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真的會推動比特幣上漲?是歷史規律還是偶然巧合?礦工區塊獎勵減少,“減半牛市”還立得住嗎?四年減半的比特幣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經濟學原理?市場牛熊變化,我們又該如何利用這些規律逃頂抄底?本文將帶你從經濟學的角度解讀比特幣背后那雙看不見的手,
從美國大選“牛市”說起
研究機構Messari的分析師Ryan Watkins認為,歷屆的美國大選會推動比特幣價格上漲,Watkins在圖中標注了歐巴馬和川普上臺后的比特幣走勢圖,單看圖,這個推斷似乎是正確的,但是,依靠僅僅兩次選舉后的走勢就總結規律,很難算是充足的證據。就算合理且相關,美國選舉又為什么會影響到比特幣?畢竟站在整個金融市場的角度,比特幣仍然十分小眾,美國的政策走向與比特幣相關性其實很弱(且難以證明),不過,歷屆美國選舉與比特幣的走勢間還真就存在“巧合”,并蘊含著有趣的相關性。
“減半牛市”還靠譜嗎
在揭曉答案前,我們先來看一張幣圈流傳許久的比特幣減半牛市圖,自比特幣誕生以來,已經歷經了三次減半,分別是:第一次減半(2012.11.18)、第二次減半(2016.07.09)、第三次減半(2020.05.13)。在前兩次減半發生前后(藍色變紅色時),都發生了“減半牛市”,
在“減半牛市”觀點的支持者眾,大陸的代表人物有萊比特礦池江卓爾。他認為,比特幣的長期凈供給只有礦工產出,而凈需求是不斷入場的新人的購幣需求,在需求不突變的情況下,供給瞬間減半,必然導致價格的上漲,然后還可能形成“新聞↔牛市效應”,正循環不斷吸引新人新資金入場。當一輪牛市到最后市場情緒狂熱,泡沫嚴重,短期幣價漲幅超過新人新資金入場速度時,牛市的泡沫就會破掉,熊市就會開始。比特幣每4年產出減半的設計,則使得 “牛熊周期” 和 “減半周期” 形成了共振。
由此可見,“減半牛市“的重要理論基礎是:在需求不突變的情況下,供給瞬間減半,必然導致價格的上漲。那這一理論在本輪比特幣減半后是否還站得住腳呢?
先看下三次減半后的比特幣供需情況,從供給端看,比特幣的區塊獎勵由原有的每十分鐘50 BTC變為現在6.25 BTC,也就是說原有的礦工拋壓(按枚數計算)變成了之前的1/8,總量2100萬枚的比特幣,現在已經挖出約1853.8萬枚;從需求端來看,持幣者地址數可以較為準確的反應當下持有比特幣人數的整體變化情況,在第一次減半時持幣地址數為996506,第三次減半時持幣地址數為30247715,持幣地址數上漲了約30.4倍。從比特幣新增地址數的變化情況觀察,也可以看出新增用戶確實出現了不同量級的增長,而且目前仍處于一個持續高速增長的狀態,
從數據可以看出,比特幣網路供需力量發生了明顯不對稱變化,減半造成的凈供給力量越來越弱,需求端的增長則越發強大,即便按保守數據估算,需求端的增長速度也遠大于凈供給的衰減速度,比特幣價格的上漲也更多是需求端的增長催生。從持幣地址數和新增地址數可以看出,兩者的明顯增長并不受“減半牛市”影響,而是有內在邏輯和節奏。
在前兩次減半中,比特幣網路的生態較為簡單,主要以礦工為主,市場拋壓也主要來自于礦工的挖礦所得。當區塊獎勵減半,礦工挖礦所得驟然減少,這確會對幣價產生較大影響,使人產生 “減半牛市”的感覺,這也是這一理論被提出的主要依據。
伴隨區塊獎勵減少,礦工維護網路的動力將從依靠區塊獎勵轉為更加依靠手續費收入。(Odaily星球日報注:在比特幣網路中,礦工的收入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區塊獎勵,另一部分是處理轉賬交易的手續費收入。)礦工主要收入來源的變化,暗含著比特幣網路里經濟關系在發生著深刻和復雜的變化。礦工也已經從“貨幣”分發者的角色逐漸轉變為網路服務商的角色,這一轉變將進一步證明“比特幣凈供給減半催生牛市”逐漸不那么有效,
隨著大量比特幣被挖出來,“減半牛市”這一理論將慢慢成為“歷史錯覺”,
雖然“減半牛市”的依據變弱了,但現象依然存在。這主要是由于比特幣網路背后的經濟學原理。
比特幣背后那雙看不見的手
在一開始,我們介紹說美國大選和比特幣之間存在著一種很有趣的關系,其實這個關系就是4年這個周期,比特幣每隔4年減半,而美國大選也是每隔4年,這樣的設計并非偶然,而是符合資本主義經濟周期。這就像一雙看不見的雙手在操縱著市場的牛熊。
資本主義的短經濟周期(也被稱為基欽周期)只有3-5年,美國經濟學家基欽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每隔40個月就會出現一次有規律的上下波動,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把這種短周期作為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循環的一種方法,并用存貨投資的周期變動和創新的小起伏(特別是能很快生產出來的設備的變化)來說明基欽周期。他還認為,3個基欽周期構成一個朱格拉周期,18個基欽周期構成一個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比特幣在三次減產后,不僅再次步入了一個小周期,同時處于第二個中周期的開端,
