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amie Burke,Outlier vetures 首席執行官
翻譯 | Bite,YouMeLiveAPP
編者按:為什么DeFi會在經歷了6~9月的高峰期以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低潮?近期的反彈是否意味著更大的DeFi浪潮即將展開? 基于對30多家投資組合企業的深度觀察,Outlier vetures 首席執行官 Jamie Burke 給出了DeFi 走向繁榮的必要條件。在這篇報告中,你也將了解到:炒作周期一定是壞的嗎?什么是零售型DeFi創新的錨點?機構進入DeFi需要怎樣的基礎設施創新?
現在DeFi進入了長達5年的炒作周期,中間可能是由幾個小周期組合而成。在這個周期中,DeFi會持續“主流化”,市場總值會是2017年高點的兩倍,達到1.2萬億美元,事實上,如果進展順利的話,在未來24個月內就達到這個目標也不是不可能,
我的結論是不是已經引起了你們的注意?我將通過下面3點解釋其中緣由(本文先介紹前兩部分,第三部分會在下周一發出)。
1. DeFi 1.0:破碎的炒作周期
2. DeFi 2.0:NFT,零售DeFi的興起
3. DeFi 2.0:NFT,DID,AEA,dPrime和ETF——機構創新的基石
第一部分 DeFi 1.0:破碎的炒作周期
簡單來說,DeFi是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提出“軟體吞噬世界”的延伸,
在過去的十年中,互聯網軟體能夠以最低的中介成本實現了創造(鑄幣)、存儲、移動、借貸、數字稀缺、可編程的價值,中心化交易所(又名CeFi)和錢包作為最小的中介層,它們提高了用戶可觸及性,解決了技術上復雜管理和保管流程,更重要的是作為新需求進入系統門戶(用于分發)。
與當前的金融系統不同的是,DeFi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開源代碼、無須許可、基于“炒作競爭”的環境,它尋求收益與效率之間的平衡。從表面上看,這可能是一個悖論,我們稱之為“DeFi悖論”。然而,引入更多的抵押品(供應),同時也提供更多的流動性(需求)并封閉循環,這才是我認為的生態系統進行了根本性發展。
當這兩件事同時發生,就會像我們在2017年看到的ICO一樣,開始“炒作周期”。如果我們回想一下那個時期,很好理解,這是由于下圖因素影響并觸發創新的結果。
人們喜歡把CeFi與DeFi對立起來,
但事實上,如果要增加該體系的資本和使用率,DeFi和CeFi是互相協同作用,DeFi需要CeFi,CeFi也需要DeFi,兩者都應被視為彼此的一部分。唯一的區別是CeFi是DeFi如何與現有金融體系的現狀和相關監管機構進行交互,這是多數新需求的來源,也是用戶樂于支付費用以獲得捆綁服務和法律責任的地方,
DeFi總鎖倉VS ICO投資
炒作周期是壞事嗎?
很多人都以為“炒作周期”絕對是壞事,但從歷史上看,當一個開放的資本市場開始圍繞著“創新”形成,并試圖為它定價時,最終價值總是被高估,導致急劇回調,進而扼殺炒作。
作為一個開放的、無需許可的資本市場,“炒作”似乎是加密貨幣創新內在組成部分,也是該領域內創新融資方式。盡管這是一種看似資本效率低下的方式,但它為之有效,至少是所擁有的最佳方式,
今年上半年,大家(包括我)都認為2020年將會有一個重要的DeFi炒作周期和牛市,但不知為何卻停滯不前,這應該算是一個“破碎周期”,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把這些點聯系起來,但如果你按照上面邏輯回想起來,假設DeFi炒作周期所需的條件,就很容易明白為什么“破碎周期”會發生,
DeFi炒作周期如何開始,為什么不完整?
收益協議的創新,如借貸、流動性挖礦等,引發了一小部分加密貨幣短暫瘋狂,然而,只有大概不到5%的代幣被質押,而且這些代幣還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原因我們后面會解讀,因此,DeFi不僅在加密貨幣圈內自給自足,而且是通過加密貨幣的一個非常小子集實現,
總之,DeFi有效地創造了一種新的供應形式,但卻沒有維持這種供應所需的新需求。因為它不與任何可持續的收入掛鉤,反而只是創造了一種人為的收益循環。在沒有任何新流動性進入系統的情況下,這種激進的用戶獲取形式(當從市場角度考慮時)被證明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老鷹捉小雞”游戲,是典型的基于收益率假設的過度杠桿化交易,在系統層面上最終是不可持續性。
最重要的是,它并沒有達到炒作水平,無法跨入主流,也沒有帶來新參與者和新需求,更別提引發更廣泛和持續的牛市,
正確的DeFi炒作周期需要什么?
