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選擇深圳建立經濟特區,是因為深圳有以下2個優勢,利于后來的發展。
一、靠近香港,便與引資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是非常窮的,外匯更是稀缺,對深圳基本沒有什么錢投入,只能給政策以吸引外資。
當時的香港經濟已經很發達了,資金充沛,產業也在逐漸地轉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外移,而內地豈有充沛便宜的人力資源,又有龐大的未經開發的市場,是港資的首選投資地。
內地封閉了幾十年,又剛剛經過文革,香港社會對內地情況了解不多,甚至有很多誤解和恐懼的,讓港商深入內地估計很多人不敢。而深圳緊鄰香港,港商過來很方便,工作生活便利,要有什么事,跑回去也很方便,語言(粵語)也聽得懂,生活飲食等習慣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再加上深圳本地人在香港的也不少,所以港商對甚至這個地方相對熟悉一些,擔心相對少一些,把特區放在這個地方,利于招商引資。
第二、深圳有很好的港口資源
深圳一開始就是發展加工貿易產業的,原料零部件是進口的,產品大部分是出口的,因此需要良好的海運條件,深圳有這個條件,蛇口、鹽田都有良好的海港資源。最初的加工貿易區就設在了蛇口。現在的深圳港,吞吐量應該能排進全國前三。
其實,80年代設立的特區不只有深圳,還有珠海、廈門、汕頭、寧波等,但只有深圳的發展是最成功的,這跟緊鄰香港是分不開的。
記得深圳特區剛成立時,中央財政每年拔款17億人民幣,同一時期的《深圳特區報,每月贈送一期海石花的月刊》曾經播導過。想當年在特區內做建筑小工每天工價約3——4元左右,每年17億人民投入已經是天文數字了。
如果當時把廈門換成泉州,說不定就是第二個深圳了。
一靠近香港,二沒底子,失敗了也不虧
國家投資要什么給什么。舉國上下建設
一丶招商引資,吸納香港的活力,二丶引進先進的生產及管理人才。
明白人//@奇依切恩: 關于海港,你顛倒了因果,深圳建市時并沒有海港,除了不成港的幾個漁碼頭。后來是招商局自己有需求才在蛇口建了客運港和幾個泊位,稍后又因為糧食進口和海上油田后勤建了赤灣港。至于鹽田港則已經是十分后期的事了,也與早期建特區的決定無關。
當年全世界都對大陸進行經濟,技術封鎖。引外資只能靠港澳臺,加上廣東有幾千萬華僑,深圳有地理優勢,一下子就堆起來了。
深圳全靠香港帶起來的。知道香港多富裕嗎?香港工作拿3000時候,深圳拿300內陸工資20!當年都是為了賺錢跑深圳的,香港gdp相當于半個國總量!深圳無縫連接香港,香港經濟溢出有多巨大!這個地理優勢就改革開放的風口!
深圳同新疆一個鳥樣。都是靠國家重點扶持,注意是重點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