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被夾、礦池作惡,以太坊礦工是否權力過大?

今日,YFII發起人高金發布微博表示:“某礦池親自下場夾人了?兩個 1wei 的夾 1 個 125gwei 的,不講武德啊。單筆利潤為 0.12 個 eth,而且這個賬號持續夾人中…” 引起了圍觀者的激烈討論,

從區塊資訊中可以看到,高金提到的兩筆 Gas fee 為 1 wei 的買賣交易“夾”住了一筆 Gas fee 為 125 Gwei的交易,完成了套利。而經地址查詢,文中提到的打包了前后兩筆交易的“作惡”礦池為 UU Pool,占以太坊當前全網總算力 1.7% 左右。

同時,這個地址一直在持續進行套利行為。對于 0.12 個eth 的單筆套利來說,許多看客可能也不覺得有什么新奇,但礦池“明牌”套利的可能卻讓人細思極恐,

從被 Bot 虐到被礦池虐,韭菜直呼好慘

如果你是一個時常使用DEX 交易的投資者,一定也對穿梭于以太坊黑暗森林里時常承受“被夾”之痛感同深受。

所謂“被夾”,即是被 Front Running(搶先交易),根據 Mempool 打包機制,一般而言,礦工按照交易給予的礦工費(GasPrice)高低來進行排序打包,而在 DeFi 產品中,交易被打包的順序深刻影響著其經濟利益,

例如在 Uniswap中,同樣兩個針對某交易對的買單,先被執行的交易將獲得更多代幣。當一個投資者執行一筆單比金額較高、滑點設置較大、Gas 設置偏低的交易時,很容易遇到“被夾”的情況,Bot 會在同一時間段發送兩筆 Gas 更高的交易,搶在你前面買入,而又緊隨你的訂單之后賣出,就將投資者“夾”在中間,完成了低買高賣的一次套利行為,可謂是將“毫無風險”地獲利。不少交易者可能從未注意,就一直在默默地被魚肉著。

不過交易機器人畢竟是常見的套利工具,且機器人并非每次都會成功,另也出現了一些制約這類 Bot 的其他 Bot,我們也對新產品的螺旋迭代逐漸習以為常。但“礦池親自下場”則讓人十分不舒服,因為交易的排序決定了利潤的分配,而對交易排序有決定權的則是礦工,這絕對稱得上“降維打擊”,

一般來說,礦工可以對交易任意調配順序,甚至也可以在不廣播交易的情況下,直接將某個交易打包進區塊。也就是只要能出塊,交易的順序就掌握在礦池手中,而這樣的套利可以說是無成本的。這也正是 UU Pool的做法,簡單粗暴,直接打包套利交易。

此前 Ownbit 創始人談國鵬發布的《以太坊的黑暗森林》一文中就寫得非常好:“在這個游戲中,普通用戶是閉眼玩家,套利機器人是睜眼玩家,而礦工則是上帝視角,礦工直接加入到這場收割的游戲徹底改變機器人的格局,擁有上帝視角的礦工一旦加入游戲,其結果可想而知。礦工的機器人將驅逐非礦工機器人,而這些礦工將成為以太坊上最大的黑暗勢力,利用它們的權力,對用戶進行肆意地收割!”

礦池套利會不會明牌化和常規化?

本次套利的 UU Pool 并不是排名非常靠前的礦池,出塊率有限,被發現也是因為 Gas fee 的倒置和價差一目了然,但也不禁讓我們想,其它更大的礦池是不是也有類似行為,而我們沒有發現?以及,從不同的視角來看,這到底算不算“作惡”?

甚至也有人說,之后礦池套利會不會公開化?挖礦本身也是逐利行為,按算力分配利潤給礦工也未嘗不可?

實際上,在 如今 DeFi 興盛的時代,我們也看到不少在研究 MEV(Miner Extractable Value)的內容,即“礦工可以直接從智能合約中提取作為利潤的價值”,包括交易費用和區塊獎勵的常規利潤,以及礦工通過交易重組、交易插入以及交易審查的非常規利潤,

我們不得不承認,礦工在 Layer 1時代的挖礦,和智能合約時代挖礦,其實是發生了很多變化的,簡單一想,比特幣礦工給和以太坊礦工的畫像大有不同。

我們的固有思維是礦工應該從區塊獎勵中獲得報酬,而交易員則從交易策略中靈活獲利,但是如今,隨著以太坊繁盛發展,礦工角色是否產生了變化,可以利用自己在網路中的地位從創新的產品中榨取額外價值?

站在普通交易者和生態參與者的角度,Odaily星球日報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說來也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期待,加密世界是一個比現實更加公開、公平、開放、透明的所在,但伴隨著以太坊上權力的游戲日漸公開化,讓我們不禁有些迷茫,誰在制定規則?誰在制約權力?誰在為利益的游戲畫下底線?

DeFi 讓眾多普通投資者著迷的就是它一個“公平”游戲,機會至上,固然大戶依然呼風喚雨,但創業者和普通人也有不少自下而上的“逆襲”機遇,而生態中權力的制衡絕對是一門學問,如果不能有效限制礦工權力,我們擔心,他們的角色是否會從“守衛者”成為以太坊生態的“黑暗勢力”?那么以太坊的腐朽敗落或不遠矣,

參考文章:

探索以太坊黑暗森林MEV,誰在搶先交易?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