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 圣杯尋找 2.0(下)– 生產力平臺的反擊
未來并不是歷史的簡單延伸,筆者認為,生產力平臺的技術進步將在未來2年內引來拐點,進入下一階段的高速發展階段,屆時,生產力平臺的基礎代幣的市值與比特幣的市值對比關系將發生重大變化。雖然創新總是難的,但是在加密行業中從來不缺乏優秀的創新,在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的領域,創新的代表正是這些生產力平臺,典型的代表包括以太坊、波卡、Filecoin、Dfinity等,生產力平臺經過若干年的技術積累,不少項目已經處于有效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的黎明。波卡等新型網路結構的生產力平臺也將在近期上線,并在市場上測試其“產品市場契合度”,筆者對此保持期待和高度關注,但是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接下去將主要以以太坊為例展開敘述。
以太坊增長的第二曲線
我們先來說說以太坊作為生產力平臺接下去的增長模型:“第二曲線”模型,《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一書中作者 Charles Handy 認為:
“任何一條增長曲線都會滑過拋物線的頂點(增長的極限),持續增長的秘密是在第一條曲線消失之前開始一條新的S曲線,”
請稍等,你會問:以太坊的第一曲線是什么?這是筆者的認為:
- 智能合約平臺
- 通過工作量證明機制(POW)的共識機制,追求區塊鏈底層機制的極致去中心化,以實現可靠的“無需信任性”(Trustlessness)和“無需許可性”(Permissionlessness)
智能合約是以太坊的首創,該技術棧事實上為整個公有鏈行業帶來了第二曲線式的增長:從耦合于共識層的簡單功能(例如比特幣轉賬),通過解耦共識層與應用層,在應用層以智能合約的方式靈活地創建應用,使得加密經濟行業從“諾基亞行動電話時代”躍遷至“智能行動電話時代”,從而迸發出了驚人的生態繁榮:ERC20代幣創建,I-C-O,DeFi,NFT,DAO,等等,
以太坊增長的第一曲線顯然非常成功,然而,這種增長模式早已遇到了瓶頸:以太坊目前一天平均只能處理~120萬筆交易,如果一個用戶平均每3天執行1筆交易,那么以太坊最多只能服務360萬用戶,事實上,我們很容易觀察到以太坊生態的“外溢”現象:相對低價值的應用被迫離開以太坊,去往其他生產力平臺,早期是金融應用擠出非金融應用(例如游戲),現在情況更加嚴重,由于gas費用如此之高,以至于一些非頭部的金融應用也被迫另尋出路。
筆者認為,以太坊未來增長的第二曲線是提升系統的吞吐量,使得以太坊能夠承載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以及服務更多數量的加密用戶,
其實早在約2017年,以太坊社區的成員就意識到吞吐量的重要性,并一直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確實非常困難,以至于行業中有人提出“不可能三角”理論:性能、安全、去中心化,三者不可兼得,
這個理論一度在行業中很流行,并產生了相當的影響,有一些生產力平臺基于該理論快速得出結論:既然安全是不可妥協的,那么為了提升性能,只能在去中心化程度上妥協,這樣的結論,太過草率,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
筆者自視并不是原教旨主義者,并不認為在去中心化上絕不做絲毫讓步是一定正確的,而需要從待解決的問題本身出發思考:如果妥協,邊界在哪。我們無法想象今后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運行在基于21個共識節點的系統上,這樣的系統將會何等脆弱,會不會令你想起最近被堵塞的蘇伊士運河,魯棒性如此低,以至于一個小小的意外就能導致整個系統癱瘓,另外,意外可能是最后才要擔心的問題;花100億美元來攻擊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并獲得1000億美元的回報,是多么誘人的生意,綁架、**攻擊、網路滲透、斷電攻擊,等等,21個節點,你們準備好了嗎?
另一個問題是,21個節點將擁有對于這10萬億經濟體“生殺予奪”的權力,區塊鏈系統內部似乎沒有人能限制這權力。誰能阻止他們從經濟體中“輕則尋租,重則搶奪”?誰是黑客,誰是好人,誰的資金可以被沒收,沒收后誰獲得,這些都將由這21個節點主宰,你覺得,壟斷了暴力的國家機器是否能容忍這樣的競爭者?
