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的當鋪,馬云的抓手

DeFi信用時代還有多遠?

“金融的本質是信用,必須改掉金融的當鋪思想,依靠信用體系發展,今天的銀行還是當鋪思想,抵押和擔保就是當鋪,但是僅靠資產抵押的機制會走向極端,有些企業要把資產全抵押出去,壓力巨大。”

“抵押的當鋪思想難以支持未來世界發展對金融的需求,須以大資料為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鋪思想,讓信用等于財富。”

10月24日,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的發言不僅驚起輿論的千層浪,甚至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監管的步伐,葬送了眾多螞蟻人的財富自由夢想。

盡管馬云炮轟“當鋪思維”,但當鋪延續數千年,經久不衰,已經得到了驗證,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

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到來,無需許可,代碼運行的DeFi讓“手工當鋪”煥然一新,變成了自動化當鋪,

DeFi借貸,舊金融的內核,披著新當鋪的外衣,這也正是DeFi的內生缺陷——缺乏信用體系。

DeFi能夠進入信用時代嗎?

DeFi:舊金融,新當鋪

典當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只要有了金錢,典當就開始出現

在大陸,二三千年前,典當就已經存在。典當最早叫做“質”,東漢時代的《說文解字》中,對“質”的解釋是“以物相贅”,對“贅”的解釋是“以物質錢”。

當鋪最早起源于南朝時的寺院經營,主要是為了幫助貧苦百姓渡過難關,以衣物、農作物、器皿等作為抵押的兌換商品,利息也是較低地、適當性地收取。

盡管社會變遷數載,當鋪模式依舊長期主導借貸市場,現代銀行業開始為信用定價,但依然偏愛有資產抵押的借貸,核心是為了最大程度地規避違約風險。

如果把“當鋪思維”主導下的傳統金融貸款稱為舊金融,那么無疑,DeFi依然是舊金融的內核,披上了新當鋪的外衣。

DeFi最大的特點,其實就是去中介化,無需許可,服務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DeFi借貸可以通俗地理解成一個自動化運行的當鋪,不需要一個中介方,借方和貸方利用智能合約來進行交易。

最典型的例子,MakerDAO就是一個典當行,

質押以太坊到MakerDAO抵押債倉(CDP)中,智能合約根據超額抵押的規則自動生成一筆穩定幣Dai貸款。

既然是“抵押借貸”的當鋪思維,那在馬云眼中,DeFi也屬于舊金融的附庸,需要改進,

“我們必須改掉金融的當鋪思想,依靠信用體系。”

馬云這一句話一下將整個傳統金融行業置于了對立面,

信用時代,離不開金融科技(FinTech),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去做資料分析,從而為信用定價,這也是螞蟻集團、京東數科等公司尋求高估值的外衣。

馬云有自信公開抨擊延續千年的“當鋪模式”,敢言背后,是網商銀行的無抵押借貸大獲成功。

網商銀行2019年的不良貸款率為1.31%,顯著低于19年上市銀行的整體不良率,同期農商行整體的不良率為3.90%,

2019年網商銀行資產回報率(ROA),凈資產回報率(ROE)比上市銀行整體要高出19bp和3.45個百分點。

在官方的宣傳語言中,這當然是金融科技的成功,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什么只有阿里巴巴和騰訊的金融科技信貸成長為巨頭?

馬云的抓手

在信貸的風控中,主要衡量兩點:是否具有還款能力?是否有還款意愿?

別看金融科技吹噓用上百個維度的資料進行模型分析,但在信貸領域,它依然只解決一個問題:衡量還款能力,

還款意愿,既要考量利益博弈,同時也考驗人性,無論是傳統銀行還是打著金融科技的網路貸款,貸后風險處置大同小異:征信、催收、法律訴訟。

與普通互聯網金融公司不同,騰訊、螞蟻金服有更強大的風控手段,

在螞蟻金服和新網銀行工作多年的劉波曾發表過一個觀點,螞蟻金服的花唄和網商銀行的成功雖然得益于大資料,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抓手:支付寶、淘寶店鋪,

“如果你不歸還那3000元的貸款(而且利率不太高),你可能要付出代價,比如,你可能無法再使用支付寶或者淘寶等,騰訊下屬的微眾銀行也是類似的抓手,”

“淘寶貸款的授信,只看我給商家帶來了多少銷量和利潤,保證你的信貸額度小于違約成本就能保證貸款安全——我能幫你賺10萬元,給你8萬元貸款,你若不還,10萬元利潤就沒了,而且店都沒了,你到底還,還是不還?更何況,你的所有銷售額都在支付寶上,你的所有客戶都在淘寶、天貓上。淘寶、天貓貸款風控邏輯的本質是店鋪質押貸款。”

