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比特幣已經出現了大量機構涌入的場面,他們的資金在購買端口引發了需求危機,因為所有賣方的流動性都被吸收了。
這種匱乏造成了對比特幣的需求急劇上升,也導致了其價格急劇攀升,正如2020年最后一個季度所看到的那樣,在將近年底時,比特幣的市值達到了5000億美元,似乎夢想正在變成現實,但這真的沒有壞處嗎?
截至發稿時,比特幣的市值超過了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和高盛等傳統金融機構,所以,我們贏得了勝利,這是完全正確的說法,也意味著比特幣終于成為了主流資產。
然而一些事實可能正告誡我們,我們實際上還沒有贏得勝利。
從技術上講,比特幣正在獲得主流采用,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它不是被采用,反而是傳統金融的流亡,
是的,比特幣已經超過了許多知名機構的市值,但這里存在一種反邏輯,讓我們探究為什么這對比特幣可能有害,因為它將其轉變為一種全新的資產類別。
到目前為止,比特幣主要是由零售交易者驅動,但是最近機構的進入已經使這一特征受到侵蝕,比特幣已實現市值的16.12%現在歸機構投資者所有,也就是說,考慮到比特幣的已實現市值,大概在1860億美元。
實際上,在190億美元的資產管理規模中,Grayscale的比特幣信托就占據了163億美元的份額,
不包括灰度,該值由機構擁有的占7.52%,這意味著Grayscale積累了價值160億美元的比特幣資金,而其他機構僅占據了大約四分之一左右的份額,
顯然,機構還沒有徹底開始積累,它們已經在吞噬比特幣的供應。更重要的是,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它將導致比特幣的價格以穩定而緩慢的速度攀升。
在這一點上,用S2F或RoI周期理論等多種比特幣模型進行描述,所有這些都表明比特幣將達到每枚代幣100,000美元,這一點似乎更為明顯。
如前所述,比特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由零售交易驅動的市場,由于傳統市場的不利條件,機構需要購買比特幣是需要較大成本的。
這有兩個主要含義:
1、如果機構繼續積累比特幣,無疑將由于高需求和低供應而提高價格,但是,當他們確實想套利或降低其投資組合的風險,并開始持有現金或將其轉移回其原來的資產時,這將導致市場出現大量的拋售。基本上,機構的大規模進入將使比特幣與傳統世界更加相關,因為所有機構都一樣思考并發揮作用。
2、現在,由于機構的進入,賣方流動性稀缺,類似地,在獲利回吐期間,市場上機構中的比特幣占比過多,可能會出現導致比特幣發生前所未有的崩潰。
所以,當機構大量涌入投資比特幣時,我們理應當反過來再思考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