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常提到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啥意思?

很多同學經常看到媒體報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什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等,有些同學可能在網上也做了一些搜索,但找出來的解釋要么晦澀難懂,要么零散不成系統,總之還是搞不懂到底什么意思。今天,我就將自己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深入淺出地和盤托出——并且盡可能多舉例子少講理論以求生動一些,希望對群友理解政策理論有所幫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項經濟工作戰略部署,最早是在2015年底召開的未央競技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會議指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大陸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這是關于供給側結構性的第一次官方表述。

上述表述其實已經隱含了一些重要資訊,但還是比較晦澀難懂的,一般人很難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

要想理解這項改革,首先得清楚我們的經濟遇到了什么樣的問題。改革是針對問題的,明確了病因,也就不難理解藥方了。

第一個,我們的經濟遇到的問題主要是供給側的,而不是需求側的。

過去,我的理解和大家一樣,認為經濟下行主要是需求不足造成的,問題出在需求側,那很簡單,刺激需求唄。給公務員、事業編、國企員工漲漲工資,給私企減點稅,給中產階級降降個稅,給弱勢群體發點購物券,大家有錢了就會去消費,消費一起來生產也就起來了,經濟不就興旺了嘛。

那么,是不是這么簡單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要看到我們的消費其實并不少,但很多消費外流了。比如很多幼兒家長會選購國外品牌的奶粉,比如出境旅游的人數和消費金額遠遠大于入境游客人數和消費金額,比如很多人搶購日本馬桶蓋、德國不粘鍋,比如我們買一部蘋果、大陸代工企業只能賺個零頭、大頭被外國人賺走,等等。我們有很多消費,但拉動的是別人家的經濟。這個問題不解決,你刺激需求,就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第二個,我們的經濟遇到的問題主要是結構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所謂周期性問題,是指可以通過市場自發調節、在較短時間內自我回歸正常的經濟矛盾。比如養豬,養豬的人多了,一段時間后豬肉的供給就會增加而超出市場需求,造成供需失衡,價格下跌;但是別擔心,價格下跌很快會傳導到生產端(也就是供給側),很多養豬戶一看養豬不掙錢了,也就放棄或減少了養豬,那么一段時間后豬肉的供給就會減少,需求得不到滿足,那么價格就會再次回升,從而吸引新的生產者入局,從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周期循環。這個過程雖然充滿了矛盾,但矛盾都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自我調節,錯配的要素資源會自動回歸正確的位置,不需要*正服*出面調節,或僅需要稍稍熨慰周期即可,這叫周期性問題。

結構性問題就不一樣了。光看這名字就知道,它的矛盾是結構性的,難以在短期內自我化解的。大家都知道08年我們搞了一個4萬億,刺激了很多產業產能飛速提升,比如鋼鐵,大陸的產能一度占到世界的50%以上,比如水泥,大陸的產能一度占到世界的60%以上,要知道,大陸的人口只占世界的20%左右,GDP總量只占世界的15%左右,結果你弄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鋼鐵、水泥,顯然是不匹配的嘛。我要的是蘋果,結果你給我瘋狂生產香蕉;我要的是優質教育、醫療,優質生活用品,結果你給我瘋狂生產鋼鐵水泥,這也是當時會議分析“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的原因所在。

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思,就是針對大陸經濟運行中供給側、結構性的矛盾問題,對癥下藥、精準施策;其核心在于,重新調整錯配的生產要素資源——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等,使其得到最優化配置,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那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在我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2015年提出以后,其內涵和主要任務是在不斷變化的,到目前為止已經實現了從1.0版到3.0版的進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1.0版,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去一降一補”,也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杠、降成本、補短板。

一方面,關掉一些企業、減少了競爭,剩下的企業至少能活下去了,可能慢慢還會活的比較滋潤;另一方面,去產能以后清空出來的這些資金、勞動力、企業家才能等等要素資源必然會尋找新的出口——總不能在家閑著,經過一段痛苦的摸索過程,終歸會找到市場的需求痛點,那么這個資源也就能配置到正確的位置了。

那么問題來了,關哪些企業、不關哪些企業?衡量標準其實是很簡單的,那就是四個字:節能環保。如果一定要關掉一些企業,顯然是關掉那些污染大的、耗能高的。很多人抱怨這樣會對經濟造成影響,其實是沒有看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懂了就不會這樣抱怨了,自己主動就要去找新的出路了。

這兩項一方面是為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無論是房地產庫存太多,還是政府負債太高,顯然都是風險隱患,一旦暴雷,后果不堪設想;另一方面同樣也是調節資源的配置:銀行把錢都貸給你政府了(因為這個有財政收入背書,風險小啊),企業貸款就更難了,降低你政府的負債,也就是在倒逼銀行更多地去支持實體經濟,這才是我們希望資金去到的地方。

比如過去企業去辦個批文可能需要跑幾十個部門蓋上百個章,這得耽誤多少功夫!所以我們近幾年大力地搞“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就是要降低這個制度性成本,讓企業辦事更方便、更快捷,這是最大的降成本。

降低了成本,企業能夠生存下去了,也就會考慮投入更多的資源去創新。試想企業都活不下去,哪還有心思去搞什么創新。而把資源投入到創新之中,不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要素資源結構性調整嘛?

