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集團聯合創始人梁信軍:隱私計算和區塊鏈將帶來數據經濟的成長成熟(演講全文)

復星集團聯合創始人、PlatON首席顧問梁信軍先生于11月12日在阿里巴巴倡議成立的羅漢堂研究院發表題為《區塊鏈-孕育未來財富》的壓軸主題演講,我們征得梁總同意,將演講內容整理成文字如下,以饗讀者。

第一部分:疫情后全球格局的三個趨勢

趨勢一: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全球多國為了救治疫情而大放水,這帶來了西方國家政府和長期貨幣穩定性的信用危機

從2008、2009年救助歐債美債危機以來的貨幣寬松之后,大家已經看到了長期放水的結果:帶動資本市場資產價格的長期的高速增長,為了救助今年的covid19疫情,比如說美國的M2,4月份已經達到了同比的18.5%的增長,是1981年以來的新高,面對全球大放水的貨幣政策,我們投資者如何能夠尋找到跑贏M2的途徑?

途徑一:尋找擁有數據資產最多的公司,這些公司將是未來最有價值的公司

最近十年,全球最大的公司幾乎都是移動互聯網公司。平臺公司本質上經營的是數據資產,相信未來20年、30年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就是數據資產。所以擁有數據資產的這樣一種投資行為,將來肯定是會跑贏其它資產的,

同時,隨著5G的推行,物聯網將快速發展起來,再加上區塊鏈技術的成熟跟應用,數據資產的來源會不斷增加,擁有大數據的公司的投資價值,我們要重新進行評判。

途徑二:尋找能夠跑贏、跑平CPI甚至M2的行業平臺或者國別底盤

印度在過去的20年當中,名義GDP(即不減CPI),按盧比來計價是13.6%,按美元計價是9.9%,這兩個數字跟大陸的幾乎是持平的。接下來20年,印度有很大的概率能夠保持,甚至還能夠進一步超越,

除了印度之外,比如像在大陸,如果投資醫療康養、投資教育,也有很大的概率能夠達到8%~9%以上行業的平均回報,

途徑三:尋找有巨大流動性和足夠交易量的自身通縮型資產

這里有三個概念,第一規模要夠大,第二流動性要夠大,第三個最好是類通縮型的資產,黃金是符合這三個概念的,它的交易量很大,它的本身規模也很大,同時它一年的新增產量少于2%,是低于CPI的,是通縮型的資產。我認為像密碼資產也符合這個標準。

趨勢二:中美沖突長期化

全球圍繞大陸的供應鏈和圍繞美國的供應鏈之間,可能有一種分離跟脫鉤的傾向。極端的可能就會導致大陸、美國的全球供應鏈的分制,變成一球兩制,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兩套供應鏈也不可能徹底斷鉤,它還是需要有交易、需要有交流的。區塊鏈將會成為兩個系統當中的一個支付跟交易方面的橋梁,這是有非常特殊的價值的。

趨勢三:疫情的反復將使得人類長時間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數字地球、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這其中區塊鏈和物聯網的融合將極具想象力

今年的1、2、3月份開始的疫情很可能會延續到明年的1、2、3月份,人類需要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在全球范圍保持社交距離和居家隔離措施。這對消費類的經濟來說是災難性的,但對于在線的經濟,特別對數字經濟,covid19疫情其實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催化和推動的作用。數字地球、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將會大大加快,使得區塊鏈加上物聯網融合發展的速度開始極具想象力了。

在線經濟的發展,數字地球的發展,數字經濟的發展,會極大地、長期地提升全球的經濟效率。經濟效率的提升,對沖了全球大放水帶來的惡性通脹的影響,對全球經濟長期來說是利好的,

第二部分:區塊鏈帶來的數據經濟成熟的三個要素和兩個標志

區塊鏈帶來的數據經濟的成長成熟的三個要素

數據經濟如果是基于區塊鏈的數據經濟,從技術上來說,它其實是由三部分三個要素組成的:

