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解析北京啟動數字人民幣場景試點

2020年12月29日,北京市首個央行數字貨幣應用場景在豐臺麗澤落地。在麗澤橋西的金唐大廈,一家名為漫貓咖啡的咖啡店內,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測試啟動,獲得授權的消費者已經可以用數字人民幣錢包支付購買各類商品,目前數字人民幣體系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和聯調測試等工作,經過了深圳、蘇州、雄安、成都等城市試點測試后,此次是首次將應用場景在北京試點應用。如何定位數字貨幣?數字貨幣能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未來數字貨幣運行會呈現何種特點?如何對數字貨幣進行監管?就上述問題,本文特將部分業內專家和IMI成員的觀點整理如下。

以下為文章全文:

如何定位數字貨幣?

IMI學術委員、大陸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認為,數字人民幣就是人民幣的數字化,它不是人民幣之外的新的貨幣,只是運行方式發生變化,數字人民幣在行動電話上顯示的就是錢包余額數字。在個人和商家收付體驗上,不會比現有的移動支付有太大變化(否則,使用者教育的成本會大大增加),數字貨幣基本上是在移動支付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數字人民幣的獲得和使用需要下載央行統一的APP。公眾和商家都需要下載央行統一的數字人民幣APP,然后通過銀行選定的兌換銀行進行數字人民幣與傳統人民幣的兌換才能獲得。其獲得的數字人民幣還可以轉到其他銀行或支付機構開立新的數字人民幣錢包并使用,這是否能使央行獲得最為完整的數字人民幣用戶資訊和交易數據,由此可能帶來貨幣支付運行機制上哪些深刻變化值得仔細探究。

IMI學術委員、中拉合作基金首席風險官范希文提出,在互聯網興起的現代社會,圍繞交易所產生的私密性逐漸消失,購物者的交易資訊通過互聯網交易平臺而被各類市場參與者掌握,漸漸地改變著商品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間的關系,并且隨著這些資訊的傳導,引發從推銷、定價到生產的一系列動態反應。而這些原本相對私密的資訊在被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方使用時,未必一定會增加消費者的福祉。但央行的數字貨幣改變了這個情況,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在市場交易中不可或缺的支付環節形成了資訊的全面掌控和高度壟斷,這在歷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市場交易者的交易行為、財富資訊、以至于由此可以推導出的交易心理和交易預期都將被央行一家所掌握,構成了資訊歸屬權中私人和政府的對應關系。

IMI學術委員、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表示,數字貨幣DCEP是人民幣的電子化形式,雖然央行層面并沒有采用區塊鏈技術,也是中心化的,央行+商業銀行雙層運營,但允許其他參與者使用符合條件的區塊鏈技術參與其中,數字貨幣和現金最大的區別就是獨立于現有的銀行賬戶體系,采用了數字錢包的方式,支持買賣雙方均處于斷網離線狀態的交易,相比現有的第三方移動支付更加便利。隨著未來市場場景的豐富,數字貨幣會在日常消費支付中普及流通。數字貨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可控匿名,一方面滿足了居民正常的匿名消費需求,實現隱私保護,避免平臺的大數據殺熟;另一方面又讓央行可以掌握第一手數據,通過大數據系統進行監管,完善大數據風控,有效降低數據不當使用、過度使用等問題,

數字貨幣能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IMI學術委員、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表示,央行E-CNY為人民幣國際使用提供數字化發展新動力。從內涵上看,E-CNY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整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并具有價值特征、法償性,并可以在沒有互聯網的情況下使用,領先于目前的行動電話銀行支付手段,將成為率先邁向數字化經濟的重要支撐,數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表現出以下特征:

首先,數字貨幣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與金融市場具有天然的融合性,使用數字貨幣將提高跨境支付結算的速度,安全性也比傳統跨境結算高,其次,數字貨幣相關技術可能顛覆傳統的國際結算體系模式,削弱美元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從而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彎道超車的機會,第三,E-CNY固有特征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使用,E-CNY有央行背書,幣值穩定;不依賴銀行賬戶;E-CNY的電子屬性在減少貨幣發行成本的同時,也使它更易于流通。不管有沒有網,只要裝有支持E-CNY錢包標準的APP,雙方就可以用行動電話發生交易;數字貨幣也可以做到交易溯源,有助于反詐騙和反洗錢,