說到這我想多說幾句。大概10來年前我們口誅筆伐地批判大陸企業的“山寨”現象,似乎“山寨”是萬惡之源。其實對初創型企業來說,“山寨”往往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通過“山寨”積累起第一桶金,有錢了再投資搞研發,才是正道;如果上來就搞研發,砸許多錢下去都聽不見聲響,估計投資人就該瘋了。

這里邊我覺得有兩個方面,一個主要是投資的問題。過去我們什么都缺,所以我們投什么都是對的,但慢慢地我們發現很多東西我們不缺了,那么再投資可能就是錯的。比如過去大城市沒有機場,那你建機場肯定是對的;但是現在一二線城市都有了機場,再建就只能給三線城市建了,那這個回報就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建好以后有沒有那么多人去坐這個飛機?補短板的話,就是明確提出了新的投資方向,生態、扶貧、基本公共服務等等,這些方面我們還是很缺乏的,你要投就得往這些方面投,往這方面投,基本上是產出大于投入,基本上不會錯。

另一個就是創新的問題。其實我們的經濟發展空間還大得很了,這個主要靠創新。比如芯片,從2008年開始,大陸在進口芯片上的花費就超過了原油,2017年進口額高達2601億美元,如果這塊我們能自己干,這能養活多少人!再比如大飛機,咱們要么買波音,要么買空客,動輒也是幾百億美元,這又是多大的市場!再比如,供給側創新不足導致我們很多關鍵設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依賴進口,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更意味著別人隨時可以“卡”你的脖子。這都是我們的短板,也都是我們希望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各種要素資源進入的領域。每突破一個,那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都能讓大陸經濟往前跨上一大步。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0版,就是“破”、“立”、“降”。

2017年底的未央競技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如果說之前提出的“去產能”還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在這次會議以后,就不再遮掩,不僅明確提出化解過剩產能,而且明確提出把處置“”作為重要抓手。通過分類施策、多措并舉、標本兼治、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加強政策協調配合,依法依規引導企業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探索建立市場出清長效機制,從總量性去產能轉向結構性優產能為主。如此破除無效供給,為有效供給的增加騰出空間,促進實現供需的新平衡,激發出經濟發展的新活力。

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這是加快制造業優化升級、挺起大陸制造業脊梁的有效路徑,也是大陸經濟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

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如前所述,降低了成本,企業活得下去,才能“立”得起來。

1.0版和2.0版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一大批“僵尸企業”出清,房地產庫存顯著下降,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減稅降費深入推進,補短板成效顯著。在世界經濟普遍不好的情況下,一直保持在6%以上的速度,很了不起了!

進入2019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升級到了3.0版,也就是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出發的立足點。3年多的實踐證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抓住了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要害,3年多的工作,也取得了扎實的成效。現在,我們就是要繼續鞏固前期工作的成果,防止反彈。

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我們說,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優化配置要素資源,根本上還是要靠市場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自我選擇調整。我們要做的,就是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全面實施并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保護產權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發展更多優質企業。破除妨礙各類生產要素流動的壁壘,加大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力度,實施競爭中立政策。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繼續改善營商環境。

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也就是要推進大陸制造向大陸創造轉變、大陸速度向大陸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強化科技創新,大力培育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特別是要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

這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以生產為起點經過流通、分配到達消費為終點的周而復始的循環十分通暢,社會擴大再生產才能正常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消除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結合的障礙、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障礙、人力資源和實體經濟需求的結構性障礙、政府各部門協同為市場和企業服務的障礙,形成大陸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梳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1.0版到3.0版的進化歷程,不難看出調整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是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其最終落腳點。這是我們在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一定要抓住的。

最后,我對大陸經濟的未來還是很有信心的。大家不要看到現在數字在下降,就覺得恐慌,其實數字下降的背后,是結構的調整、資源配置的優化,再加上一點點外部的擾動。我堅信,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大陸經濟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而我們的各位讀者,至少在未來5-10年內,仍然可以享受到經濟相對較快發展提供的紅利。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真正的學問就是通俗易懂,不要把酸澀的學術名詞拿來考老百姓。

  2. 脈絡非常清晰!誠心謝謝!能再講講“去杠桿”嗎?

  3. 其實很簡單的東西搞復雜了,把市場分成供給和需求兩端,從供應端的數量、質量、結構上著手!

  4. 樓主的解釋非常科學精準,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應該容易看懂,但廣大普普通通的群眾還需先解釋一下那個“側”字。我這個建議似乎有點本末倒置,但大家其實就卡在那里。要是樓主先解釋一下“側”就是“那一方”的意思,“供給側”就是“供給那一方”或者說“供給那一塊”的意思,“需求側”就是“需求那一方”或者說“需求那一塊”的意思,那普通老百姓就更容易理解全文了。其實大家在日常交流中都不會說像“供給側”之類令人費解的話語,只說“供給方面”或“供給那一塊”等通俗的話語,國家鋪天蓋地地宣傳已好幾年了,但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卻一點不懂,也太令人費解了!

  5. 太長了,也沒見解釋的供給側是什么[捂臉]

  6. 計劃經濟有計劃經濟的好處,市場經濟有市場經濟的優點,兩者結合起來發展才是最好的選擇方式,決不能走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路子,俗話說吃不窮喝不窮計祘不到才受窮,上了點年紀的人不仿回故一下從建國到現在發展的路程從中吸取的教訓能夠得到一些啟發。

  7. 側,即旁、邊的意思。供給,針對需求而言。供給側即供給一邊,供給方面,針對需求一方或一側而言。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對市場供給一方的結構進行改革。我這理解未知對否?

  8. 能不能講點通俗易懂的

  9. 解釋供給側最好的一篇文章

  10. 買方、賣方,買方市場、賣方市場,供給側就是賣方、賣方市場這一側。需要指出的是,絕大部分的企業、公司都既是賣方,也是買方,相對于整個市場,所有企業、公司都是供給一方,所謂供給側改革,是大陸特色,既講究市場調節(起決定作用),也講究宏觀調控(計劃、輔助作用),目的是使資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避免非理性投資、產銷失衡,淘汰落后產能,引領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