  • Token-Token不僅僅能承載資訊,還可以承載價值,承載合約,Token表現形態,有的時候,像我們現在發的數字人民幣DCEP。還有一類數字法幣是民間發的,叫穩定幣。
  • 區塊鏈賬戶-區塊鏈賬戶是更加智慧的賬戶,它具備可以簽署智能合約的功能,而且可以自帶所有的交易記錄的功能,這些都是PC互聯網時代的信箱,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區所沒有的,
  • 資產(STO化+Data資產化)-基于區塊鏈的數據經濟資產一定要跟現實的經濟發展相結合,主要體現在注入到區塊鏈、注入到數據經濟當中的資產量。普通的資產要經過一定的轉換,才能成為在區塊鏈里面可以交易、表達、表現的資產,會有三個類別:

1)基于數據經濟的完全虛擬的資產;

2)傳統金融世界的所有合規資產Token化;

3)直接把數據資產Data變成資產化,

大量的傳統的金融資產進入到整個數據經濟當中,是數據經濟是否爆發的一個標志,也是數據經濟將來發展的一個藍海。如果把數據資產能夠標準化、價值化想象力是非常大的。

區塊鏈帶來的數據經濟的成長成熟的兩個標志:監管成熟和場景豐富

區塊鏈的經濟包括數據經濟,絕不能長期地成為法外之地,一定要接受監管,要把監管的手延伸進去,使得這些創新能夠符合國家和公眾的共同的發展利益。所以監管的介入、融入和加強,是整個區塊鏈帶來的數據經濟,能否成長成熟的一個基本保障跟標志,

數據經濟的應用場景會發展出一些原來移動互聯網所做不到的場景,有多種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場景的發展才能夠推動數據經濟成長和成熟,我們將會看到:

  • 移動互聯網的平臺轉型成聯盟鏈;
  • 傳統的大型企業或者國家平臺轉成高信用的私鏈;
  • 誕生很多新型的,完全基于分布式的存儲計算和價值轉移的公鏈。

目前我們已經看到公鏈、聯盟鏈、高信用私鏈都已有經典案例,而且監管現在也在逐步地融入,

第三部分:數字地球和數據經濟:現實人類世界的數字平行世界正快速形成

萬向區塊鏈董事長肖風認為在物理地球之上,有一個平行的數字地球。隨著物聯網的興起,物理地球上的每一件物體或者絕大部分物體,在數字地球上也會有對應的身份。物理地球上面的商務活動、社交活動、政務活動在數字地球上也有對應,

過去我們講一個企業或者我們講個人或者講一個國家,我們描繪它的資產時,通常說它有多少物理資產。今后我們還要加一塊,這個人、這個公司或這個國家它還擁有數據資產,物理資產結合數字足跡會得出更準確的個人信用,會得出更精準的企業未來發展認知。

1. 數據經濟生態系統的演變「三角」

倫敦帝國理工的郭毅可教授有一個著名的數據經濟的生態系統三角(見上圖),2010年之前只有左側的兩個角,右下那個角是不存在的。2010年后隨著歐洲和美國的隱私保護法案的出臺,大陸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就出現了三角當中的右下方的數據擁有者。過去數據的消費者、數據的管理者,完全忽略了數據擁有者的角色。其實所有的在交易的,在收益的數據,都不是它們兩家所有的,是數據擁有者所有的。在2010年后,如果要使用這些數據,數據管理者必須取得數據擁有者的同意和授權,才能夠使用這些數據進行變現,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數據管理者的角色就會慢慢地淡出,將來會是數據的消費者和數據擁有者之間直接進行交易,數據的消費者要把得到的收益中的一部分分享給數據的擁有者,郭毅可教授認為這會在2025年以后實現,

2. 數據經濟生態開發的共識和趨勢:共治共享

數據經濟生態開發和傳統的經濟生態開發是不一樣的,它有共治和共享的共識和趨勢,共治和共享的基礎主要有三個:

  • 數據資產的確權-數據資產的所有權是屬于所有者的,而不是管理者,不是屬于平臺的,是屬于用戶和個人的,所以首先要確權,如果這個數據的權利沒法確鑿地認定給擁有方,這個數據經濟是開發不起來的,
  • 隱私保護的法案
  • 收益權合理分配或者回歸-數據收益權現在完全沒有分配完全歸平臺,將來數據擁有者跟數據管理者以及數據使用者之間將會有更合理的分配,對擁有者來說,收益權要回歸給它們,

數據資產它是有特點的,要通過協同使用,資產才會有價值,所以需要在有不同的數據來源進行交叉使用的情況下,數據資產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也就需要在不同的場景之間進行價值與數據的交換。目前的一些重要的公鏈,比如PlatON,Ethereum,Polkadot,會在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時,數據資產的確權、保護和利用技術的進步是非常有意義的:

  • 可以賦予擁有數據的很多傳統企業巨大的增長潛力-數據收集技術和數據理解處理技術進步降低了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利用的成本,使得很多企業擁有的「數據大」,就可以變成顆粒度很細的「大數據」,傳統企業,不僅可以做移動互聯網+、做AI+,還可以做區塊鏈+,
  • 推動移動互聯網現有數據的收益權合理回歸擁有者-現有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數據的收益權,合理回歸給使用者和擁有者,從趨勢來說是遲早的事,這個事情他們必須要面對。
  • 個人和企業的資產形態會升級-過去我們講一個企業或者我們講個人或者講一個國家,我們描繪它的資產時,通常說它有多少物理資產,今后我們還要加一塊,這個人、這個公司或這個國家它還擁有數據資產。數據資產本身是有現金流回報的,除了數據資產自身能夠創造的收益之外,還可以切分出一塊投票收益,因為數據資產和傳統資產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共治共享」。它不僅是可以享受收益,它用數據資產的Token,還可以享受社區治理的權利,這些投票權是可以委托出去的,委托出去是要收取收益的。

3. 推動數據經濟的幾大步

要推動數據經濟的發展,從全球角度看有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要齊頭并進,都要有成長有發展才可以。

支付的Token化

從全球范圍看,要推動數據經濟,就要全面地爭取實現商業和個人的數字支付,要推動更多的數字法幣的流通,還要鼓勵發展更多基于公鏈自身應用場景所需要的一些穩定幣。這不會是一個洪水猛獸,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發行穩定幣是需要質押對應的法幣來發行的,而且企業發行是需要符合監管的規則,我認為要實現全球數據經濟的支付流通必須有以下兩個要素:

物聯網加區塊鏈的時代下,Token化的法幣或者高度可信的穩定幣,是數據金融發展的核心基礎。如果沒有這兩個東西就無法高效地衡量交易價值,

要實現更多的國家數字主權幣和社區的數字幣之間的無縫兌換,從而推動全球的支付的發展。

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它提出了很多逆全球化的方案,比如說Swift。美國通過控制Swift刪除或者限制一些國家、一些公司使用美元、歐元。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支付的Token化,才可以繞開Swift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已經有很多除了Swift之外的一個全球的Token支付體系,不僅它們支付得很順暢,支付的成本也更加便宜:

幾十億到150億美元左右市值的穩定幣,已經構成了對Swift這樣幾萬億美金的交易系統的直接挑戰。所以區塊鏈技術的進步,是能夠讓人類在數據經濟上,達到繞開美元或者歐元轉賬系統壟斷的效果,

我們也可以看到,數字貨幣在支付環節也有一些典型的進展:

2020年10月,支付巨頭PayPal宣布加入密碼貨幣市場,允許客戶使用該公司的在線錢包買賣和持有比特幣和其他密碼貨幣。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從2021年初開始,PayPal用戶還將能夠使用密碼貨幣在其網路上的2600萬商家處購物。