顯然,盡管現階段央行數字貨幣更多著眼于內地,但數字貨幣的獨特優勢決定了數字人民幣國際化將“水到渠成”,

IMI特約研究員、大陸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認為通過推動央行數字貨幣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是比較困難的,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貨幣能否成長為國際貨幣的決定因素主要有三條,按照重要性來排序,第一條是貨幣發行國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包括金融市場的深度、廣度與流動性等;第二條是歷史上形成的網路正外部性和路徑依賴;第三條是該國經濟規模和國際貿易規模,數字貨幣的確可以提高跨境支付便利程度,但跨境支付便利程度絕不是決定一個國家貨幣國際化程度的最重要指標,反言之,如果美聯儲推出了數字美元,這反而會進一步強化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道理很簡單,因為在上述決定貨幣國際化程度的三條重要因素中,金融市場、正外部性和經濟貿易規模美國都實現了,所以此時若能進一步提高美元的跨境支付便利程度,對美元全球儲備貨幣地位的鞏固的確是一件好事。

未來數字貨幣運行會呈現何種特點?

王永利提出,人民銀行一直強調的數字人民幣定位——定位于M0,不予計息,其與傳統人民幣的兌換是免費的——可能存在很大問題,央行的定位被很多人認為數字人民幣只能替代流通中現金,而且所有的支付使用都是免費的,所有數字人民幣錢包都是無息的,但如果數字人民幣僅僅局限于替代流通中現金,那就必須嚴格限定只能用現金兌換,實際上公測中都是用存款而非現金兌換的,這并不準確,而且,如果數字人民幣僅僅局限于替代現金,那么它的規模就會非常有限,因為目前流通中現金也就只有8萬多億元,這還不可能完全被替代。如果是這樣,數字人民幣就難以滿足全社會,特別是國際化的需求,同時,數字人民幣也就只能用于支付,而不能用于貸款、投資等更廣泛的金融業務,難以發揮更大作用,而且會造成數字人民幣與傳統人民幣兩套運行體系長期并存的格局,對貨幣管理可能帶來新的挑戰和麻煩,實際上,流通中現金是央行直接印制、投放和管理的最為狹義的貨幣,單獨列示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即使是央行投放的貨幣,也不僅僅局限于現金,央行也可以直接向商業銀行提供資金融通并直接注入其存款賬戶,所以,數字人民幣推出后,是否定位于M0,是否只能用于支付,是否一律不予計息,是需要認真研究的重大問題。相應的,即使數字人民幣與傳統人民幣之間的兌換可以免費,但數字人民幣對外支付使用也完全免費則是不符合商業哲理的,

張明認為,未來在全球范圍內,不同形態的數字貨幣有可能呈現出相互競爭的格局,這里既有像比特幣、Libra、CBDC等不同性質的數字貨幣,也有在CBDC內部不同類型、不同貨幣口徑的央行數字貨幣,從而可能形成百花齊放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百花齊放”不是指國際儲備貨幣。國際儲備體系注定是少數貨幣的領地,未來有兩種貨幣可以充當儲備貨幣,一種是國別貨幣,例如美元、歐元、人民幣等;另一種是穩定幣,無論是SDR、eSDR還是Libra都具備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潛質,因為它們本身仍是依托于主要國家政府信用的,相比之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貨幣在性質上更多是一種金融資產,只能算廣義的“數字貨幣”。未來國際儲備貨幣的競爭會非常激烈,因此它涉及的幣種不會太多,

如何對數字貨幣進行監管?

范希文認為,央行推出數字貨幣,構成資訊歸屬權中私人和政府的對應關系,這樣一種現實將會對社會中的許多派生關系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所引發的諸多基本問題,社會將不得不面對,首先,當央行掌握了這些原本相對私密的資訊后,有無法律的、行政的約束使央行僅在一定的范圍內使用這些資訊?其次,央行是否擁有分享這些資訊的權力?而這種分享的權力又由誰賦予?再次,如果央行在使用和分享這些私密資訊中造成交易者福祉的損害,交易者可以通過哪些手段予以申訴并尋求補償?而交易者申述的法律依據是什么?等等。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