雖然中斷或不完整,但在這個破碎的周期里,DeFi確實顯示了創新的力量。
DeFi本質上是從頭開始建立新的金融體系。去中心化自動化做市商(AMM)和流動資金池提供專業做市商的替代品,定單和結算設施,短期貸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套利和交易能力。
這意味著債務和杠桿可以在一個無需許可的環境中自由交易,讓資本發揮作用。而在這一切之上,對其參與者的治理和新形式的協調機制進行實驗,你會不可避免地稱之為“數字資產”(數字權益+治理權),并在特殊應用中表現出來,能夠快速引導網路借貸的流動性。與目前的金融體系相比,所謂“凈市場回報”其“炒作競爭”在某種程度上不可避免地提高了消費者的效率和競爭,而不是任何弊端,
不過,如果DeFi不能成為主流,并為消費者帶來顯著的積極影響,隨著監管機構開始執行行動,它的溢價將成為折扣,監管機構和市場之間的貓鼠游戲,既會暫時制約炒作周期,又會在其不可阻擋的性質被強化時放大炒作周期,
有些人認為,監管機構永遠不會允許數字資產通過零售方式出售或使用,但比特幣和以太坊已經表明,如果設計和執行得當,加上適當的抗審查和去中心化水平,最終它們是可以被接受的,
由于其可組合性和開源的性質,DeFi協議可以很容易地被分叉,而且越來越多的創始人不會參與日常治理,甚至一些人選擇(可悲的是,有些人濫用匿名)匿名。
當諸如The Secret Network這樣的可編程隱私解決方案開始在DeFi之上進行分層時,無論是構建和治理協議的社區成員,還是構建在協議本身上的應用,都可以選擇他們想要的匿名程度,從而允許更多的參與、創新和去中心化,
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良好分布的治理權工具可能會讓監管機構更難辯稱網路沒有完全去中心化,
DeFi1.0為什么失敗了?這一系列的供給側創新,當與穩定幣結合時,也可以說因為成熟度和“協議契合度”的限制而未能實現跨越,簡單來說,就是以太坊費用和復雜度(技術+風險) 。
第二部分 DeFi + NFT:零售DeFi的興起
我認為,一些供需雙方(近中期)的創新將進入市場,減輕技術或經濟缺陷(全部或部分),這樣有望啟動DeFi小周期炒作,并很有可能匯聚成一個元周期,并隨后形成12至18個月的大牛市,
也許最直接的是NFT,作為獎勵忠誠度并阻止高度混雜和不可持續的收益追捕機制,它爭奪底層經濟和“吸血鬼攻擊”(此處有據可查),在DeFi協議被激進地分叉,增加了新短期激勵措施,流動性迅速喪失。
重要的是,這些炒作周期與第一個破碎周期不同,它有望成功地從不同類型的參與者那里帶來兩種新需求,一種是零售需求,一種是機構需求。
零售DeFi
首先,我將“零售DeFi”定義為已經使用加密技術(雖然主要是通過CeFi)并用于投機目的的消費者,以及新用戶。如果沒有創新,他們毫無興趣直接持有加密貨幣作為資產類別,
正如上面內容所討論的那樣,每個炒作周期通常都是各種創新及時結合在一起的結果,我提出將推動零售DeFi需求的創新如下:
非同質化代幣(NFT),又稱nifty,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加密通證,它代表著某種獨特的東西;因此,非同質化代幣不能因其單獨的規格而相互交換。
這兩個標準允許各種獨特的可編程數字商品的多種代幣類型和特性,如:社交貨幣、獎勵、收藏品、訪問代幣、數字藝術、忠誠度積分以及數字到實物商品的兌換,但其實今天你生活中的大部分東西都是不可流通,包括友情、房子、車子,
NFT:關閉忠誠圈和用戶留存(供應)
如果回過頭來看DeFi 1.0中的農耕收益現象,雖然收益非常可觀,但同時也存在著去除低效(收費)的內在壓力,這意味著沒有忠誠度的機制,就沒有平臺鎖定的形式,只有爭分奪秒和短期收益。
從營銷角度來思考流動性挖礦,它其實只是一種補貼性的用戶獲取方式。之所以說是補貼,是因為它沒有與實際的收入流掛鉤,你實際上是在尋找超越競爭對手的機會,不得不說,這在商品化的風險投資支持的消費類技術中是非常普遍,你希望成為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但是當錢用完或者用戶流失過快,這種機制就很難維持下去。在任何創業環境下,如果你只運行這種積極的用戶獲取而沒有留存計劃,高流失率不可避免。