在此之前,移動支付提供商Square公司和股票交易經紀公司Robinhood Markets Inc,也已宣布允許用戶購買和出售密碼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方面,大陸央行數字貨幣(DCEP)進入測試階段,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開展與全國主要城市、銀行以及互聯網巨頭的合作,測試場景不斷豐富。10月8日,DCEP在深圳羅湖區通過發放數字紅包的形式測試了C端支付場景的使用。

今年早些時候,法國央行選定了包括匯豐銀行、埃森哲和Seba Bank在內的八家金融科技公司參加了數字歐元試驗,以尋求通過央行數字貨幣(CBDC)先實現銀行間結算的現代化進程。

數字新加坡幣的試驗已經到Ubin5.0第五階段的所有評估,

資產的Token化

最近一段時間有很多的銀行都在做Fintech,但光金融加上AI,還不足以應對未來區塊鏈金融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交易所,都必須要順應潮流進化,去使用數字穩定幣,讓越來越多的金融資產Token化,比如說像證券、股票、債券等等,大陸建設銀行在馬來西亞的一個分行和一個企業聯合推出了一款數字債券就是典型的STO。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傳統金融資產的Token化努力:

2018年10月,美國銀行業巨頭摩根大通銀行宣布將用其區塊鏈平臺Quorum來「token化」金條。Quorum是由摩根大通開發的基于以太坊區塊鏈的企業版,該平臺支持用戶操作智能合約,同時使用預先編程好的規則使其自動化,Quorum將幫助實現多種資產的token化,包括金條、貴金屬、房地產、藝術品,

2020年10月,新加坡最大商業銀行星展銀行(DBS)宣布啟動數字交易平臺DBS Digital Exchange。

2019年11月,HSBC新加坡公司宣布與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GX)和新加坡主權投資基金淡馬錫(Temasek)聯合試驗,探索利用區塊鏈進行固定收益證券的發行。試驗將利用Token化證券和智能合約(基于區塊鏈的多方執行協議)來促進投資者、債券發行者和托管者間的互動,Olam International在SGX的數字資產平臺發行了價值4億新元(約合2.94億美元)的5.5年期公共債券。其中1億新元(約合7400萬美元)是Token化債券,

2015年11月,納斯達克正式推出了全新的數字交易平臺LINQ,全球首個通過區塊鏈平臺對資產交易進行數字化管理的產品,它面向納斯達克私募股權市場,為創業者和風險投資者提供便捷服務。2015年12月,區塊鏈創業公司Chain使用LINQ發行了公司股票。納斯達克攜手Visa和花旗集團,共同為Chain注資3000萬美金。通過LINQ私募的股票發行者享有數字化所有權。通過網上交易,LINQ極大地縮減了結算時間,降低了風險,

資產的Token化,還有一個比特幣的明星基金,叫Greyscale(灰度投資)。

除此之外,最近還有基于區塊鏈的新興融資模式,叫Uniswap及Compound。

數據的資產化

在區塊鏈的技術幫助下,我們可以采用類似于PlatON的這種隱私保護,在充分隱私保護的前提下,保護到能夠符合各國的隱私保護法規的標準的前提下,對擁有數據的人進行確權。

當表外的數據資產將來可以確權之后,我們考察公司的模式就不同了,未來的20年,哪些公司是有數據的,它獲取數據的成本是很低的,它的數據是有變現方式的,那么這些公司將來會越來越有價值,

我們來看下數據資產化的一些最新實踐:

2020年10月,萬向區塊鏈攜手景德鎮三寶蓬美術館進行了一場景德鎮陶瓷藝術品NFT特別拍賣會,會上共有八件藝術家獨具匠心的瓷器藝術作品被拍賣。在進行實物交易的同時,每一件藝術品都在PlatON的先行網路Alaya鏈上對應生成了一枚NFT,賦予藝術品從線下到鏈上的唯一數字資產孿生,該藝術品后期將實現線上數字資產孿生的交易流轉,通過區塊鏈技術,讓藝術品的版權認證、追溯和交易更加便捷可信,能夠更平滑地進行版權交易售賣,收益分配,乃至藝術品資產證券化。

