錨定單一貨幣的數字穩定幣,還有一種是錨定一攬子法定貨幣的數字穩定幣,又被稱為超主權國家貨幣,例如天秤幣Libra,現在更名為Diem,

Diem標識

Libra是由全球社交網路巨頭臉書(Facebook)牽頭成立的管理協會計劃推出的無國界數字貨幣。

2019年6月,Libra首次發布1.0版本白皮書,計劃與美元、歐元、日元、英鎊、新加坡元按比例掛鉤。由于受到監管壓力,Libra在2020年4月發布的2.0版本白皮書中做出重大修改,將重心轉為錨定單一貨幣,

盡管如此,據路透社10月報道,七國集團(G7)宣布反對臉書在得到適當監管之前發行Libra穩定幣,七國集團認為,在通過適當的設計并遵守適用的標準,充分滿足有關法律、法規和監督要求之前,全球穩定幣項目不應開始運作。

11月27日,據英國媒體金融時報報道,參與Libra計劃的三名人士透露,Libra準備最早于2021年1月推出,最初只會發行錨定美元的單一貨幣,錨定其他貨幣和錨定一攬子貨幣的Libra則將在稍后推出。

而就在4天后的12月1日,臉書官網更新資訊顯示,Libra已更名為Diem。路透社對此報道稱,這一更改是為了強調該項目的獨立性,從而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

路透社援引Diem協會(Diem Association)首席執行官Stuart Levey的話表示,改名是為了強調更簡單、更完善的結構。Diem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日”,現在的目標是推出只錨定美元的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與數字人民幣

2020年5月,央行行長易綱在采訪中表示,當前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驅動力。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應用,有利于高效地滿足公眾在數字經濟條件下對法定貨幣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偽水平,能夠助推大陸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也曾在公開課中提到,大陸推出央行數字貨幣原因包括:首先,為了保護自己的貨幣主權和法幣地位,需要未雨綢繆,其次,央行數字貨幣既能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的價值特征,又能滿足便攜和匿名的要求。

在大陸,央行數字貨幣(或稱數字人民幣)又名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

“央行數字貨幣注重替代M0(即紙鈔和硬幣),并且保持了現鈔的屬性以及主要特征,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將是替代現鈔的最好工具。”大陸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曾表示。

大陸銀行前行長李禮輝在11月18日澎湃新聞舉辦的金融發展高峰論壇上將法定數字貨幣的潛在好處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可以節省成本,第二可以強化支付系統的公共屬性,第三可以確保金融交易的可靠性,第四可以精準地調節貨幣的供應、加強貨幣市場的管控,

11月27日,大陸金融學會會長、大陸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論壇上指出,DC/EP是一個雙層的研發與試點項目計劃,并非一個支付產品。DC/EP項目計劃里可能包含著若干種可以嘗試并推廣的支付產品,這些產品最后被命名為e-CNY,即數字人民幣,

那么,何為數字人民幣?

穆長春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給出了數字人民幣權威定義:數字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并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具有價值特征和法償性,支持可控匿名。

數字人民幣與現金、其他虛擬貨幣的異同點

數字人民幣與現金、其他數字貨幣異同點 來源:歐科云鏈研究院,資訊部分來自國盛證券研究所

如上表所示,數字人民幣與現金只是貨幣形態的差異,數字人民幣是數字化的。此外現金是完全匿名,而數字人民幣屬于可控匿名,即具備一定匿名性。

若與比特幣相比,數字人民幣與其最大的區別在于,數字人民幣是法定數字貨幣,由國家信用背書,具有法償性。其次,數字人民幣不具備比特幣去中心化、基于區塊鏈技術等特征。

王永利撰文指出,央行數字貨幣不可能是去中心化的,而在技術上,他認為,數字人民幣不一定必須運用區塊鏈。

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也認為,DC/EP的技術可能部分借鑒了區塊鏈的特點,但在核心系統上應該沒有使用區塊鏈。零售型場景下的央行數字貨幣用區塊鏈有些瓶頸,包括性能瓶頸和安全性瓶頸,