(Odaily星球日報注:此處需要說明一下,我們將比特幣視為一種商品來探討,同時認為其具備一定的類貨幣屬性,之所以這樣假定,一來是因為其高波動率并不適合當作貨幣;另外,從目前的需求端看,其更多是被作為一種商品、投資品來交易以及貯藏,雖然涉及一部分支付,但貨幣屬性仍非目前的主要增長需求,在這樣的假定下,比特幣更偏向商品屬性,礦商則是生產及服務提供商,即供給方。)
基欽周期的內在基礎是,商品的需求沖擊是被動的、外在的,而供給調整是主動的、內在的,因此需求和供給(庫存)的不同變動形成了四個周期性階段:被動去庫存、主動補庫存、被動補庫存以及主動去庫存。在比特幣的牛熊轉換過程中,也同樣符合這四個周期性階段,
-
當比特幣的市場需求增加,價格開始回升,挖礦利潤增加刺激更多礦工涌入,礦商庫存來不及反應,從而銷售增加而被動去庫存。
-
比特幣市場需求大幅擴張,價格明顯上漲,挖礦收益更加豐厚,礦商預期開始積極,主動增加庫存。
-
比特幣市場需求開始變弱,價格出現滯漲以及回落,挖礦利潤降低,礦商來不及收縮生產,銷售下滑導致庫存被動增加。
-
比特幣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價格下挫,挖礦利潤進一步降低,礦商預期消極,主動削減庫存,
如何用庫存周期來判斷比特幣牛熊周期呢?
簡單的說,當市場中出現礦商折價銷售,礦工甩賣礦機的時候,其實很大概率意味著熊市基本見底了;當礦機生產商開足馬力生產礦機,而市場上的礦機仍然有很大需求,而且主流礦機的回本周期大幅縮短,其實離見頂可能很近了。
具體來講,我們可以通過計算礦機的靜態回本天數(礦機價格除以每天凈收益),來觀察比特幣的牛市見頂信號,可以通過挖礦難度帶來觀測熊市底部信號。除此,我們也可以利用礦機電費占比來判斷牛熊轉變,
關于見頂指標,江卓爾曾提出一個礦機泡沫指數,其通過計算礦機的靜態回本天數來判斷牛市見頂信號。該指數的內在邏輯是,如果工業化生產礦機的速度都遠遠趕不上幣價上漲的速度,那么說明幣價上漲太快,難以為繼。其以S9為例介紹了這一重要指標。如下圖:
在上圖中,2016~2017 年牛市期間,S9 的靜態回本周期穩定在 200~250 天,每天利潤穩定在 5 元,但在 2017 年 12 月,S9 的回本周期快速下降到 100 天附近,每天的利潤從 5 元飆升到 20 元,這便表現出明顯的見頂信號,
Willy Woo提出的挖礦難度帶由一組不同周期的比特幣挖礦難度折線組成,是一個很好的可視化見底指標。該理論認為:當礦工挖比特幣時,需要賣掉一部分幣支付電費等成本,但伴隨幣價持續下跌,一部分礦工在收不抵支時會選擇關機,最后留下算力最強大的那部分礦機繼續挖礦。而伴隨礦工關機,比特幣網路的算力和挖礦難度就會降低,難度帶就會收縮,當其匯集時就會出現一個比較好的見底買入指標,
除了上述指標外,還可以通過觀測主流礦機的電費占比來判斷見頂行情和見底行情。電費占比代表了礦工最主要的電費支出,當其電費占比過高時,一部分礦機關機,當市場留下算力最強的一部分礦機時,也就意味著市場進入底部;而當幣價持續上漲,市場上更多礦機開始進入到挖礦模式中,并且電費占比出現大幅下降,則意味著市場泡沫嚴重,
比特幣的市場需求從哪兒來
數字化遷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需求,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是順之而為,比特幣網路則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成功應用,伴隨區塊鏈技術發展,比特幣的市場需求必將不斷擴大。
今年,各國央行在covid19疫情期間大量放水,使得原本已經風險重重的傳統金融系統更加風雨飄搖。數字化時代隨著疫情影響加快來臨,各國央行加緊開發自家的數字貨幣,并試圖形成一套新的數字金融支付體系,然而當下最為成功、安全以及經過足夠時間檢驗的數字貨幣仍然是比特幣,金融大亨摩根大通在近日一份報告中指出,家族理財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開始將比特幣視為黃金的數字替代品。未來,比特幣的市場需求仍然非常龐大。
另一方面,在DeFi熱潮下,目前以太坊上錨定的比特幣總數約150880個,發展異常之快,比特幣在越來越多DeFi中被不斷賦予新價值。其本質是一場技術驅動金融創新,金融創新產生市場需求,需求推升價格上漲的財富大遷移,伴隨今年區塊鏈基礎設施的逐漸搭建完善,更多區塊鏈應用將開始爆發,比特幣的需求以及價值也將獲得更大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