為此,我認為數據的價值分為兩部分,第一是直接產生的,第二是間接產生的,

直接產生的價值:

市場價值:數據在共享和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價值。

為業務賦能:將數據本身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生產,用數據擴展業務邊界、優化業務流程、提升生產效率,

間接產生的價值:

促進資源配置優化:促進了勞動、資本、技術、土地這些傳統要素之間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間接地產生了價值。

重構商業模式:以數據作為核心要素的數字經濟在替代了傳統商業模式的同時,創造了新的模式和機會。不同以往,海量的數據構建了一個更加復雜的世界,其中孕育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價值。

數據和其他生產要素的重要區別在于:數據的稟賦是非完備私有化的「公共屬性」,其內在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其公共屬性與私有屬性的合理實現和定義,即數據的價值需要在多方之間的協同來實現的,「協同」創造價值,而非單獨的評級、估值和定價。

數據內在稟賦「公共屬性」決定了承載其流動性的基礎設施需要具有更為廣泛的內涵與外延,已經不能局限于單一數據格式、單一資產類型、單一清算機制、單一垂直領域的傳統處理方式,該基礎設施必然地需要覆蓋多類型數據源、多結構數據、多重權益主體以及多種計算配置的綜合處理能力。

因此要求承載數據生產要素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圍繞其基本稟賦來實現,

4. 數字金融、數據經濟生態和社區高速發展

數據經濟的發展還有賴于數據經濟的生態和社區的高速成長,數據的生態里,像新發展出來的公鏈,從移動互聯網轉型過來的聯盟鏈,還有通過一些平臺型的公司,甚至國家建立的高信用的私鏈,這三樣加在一起,會共同推動數據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公鏈跟聯盟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將來會是數據經濟的主要的載體。

第四部分:去中心化金融的兩面

1. 去中心化金融市場發展迅猛

去中心化金融最近的高速成長,跟兩款工具是有關系的,一個是Uniswap,另二個是Compound。這兩款工具極大地促進了去中心化金融的規模跟成長,甚至出現了小規模的井噴。如果將來在這兩款技術的基礎上再疊加STO技術,就可以迅速地實現傳統金融資產、傳統金融產品和去中心化金融的快速橋接,推動傳統金融的快速升級,并迅速地壯大區塊鏈金融和數字金融資產的規模,

2. 去中心化金融市場的創新也出現了被用歪的地方

因為Uniswap和Compound都是開源的,開源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拿來修改,進行分叉,分叉之后它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自己的玩法,所以一方面是快速把市場活躍起來,另外一方面,也出現了更多的騙局。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看到隱藏其背后的巨大風險:

各類協議的年化收益率很不穩定;

不少協議的抵押資產規模隨著時間推移,呈現快速下降的趨勢;

各類協議對應的治理幣波動巨大,

所以像區塊鏈的金融、數據經濟如果缺乏監管,遲早會變成騙局,監管是一定要加入的!

第五部分:密碼數字貨幣的投資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為止,投資滬深300的收益率是15.6%,投資FAANG(美國最大5個互聯網公司)的收益率是44%左右。如果投資比特幣,收益率是90%左右,在大陸,我們現在投資數字資產還是不合規的,但是作為學術探討,大家可以先了解一下,

1. 密碼數字貨幣資產屬性更強

比特幣不是貨幣,它更多的是一個資產,因為比特幣自身的軟體結構,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平均每10分鐘可以打包大概4400筆的交易,每秒鐘只能打包7.3筆交易,就可以理解成每秒鐘最多只能交易7.3筆。如果考慮到實際的交易大小比理想的交易大小要大,所以每秒鐘最多交易大概3.6筆。如果要當貨幣用,要用于支付,刷了卡要十幾分鐘才能告訴你刷沒刷成功是不現實的,所以應該把它看作一個資產,比特幣是完全無法替代法幣的。

