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閉環挖礦,資本入場的必修“姿勢”

文 | 劉繼斌

作者系資深比特幣礦工,上市公司500.COM集團首席觀察員

顯而易見,資本是礦工“挖礦”的保護傘和助推器,在現如今的“挖礦2.0”時代更是如此。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我在本文以及上篇所提及的“資本”是狹義的資本概念,單指具有強大直接融資能力的公眾公司直投,

相對于私募來說,上市公司直投雖然將面臨更多的資訊披露,對業務合規要求更嚴格限制更多,但是一旦完成業務導入,則會充分體現出其強大的募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業務決策的可控性更強。然而,即便有了資本的加持,“挖礦”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躺贏”,相反的,由于資本上述鮮明特征,“資本化挖礦”也更需要注意“姿勢”,只有最適合的挖礦“姿勢”才能揚長避短,更大限度發揮出資本的優勢,為參與者獲得十倍、百倍的加成效果。

從某個角度來說,資本的介入實際上是將“挖礦”業務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的整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進一步強調方案的可持續性、可復制性、以及對于極端市場狀況的解決預案。因此對于“資本化挖礦”,優質自有礦場+等負荷體量自有礦機+冗余資金計劃的閉環“挖礦”模式顯然是更為穩定、持久和有想象力的商業模式,

優質自有礦場,通過“資源資產化”夯實業務基礎,

礦場為“挖礦”業務提供了基礎運行環境,雖然從投資占比的角度來說礦場資產遠遠無法與礦機資產相比,但其卻是“挖礦”業務邏輯里的終極風險所在:如果在礦場端出現電力不穩定、資質不合規甚至人為作惡的情況,再精準的“挖礦”策略模型都將被無情地“戳穿”。因此,擁有一個優質礦場是項目資產安全乃至閉環“挖礦”業務模型成立的基礎和保障。

更準確地說,礦場更偏向于是資源而非資產,它是礦場主體在供電資源協調和掌控能力上的一種體現。撇開供電能力,所謂的礦場資產將一文不值,因此,“礦場”邏輯,是礦圈內很特殊的一種存在,我們只有把供電能力和物理實體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穩定的資產屬性,而我所說的“優質自有礦場”,之所以在“礦場”前面不厭其繁地加了兩個前綴詞來修飾,確實是因為它們極為重要且極易被忽視:“自有”是體現“挖礦”業務主體的掌控力,而“優質”則體現礦場的真實使用價值,

相比之下,“優質”比起“自有”來說更加重要,也更難評估,前者也是后者的前提,資本如果觸碰和接納了不夠優質的礦場資產,就好比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對其業務模式的完善和投資者信心的建立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負面作用,

那么,如何才算是“優質礦場”?或者說評判礦場是否“優質”的標準有哪些?首先是礦場發起團隊的可信度和溝通協調能力(政府側、電網側、發電側);其次是供電形式和電價結構;再次是供電成本;最后才是建設標準。

很多投資方或托管客戶將建設標準甚至是建設美觀作為評判礦場好壞的標準,這樣做是舍本逐末,而單純只考慮用電成本更是存在極大隱患的擇判方式。

此外,從火電礦場與水電礦場的對比來看,總體講應該說各有優劣,相比之下水電礦場資源性更強門檻更高,會更為強調局部水力資源的先發優勢和操盤團隊的專業度。由于篇幅有限,這個話題我只是寥寥幾句拋磚引玉,以后如果朋友們感興趣我會單獨行文來為大家做更深入的介紹和分析,

礦機資產配置,把握好“三量”原則

毫無疑問,礦機是“挖礦”業務邏輯中最“硬”的資產,硬到一直以來圈內的朋友都以自己擁有或掌控多少P算力的礦機作為實力象征,在“閉環挖礦”的邏輯里,礦機資產仍然是大殺器般的存在,卻更強調張弛有度,具體說來就是把握好“量材施教、量體裁衣、量力而為”的“三量”原則。

“量材施教”的“材”是指挖礦業務過程中各種配套和輔助因素的特點特性(除礦機資產外),例如礦場類型,供電穩定程度,資產攤銷和收益入賬模式,運營資金的性質和冗余度等,實際上就是因地制宜地制定礦機資產配置方案,以期達到最優的資金利用率和投資回報率,