對于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DLT)的一些技術特性,如去中心化,周小川認為,需要考慮去中心化是不是支付體系現代化所真正需要的特性,“其實不見得,而且搞不好還可能帶來不少弊端”。對于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周小川認為,現有系統特別是賬戶系統,被篡改的概率極低。而且,也要考慮交易出錯時如何主動修改的問題。

“區塊鏈和DLT一直是央行數字貨幣體系中的方案之一,但是其仍有技術問題待解決,尤其是支付處理能力亟需提高,從零售系統應用的角度來看,這一技術暫時無法占據主流,仍需進一步發展完善,”周小川說。

央行數字貨幣與Libra此類的穩定幣相比,也存在是否具有法償性的差別,

“央行數字貨幣和Libra,本質上都是基于Token(代幣)發行的信用貨幣。”大陸人民大學部博士后郝毅表示,Libra與央行數字貨幣主要的差異在于,信用基礎不同,Libra主要依賴于Facebook及其合作伙伴的商業信用,以及抵押的一籃子貨幣資產,而央行數字貨幣是基于一國的國家信用。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孫揚同樣認為,DCEP是主權數字法幣,有國家信用背書,比Libra的可靠性更高,場景化貼近民生更強,而且參與的機構也都很強的執行力。

此外,郝毅還指出兩點差異:雙方監管體系不同。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幣的一部分,貨幣發行、管理有著成熟的法律法規體系,而Libra的管理尚無完善的法律支撐;應用范圍不同,央行數字貨幣主要局限在一國以內;Libra則面向全球支付,其應用范圍可能超過世界上絕大部分法幣。

鹿死誰手?

未來,在貨幣領域,“數字貨幣”究竟會形成怎樣的格局?大一統?還是百花齊放?

李禮輝認為,虛擬貨幣有其生存土壤:一是在公域區塊鏈的社區,虛擬貨幣是它的計價工具,二是虛擬貨幣可以匿名、可跨境,它可以成為資金非法流動的工具,也可以成為交易的工具,全球大市場需要值得信賴、管控的工具,

盡管Libra的初衷是補充法定貨幣,而非競爭關系,但多國央行將Libra視為入侵者,

據路透社7月2日報道,當前現金使用量的急劇下降以及Facebook 25億用戶采用其生產的數字貨幣Libra的可能性,促使各國中央銀行開始研究如何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

不過,王永利認為,即使Libra改為與單一貨幣掛鉤,其實際運用的空間和價值依然存在很大疑問,不可能顛覆和取代法定貨幣體系。

他撰文指出,多種“數字貨幣”并存的局面,恰恰說明人們對“貨幣”的本質與發展邏輯缺乏足夠的了解。從嚴格的“貨幣”角度看,“數字貨幣”最終只能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發展的根本只能是“央行數字貨幣”。

除Libra外,他認為比特幣等網路內生“數字幣”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流通貨幣,比照黃金、高度封閉:總量與單位時間新增供應量難以與社會財富的增長相適應;存在升值預期,有利于投機炒作,但違反貨幣發展規律與運行邏輯,只能是一種可以投資的數字資產,或者成為特定網路社區使用的“社區幣”或“商圈幣”;作為“社區幣”,仍要接受金融監管。

李禮輝也指出,虛擬貨幣有兩大缺陷:一是技術缺陷,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的架構需要超大規模數據同步,效益比較低,運算思路比較慢,比特幣現在無法解決輸送的問題, 二統計性太重,很難以實體作為支撐。投資或投機都存在很大風險,需要十分謹慎。

“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防范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應該是成熟國家金融監管的底線。大陸禁止做非法的證券交易和非法集資,從目前的情況看,虛擬貨幣還是很難進入大眾化交易與支付場景,”李禮輝表示,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