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飲食消費來衡量,五元錢當時可買20個肉夾饃。(82年提價到0.30元)如今肉夾饃均價八元,等于如今的160元錢。
物價消費,在飲食上能得到比較準確的衡量,因為飲食是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不能比較電器或五金工具等,現在比那時候便宜。手表、相機、腳踏車和縫紉機也不好比較,反應不了物價的變化。那時候結婚的彩禮要一個上海表,120元錢。那在當時可是個大數字,有人搞到了手表票,沒錢買,可以把手表票轉讓。
八十年代初的菜價都是分分錢,最低一兩分錢。農民進城出售一車幾百斤的蔬菜,也只得到三五元錢。
最貴的是過春節溫室栽培的黃瓜、蕃茄,賣七角錢一斤,基本無人問津。(當時的黃花木耳按照每戶一份的標準出售,也不過兩三毛錢一份)。
舉例當時的飯店一份飯價,一人份:白飯兩碗(八兩)0.1元,過油肉一份0.35元,回鍋肉一份0.35元,頭肉涼盤0.30元,啤酒兩瓶0.68元,雞蛋湯0.15元。這樣的一份不到兩元錢,是有錢的年輕人的飯量,一般人還吃不完(量很大)。
普通人進食堂(當時的小飯鋪都叫食堂,并非單位里的大食堂),一碗陽春面0.08元,一張餅或一個饃,0..05元,一份飯一角三分錢。
在單位大食堂,工人一個月的伙食費大約十四五元錢,39斤定量的主食費(買飯票)9元錢,菜金大約五六元錢。一份素菜(紅白蘿卜丁或白菜粉條)0.04元,好些的菜0.10元,肉菜0.15元——0.25元(蒸碗,黃燜雞或魚)。
工人為了省錢經常吃蘿卜丁大白菜,趕上禮拜天出去撮一頓,紅燒肉0.50元,(一小碗,如果到商洛縣,一老碗,你吃不完。)肉三鮮砂鍋0.50元,甲魚砂鍋0.80元,燒豆腐0.15元,紅燒肘子0.80元(半個肘子)。但一般人只買一份回鍋肉0.35元。
婚宴,十人桌,相當排場22——25元。
如今在生活中,人們會比照著原來的收入比值來花錢。比如說一瓶茅臺酒上千元。我就回想當年一瓶茅臺酒18元錢,正好是我當工人時候的一半工資,喝不起。今天喝一瓶用不了一半工資,我會說,原來茅臺酒便宜了,咱們喝的起了,你說是不是呢?(當然,如今的瓶裝酒跟當年的酒有質量差別,只好忽略)。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生活是很便宜,但工資也低呀,開支了生活費和家用后,幾乎無剩余的錢,一年中沒攢個半文存款,買張單車也成了奢侈品。我喜歡現在,盡管生活水平很高,但支出了家用后還有很多余錢,還能買個冰柜或彩電,每年還有余錢可攢哦。
1980年前雞蛋5分錢一個,普通工人工資每月30元一50的算好了,也只能買一千只雞蛋。大米最平都要0.142元每斤,一個月工資只能360斤米,但現在最低的工資都2000元左右,可買雞蛋3000只,或者可買600大米。對公務員和教師來說他們的工資月過萬,更加不提了,一些人老是說以前的物價有多好。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我83年剛工作的時候分配在肉聯廠,那時候中午或者晚上在肉聯廠的食堂里0.15元就可以買到滿滿一飯盆(半斤多一點的搪瓷飯盆)的拆骨肉,拆骨肉里面只有很少量的青菜點綴,那時候的感覺特別幸福,特別滿足,可現在這么多的拆骨肉30元未必能夠買到。
五元錢在八十年代初,能買精裝五十枝的中華煙一筒,能買八兩茅臺酒。能看五十場電影,能買又大又香肉又多的餡餅五十張。能買一百七支冰棍,能二人在本地高擋一點的飯店,好好搓一頓。能買四口之家一月的糧油米面,能坐二百五十公里火車。
一九八一年五塊頂現在七十塊。八一年一碗面條是五毛,五塊錢可以買十碗面條。現在普通面條是七元一碗,這是按買面條。要比買豬肉差距就更大了,八一年五塊錢買五斤豬肉,現在五塊錢連二兩豬肉都買不了。
本人81年中專讀書,助學金平均14元,基本夠吃飯的,女生節儉的飯量小的還有結余,現在消費水平高的地方估計一個月不得1000多元啊,大體上是原來的八、九十倍,五元相當于現在的四、五百元吧。
當時物價是筍瓜一毛錢買一個,鹽一毛六一斤,電影票彩色2毛,黑白1.5毛,火柴一盒0.2分,餛飩一碗一毛五,瓜子5毛一斤,蓮花白0.2分一斤,
81年有瓶裝啤酒?我是沒見過。都是拿水壺去買。70年的人,
記得1980年在部隊服役,我媽給我買了一塊手表是上海牌。花了120元,當時我是舍不得戴啊,戴在手上干活時用手絹纏在手腕上,防止手表磨損和進灰。當時的津貼費上7元錢💰。當時在部隊除了購買牙膏牙刷和肥皂,沒有可花錢的地方。由于家庭管的嚴,不讓吸煙🚬,一直到現在也沒有養成抽煙的習慣。只是待人接物偶爾抽過幾次。記得在部隊一年積攢了60元錢,寄給家里用。感覺哪個年代也沒有感覺生活工作苦和身心負擔重。可能那時人們最求的不是金錢💰和地位及美女、享受。人們的攀比心理沒有現在嚴重。
八一年飯店八兩白飯0.1元錢?我怎么記得當時單位食堂白飯票0.18一斤,饃票0.20元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