騰訊的思路類似,微粒貸最初的白名單客戶,來自于騰訊以及已識別優質企業員工的關系鏈,社交關系鏈就是騰訊金融信貸的抓手,

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有海量的行為資料和強大的分析計算能力,但是它們并沒有阿里和騰訊這樣的抓手,所以,最終的風控依然得訴諸催收或者法律訴訟,信貸很難獲得類似的規模擴張。

當支付寶和微信成為了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基礎設施,這就是最好的風控抓手,美團、滴滴等互聯網公司做金融服務的邏輯類似,

DeFi缺少信用抓手

從上,不難看出DeFi的缺陷——缺乏信用體系,沒有抓手。

如今,DeFi借貸仍然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只能用資產去創造信用,而沒有信用創造資產。大多數DeFi專案,行為路徑依然是鎖定流動性獲得新的流動性,使得DeFi成為一個縮量市場。

在區塊鏈匿名體系下,即無法通過過往資料衡量一個人的還款能力,更無法了解還款意愿,更重要的是,缺乏強制清償債務的手段,如果違約了,沒有辦法在線下進行清算,把資產拿回來,連法律訴訟都無法成為最后的保障。

長期來看,DeFi借貸依然只能充當一個“新當鋪”,當鋪的繁榮需要底層質押資產的擴張或者資金的充分利用,如今來看,主要有兩種途徑:

一,位元幣更大規模地轉移到以太坊等智能合約網路,

位元幣的市值占到了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的63%,但由于沒有智能合約,參與DeFi借貸,需要跨鏈至以太坊等網路,

如何跨鏈?既有中心化的托管解決方案,比如 wBTC 和 imBTC;也有更加去中心化的跨鏈方案,比如 tBTC (Keep Network)、 renBTC (Ren) 和 pBTC (ptokens)。

據歐科云鏈 OKLink 資料顯示,截至11月 9日 ,以太坊上的錨定位元幣流通量約合 15.09 萬枚,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 WBTC 123410 枚,占比 81.77%;renBTC 19177 枚,占比 12.80% 以及 HBTC 6010 枚,占比 3.98%,

位元幣的遷徙之旅仍將繼續,

二,信用授權,

很多存款用戶在借貸協議中存入了資產,但并沒有貸款,這就導致借貸協議中有大量鎖倉資產沒有得到利用,信用額度被閑置

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借貸協議 Aave 推出了信用授權功能,即有閑置借貸能力的存款用戶可以將自己的信用額度授權給他們所信任的人,從而賺取額外收益,

例如,Mike 在 Aave 中存入了一筆資金,獲得了相應的信用額度,并將自己的信用額度授權給 Jane ,那么Jane 的貸款是以 Mike 的存款背書的,不需要提供資產作為質押,但需要向Mike 支付一筆額外的利息,

DeFi如何擁抱信用?

那么,DeFi能否有機會進入信用時代,出現鏈上的信用貸款?

如前文所言,橫在借貸平臺面前的兩大門檻主要是,征信體系和清償體系,

征信端,要么從零構建一套屬于加密世界的征信體系,對錢包地址的所有交易、借貸、理財行為進行跟蹤分析,量化資料,但前提是,DEX大繁榮,DeFi成為主流。

另一條道路,從鏈外獲取信用資料。

在目前的概念中,傳統和新型金融的交集稱之為開放金融。

總部位于舊金山的 Teller Finance ( 泰勒金融),所做的嘗試就是將傳統信用機構的資料與 DeFi 生態系統連接起來。

個人將能夠從他們銀行的 API 中提取交易資料,并匯入 Teller Finance 平臺,運行開源演算法來驗證信用,同時,也可以將傳統信用機構和收入資訊驗證來源加入其中,

根據所涉及的風險引數,Teller 平臺會計算出不同的信用額度、風險引數,用來監測用戶的現金流、賬戶余額和法律權限等狀況,核實用戶還款的可能性,

相比征信端,真正的挑戰在如何構建一套有效的清償體系,這不可避免需要打破匿名體系,DeFi需要一個連接世界的抓手,

在Teller 的產品設計中,他們一開始會要求用戶同意:如果個人未能及時付款,應同意地區催收公司與他們聯系,收債的過程和傳統金融行業用來催收壞賬欠賬的方式一致,可如此一來,它們與傳統信貸思路一致,且并無優勢,Teller的探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總體稍顯理想化。

P2P鼻祖 Lending Club將于今年年底關停P2P業務,不良信貸債務高企,讓全球信貸都面臨“催收難”的困境,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擁有像騰訊、螞蟻那樣的抓手。

因此,有另一派觀點認為,DeFi壓根不需要引入信用,應該一直保持匿名化,老老實實做當鋪,

深潮TechFlow分析師李楓同樣認為,信用貸款不是DeFi的優勢,強行引進信用,最終的結果可能如同大多數P2P,暴雷收場。“老老實實做當鋪,等著位元幣大規模跨鏈,或者現實資產映射上鏈,”

“不應該讓DeFi去迎合現實世界,應該讓現實世界主動擁抱DeFi”,有投資者如此說道,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