2. 高流動資產

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比特幣的市值是1,589億,港交所當時的市值是45,179億,所以在那一個時刻,比特幣的市值大概只相當于港交所的3.5%,比特幣相當于一個資產,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股票,但是它的交易量,就是藍的柱子,相當于港交所的三倍。港交所1800多個股票,全部的交易量,只有比特幣一支股票的1/3。

同樣,我們看ETH今天的市值是519億美元,24小時的交易量是315億美元,它的流動性也是非常高的。

3. 高波幅

比特幣在過去一年的日均的價格波動達到3.8%,ETH達到5.27%,如果看三年,比特幣的日均波幅大概是3.9%,ETH日均波幅是6.5%,股票的波幅遠遠少于這個數字,比如以一年期的為例,恒生指數的股票日均波幅0.2%,上證也是0.2%,深成指大概0.3%。如果按單一股票,像蘋果,蘋果大概是1.04%左右,阿里巴巴是0.7%,日均波幅。所以要特別小心地做數字貨幣的投資。

4. 比特幣挖礦成本

比特幣并沒有一個中央處理器在處理,它完全是分散的,靠志愿者的計算機來處理,志愿者計算機提供了算力、提供了清算和結算服務之后,得到的獎勵就是系統自動產生的比特幣的激勵。因此,拿獎勵的比特幣跟志愿者的成本進行比較,就能知道每個新產生的比特幣成本大概是多少。以現在來說,大概每個成本在8000~9000美元之間,

5、用戶增長情況

現在有4900萬個錢包持有比特幣,也可以理解成用戶有4900萬個,以太坊有9800萬個用戶。如果Facebook的Libra成功,它就能夠把傳統的社交媒體的27億個Facebook用戶當中的一部分,比如說10億或者8億用戶導入到擁有區塊鏈的錢包,區塊鏈錢包是通用的,如果是Libra的區塊鏈錢包,稍微做點技術的調整,它就完全可以收、發、買、賣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所以用戶量的增長毫無疑問會帶來整個網路的蓬勃的發展。

6. 數字貨幣發行方式和增發規則透明固定

數字貨幣的發行是比較有節制的。以比特幣為例,每4年左右產出是減半的,如果換算成現在通用的通脹率或者M2,比特幣的M2現在大概在2%左右,以太坊現在大概在4%左右,也就是今年比去年會多發4%。但以太坊隨著新的協議的調整,很快會降到1%,我們說M2要跟CPI比較,CPI的標準比如說2%~4%,我們可以理解比特幣是通縮的,以太坊也是接近通縮的,

7. 比特幣系統一年究竟消耗多少電力?

比特幣一年大概要消耗315億度的電,長江三峽整個工廠大概年發電量大概1000億度,所以大概要消耗掉0.3個三峽的電力,如果考慮到用城市的火電廠來發電,大概相當于36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一個火電廠,100%的產能就能滿足,300多萬千瓦的火電廠,不是很大的火電廠,所以不是大家想象的是個天文數字,把國家都搞窮了,這是個謠言。

8. 談一談以太坊

以太坊是區塊鏈領域的第二大公鏈,承載著幾乎所有的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金融,

以太坊的生態是最大的,一共有2100款DApp,如果把ETH理解成一個互聯網的平臺公司,那么現在在上面跑著有2100款的App。目前來說,用戶數很少,但成長應該是非常可觀的。

ETH的價格變化直接取決于供需關系。供給方面,以太坊轉為POS機制后,貨幣增發率預計將從目前的4%左右降為1%。從需求角度來說,越來越多的去中心化金融產生,都需要抵押ETH的,也就是說ETH的應用越多,它被抵押的、鎖定的就越多,所以從邏輯上看,供應逐步會減少了,它的需求和鎖定逐步會增加了,假如說在區塊鏈領域也還能夠應用普通的金融知識,我們就理解供求會越來越緊張,所以它應該也是看漲的,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