舉個例子,前幾日美股上市公司500.com發布公告通過增發購入了一批比特幣礦機,并明確闡明主要為m20s、m21s、t17等中端機型,甚至還包含為數不少的s9、t2等低端機,很多投資者和圈內的朋友對這一操作大呼看不懂,其實,大家都知道礦機機型功耗比越低則回本周期越長,按照當前的錨定幣價和全網算力,當下“機皇”s19pro、m30s的回本周期高達1年,m20、s17等中檔機的回本周期已縮短至半年左右,而s9、t2等主流低端機的回本周期只有55-70天。

礦工們對于低端機(高功耗比機型)上述的成本優勢其實心知肚明,令他們望而卻步的是低端機相對薄弱的抗風險能力:一旦幣價大幅下跌,則低端機將更容易觸及利潤臨界點的“關機線”,存在血本無歸的可能。而500.com體系內擁有目前大陸供電最穩定、規模最大、資質最齊全的水電礦場,水電礦場特有的豐枯定價機制使得中低端機型的停機風險線大幅下移;此外,500.com一直以來都具備著非常充裕的現金流能力,成為抵御幣價階段性暴跌的又一有利保障。

可以說,優質穩定的水電礦場和充足的可調配資金使得500.com有底氣火中取栗,有計劃地配置部分中、低端礦機資產,可以大幅縮短回本周期,提高投資回本率,同時也以較小的代價固化礦場端收益,其實是一個可圈可點的差異化策略,反而,如果一味循規蹈矩,高舉高打,就不是閉環挖礦了,那叫閉門造車,

“量體裁衣”就是強調礦機資產與礦場資產的等量搭配,雖然屬于戰術層面,卻已經在提升資產利用率和資產保全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擁有大量礦機資產的資本主體來說,如果處理不好礦機和礦場資產的等量搭配,尤其是在礦場端供求關系發生突變的非常時期,很容易因為擔心手中的礦機資產閑置而“饑不擇食”選到不靠譜礦場,一旦入坑,輕則事倍功半,重則(礦機資產)“泥牛入海”,當然,我所說的等量搭配只是個邏輯的方向,并非要求隨時等量或剛好等量,過分苛求是不現實也是沒有必要的。

“量力而為”是從礦機資產配置與資金利用率的平衡關系角度來說的,其實與開篇提到的“冗余資金計劃”是同一個話題,因為礦機資產配置是“挖礦”業務邏輯中最砸錢的環節,不妨我們將二者放在一起來闡述,之前很多礦工或許是基于對比特幣的信仰,往往“all in”入場,生怕錯過賺錢良機,表面上提高了資金利用率,其實是在透支自身的資金調配能力,也就是降低了對幣價大幅下跌風險的抵御能力。我們一方面認同BTC的長期上漲趨勢,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預見其波動性,且這種波動的幅度和周期很可能會比大多數人認為的更劇烈更漫長。“牛市兌錢,熊市屯幣”這個策略淺顯易懂,關鍵是能否保持良好心態做到“留余”。如果再次經歷類似“3.12”的考驗,沒有足夠的“存糧”就無法熬過幣價“凜冬”,輕者動輒斷“幣”求生,重者只能“金”盡而亡,

冗余資金計劃與資本加持

我所說的冗余資金計劃并不是單指已“趴”在賬面上的現金流,而是連續繳納電費周期的可調配資金深度,再直白一點就是你能扛得住多久不賣幣交電費。具體來說,我認為4-6月的應急“續血”能力是一個較為合理的資金計劃,如果是中低端機型為主(功耗比60w/t以上)則應將冗余計劃放大至8-12月更為妥當,同時,也不排除利用高位套、鯊魚鰭等幣本位套保產品來作為輔助,貝寶、GSR等深涉礦圈的金融機構都有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對于資本來說,一個業務周期進一步提升利潤指標遠遠不如加強周期盈利的持續性重要,投資人更愿意用部分可見的短期收益去置換更為穩定的業務模型。

當然,資本對于“挖礦”業務模式的穩定上不僅僅是提出訴求,也將隨著參與程度的深入而起到越發舉足輕重的實際作用:除了得天獨厚的二級市場募資能力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后的礦機礦場資產可以適用于更有效、更持久、更便捷的融資和借貸方式,從而使“挖礦”業務的節奏更加有條不紊,游刃有余。可以預期的是,資本與挖礦將步入相互成就的“蜜月”階段。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