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行業擺脫了2020年大流行帶來的混亂,covid19肺炎導致形成了“遠程”工作環境,許多公司在這種環境中中蓬勃發展,
2020年,全球共發生83筆并購交易,總交易額達近7億美元,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并購交易量,比2018年有了大幅增長,2018年創下了69筆并購交易的紀錄,去年的大部分交易活動都是在行業內部進行的,很少有外部公司參與行業的整合,
據報道,高達6.91億美元的收購案中,超過90%的收購來自于幣安(4億美元)、FTX(1.5億美元)和Coinbase(9000萬美元)這前三大買家,
幣安在2020年3月底以4億美元收購了CoinMarketCap,這是區塊鏈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該量級的收購只有2018年的兩項能與之相比:Circle和NXMH同樣以4億美元分別收購Poloniex和Bitstamp。
交易量領先的交易所幣安因收購CoinMarketCap而受到嚴厲批評,原因是CoinMarketCap是一家數據分析公司,提供有關加密貨幣交易所(包括幣安)的比較分析數據,所以此次收購似乎代表了利益沖突,
Messari分析師Jack Purdy告訴Cointelegraph,無論兩家公司的表現有多好,此次收購都為區塊鏈行業樹立了一個負面的先例。他表示:“這的確代表了一種根本的利益沖突,對區塊鏈領域有外部的負面影響,這就好比Joe’s Pizza榮登紐約披薩店十大榜單,而使用這個榜單的人恰好是那些最不知情的人,由他們決定去哪里吃披薩,”
幣安表示,兩家公司都是獨立的實體,CoinMarketCap沒有偏見。盡管早期飽受批評,但最近幾個月,人們對此次收購的態度似乎有所軟化,2020年10月,FTX首席執行官Sam Bankman-Fried在推特上表示,幣安實際上是CoinMarketCap的救星:
此次收購并不是幣安唯一的一次收購,在2019年和2020年期間,幣安還收購了其他多家公司,包括加密貨幣借記卡提供商Swipe,其收購金額未被披露,與CoinMarketCap類似,Swipe首席運營官John Khenneth也表示:“這筆交易規定,Swipe能夠獨立于幣安運營。”
幣安收購的其他公司包括韓元穩定幣公司BxB、去中心化應用資訊平臺DappReview和印度加密貨幣交易所WazirX,
在最近的新聞發布會上,幣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趙長鵬暗示,幣安將于2021年收購20至30家其他公司,從而進一步鞏固其在加密貨幣領域的地位,
加密貨幣交易所FTX于2019年推出,是另一家在2020年主導九位數收購的公司,以1.5億美元收購了投資組合管理應用Blockfolio,
此次收購有可能將其600萬用戶帶到交易所。雖然Blockfolio不如CoinMarketCap擁有那么多的獨立訪客(UV),但用戶參與度(PV)卻要高得多,每月的瀏覽數超過1.5億,
Blockfolio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Ed Moncada告訴Cointelegraph,該公司將繼續作為獨立應用程式運行。
實際上,美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迄今為止的收購數量最多,比幣安多六筆。Coinbase在其歷史上已經完成了至少16筆交易,最近的一筆是以9000萬美元收購主要經紀平臺Tagomi。
據報道,Tagomi在交易費下降后,其年交易額僅為10億美元,收入只有100萬美元,
上市公司也參與其中,高級軟體解決方案公司CleanSpark以價值不到200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收購了加密挖礦公司ATL Data Centers。
其他引人注目的收購包括Galaxy Digital收購數字資產投資和借貸平臺DrawBridge Lending,以及期貨市場流動性提供商Blue Fire Capital。雖然數據沒有披露,但Galaxy Digital表示,DrawBridge最終將因此擁有超過1.5億美元的第三方資產。
2020年9月,總部位于紐約的CB Insights宣布將很快在阿姆斯特丹開設辦事處,這是其收購區塊鏈數據提供商Blockdata的一部分,收購金額未披露,
智能合約提供商TrustSwap還擴大了業務范圍,收購了其最大的競爭對手Team.Finance。
據說,總部位于香港的場外交易公司Genesis Block最近收購了以太坊二層擴展解決方案OMG Network,這有助于加速OMG Network的發展,特別是DeFi。
PayPal也在第一次支持加密貨幣購買后,希望加入并購陣營;然而,關于收購加密貨幣托管提供商BitGo的談判似乎已經失敗了。有傳言稱,PayPal正在與其他加密公司進行談判。
隨著今年去中心化金融的激增,新興的DeFi協議也開始合并,在11月,Yearn.finance進行了大量合作和合并,包括與市場保險提供商Cover Protocol和借貸協議Cream Finance。
盡管并購通常是一個繁榮行業的標志,但它們卻導致一些批評人士對日益中心化的擔憂。頂級公司對競爭對手的收購加強了他們對市場的控制,有可能會減少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