而用戶切換(在這種情況下是流動性泄漏)去追逐下一個盈利機會,這正是我們在DeFi 1.0中看到的,價值數億的鎖倉值被投入到Yam、Sushi這樣的協議中,但當不可避免的是,又同樣快速地撤回投入到下一個協議中,
然而,NFT因為其獨特的性質,可以作為獎勵,有基于忠誠行為的預設規則。它們原則上也可以升值,可以自由交易,并通過類似版稅的功能帶來收益,實際上,你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個強大的CRM工具箱,用來鎖定用戶,打破負面模式,
我們已經開始看到它們在DeFi中被用于Aave NFT挖礦等實驗。在這里,用戶不僅可以賺取收益率,還可以賺取NFT,這些NFT會根據用戶與Aave借貸市場經濟學緊密結合的游戲參與度和忠誠度而增值。因為整個行業都可以公開跟蹤復制和調整其代碼,你可以期待DeFi越來越多地通過創新的NFT游戲理論來實現閉環,并為DeFi本身帶來可持續增長的承諾。
此外,由于這些資產的獨特屬性,它們的流動性會比同質化資產低得多,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但也會作為一種抵押品的形式而實現價值增長。因此,它們也可以作為DeFi借貸市場中的抵押品,與實際穩定的貨幣本身(如DAI)一起投入使用,這意味著優質的NFT收藏家實際上可以通過自己的收藏品借款來引導收藏品,以及賺取像$RARI這樣NFT市場治理代幣和收益率,推動價值上升并提升炒作循環。
NFT將帶動加密技術成為主流
NFT的許多使用案例,如收藏品、數字藝術和獎勵積分,也是人們已經知道和理解的數字商品形式,因此更容易被社會各個階層接受。由于它們通常是以視覺上吸引人的多媒體形式制作,因此它們具有強大的記憶學潛力,并且在Twitter、Instagram或Twitch等社交渠道中分享時,挖掘大量現有的Web 2.0用戶群。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認為SuperRare、Rarible或NiftyGateway等NFT市場在ICO熱潮中扮演著類似于CEX(Binance這樣的中心化交易所)的角色,吸納散戶用戶。實際上,NFT是一種“加密資產”的形式,這一點幾乎完全抽象化了,這取決于中心化程度,
這個實驗可能會從加密企業普遍嘗試NFTs-as-CRM開始(正如Linkdrop所開創的那樣,客戶包括Coinbase和Binance,他們在一個高度商品化的領域中運營),但我相信會很快被更廣泛的消費技術世界所采用,特別是在“Supreme drop文化”已經建立起來的人口統計中,如時尚和游戲(正如Crucible.net等公司所開創的那樣),創造出一個需求水平,觸發比2017年ICO周期大得多的東西,
然而,在這種情況發生之前,仍然有一些重大的障礙需要被消除,最重要的是以太坊GAS費對于低價值的數字項目來說影響很大。
觸發因素可能包括:
– ETH2推出/采用;
– ETH第2層擴展解決方案;
– ETH跨鏈互操作性(Cosmos / Polkadot);
– ETH與專業NFT協議的跨鏈互操作性(DApper Labs Fuse、Lukso);
– 以太坊競爭對手搶占市場份額;
– 交易和GAS優化/經濟互操作性;
以下是本文中提到的這些項目的總結:
– Biconomy,GAS優化
– Crucible,NFT身份和機槍池管理
– Linkdrop,NFT用戶獲取與留存
– Boson協議,dCommerce數字到實體商品兌換。
– ZIP,A云貸的跨鏈互換&賬本使用成本。
(未完待續,第三部分會在下周一發出)
原文鏈接:
https://outlierventures.io/wp-content/uploads/2020/09/OV-DEFI-2.0-Q3-202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