可靠的共識機制和足夠多的去中心化共識節點,是加密經濟體的基石,加密經濟生態的繁榮離不開“無需信任性”和“無需許可性”。對于多少程度的去中心化是足夠,筆者對于這個問題并沒有涇渭分明的答案,但是我們確實不需要另一個性能良好的支付寶機房,
“不可能三角”理論乍看上去有道理,并且確實暫獲了不少擁躉,但是,該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單個狀態機,并未論述多個狀態機下的情形,即scale-out的解決方案,事實上,目前行業中的優秀團隊多致力于多狀態機的方案,例如Rollup二層網路、以太坊2.0的分片體系、波卡的多鏈體系、Dfinity等,在2021年,加密行業的優秀創新者們將證明:減損去中心化并不是提升吞吐量的唯一路徑,
基于Rollup的二層網路
基于Rollup的二層網路(Layer 2,以下簡稱L2)被認為最有潛力解決以太坊一層網路(Layer 1,以下簡稱L1)的擁堵。L2的思想早已有之,最早是基于狀態通道,該思路的典型代表是比特幣的閃電網路和以太坊的雷電網路;之后又出現了以太坊的Plasma技術,但是,這些方案都沒有得到廣泛采用,那為什么這次會不同?
狀態通道的方案是這樣的:用戶A和用戶B需要經常交易,那么A和B在L1上創建一個存款合約,然后各自將資金存入該合約,之后,A和B私下建立一個通訊通道,在這個通道里A和B就可以給對方發送簽過名的交易,不限次數并且免gas費,因為無須將每一筆交易發送到L1上,雙方都必須親自驗證對方的交易是有效的,并將這些交易數據自行存儲起來,任意一方都可以將所有交易累加起來后的最終狀態公布到L1上的存款合約,發起清算。在存款合約的邏輯中事先設置了清算的等待期,為的是給另一方有反應時間,防止一方拿中間狀態而非真實的最終狀態來執行清算;如果發現這種舞弊行為,另一方需要將真實的最終狀態發送給存款合約,以阻止偷竊發生,并懲罰偷盜者,將多個狀態通道連接起來,就可以組成閃電網路或雷電網路,
狀態通道的問題在于:用戶自己也必須承擔服務提供方的角色,而非僅僅是使用者。這里的服務包括:1)驗證交易的有效性;2)存儲交易數據。
這顯然對用戶的要求太高了。于是,就有了Plasma的想法:不再需要用戶承擔服務提供者的角色,而是將這些服務交由第三方執行,并由第三方定期在L1上將L2上的當前狀態以哈希的形式公布到L1,第三方在L1上的存款合約中存入押金,如果被證明作假,則押金沒收,第三方提供的兩項服務中,第一項服務–驗證交易的有效性,這里很難作假,因為每一筆交易都帶有交易發送者的簽名,無法偽造;但是,另一項服務–存儲交易數據,卻容易做手腳。Plasma的最大攻擊漏洞就是與存儲交易數據相關的“數據可獲得性問題”(Data Availability Problem)。
Rollup的方案正是針對解決“數據可獲得性問題”而提出來的,目前Rollup有兩種方案:Optimistic Rollup 和 ZK Rollup,兩者的相同點是:都將L2上的交易數據壓縮后直接存放在L1上;不同點是:它們壓縮L2上交易數據的方式不同,兩種方案都有能力將以太坊的吞吐量提升至少100倍,同時保持以太坊網路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
可以說,Rollup擴容方案是加密經濟研究者們歷經~4年探索的結晶,該方案在理論上已經解決所有已知的障礙,并且在經歷~2年的工程建設后,終于要在2021年投入大規模使用,
筆者認為,基于Rollup的二層網路將給整個加密經濟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為本行業的進一步高速發展提供強勁的基礎設施支持。可以想象,當以太坊每天的吞吐量超過1億筆交易,在以太坊之上的生態將截然不同,某些L1上應用的形態也將大不一樣,例如,L1上的應用通常將節省gas和減少與智能合約的交互頻率作為重要的設計原則,典型的例子就是基于自動做市商(Automated Market Maker,以下簡稱 AMM)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以下簡稱 DEX);而在L2上的DEX,產品形態將會非常不同,不僅僅是DEX的賽道,而是整個DeFi產業都將重新站上新的起跑線,那些在L2新型環境下給用戶提供原生服務的產品將收獲繁榮,
超良貨幣
除了Rollup L2網路將給以太坊帶來第二曲線式的增長,以太(Ether,以下簡稱 ETH)作為資產將經歷重大的屬性變化:從通脹的功能型代幣轉變為具有價值存儲作用的超良貨幣(Ultra Sound Money)錢是人類社會的能量;貨幣是存儲能量的容器。
目前的ETH作為底層代幣,在價值捕獲并反哺以太坊生態方面效率低下,也就是說,ETH作為能量的容器一直在外泄能量,筆者聽過這樣的言論:我看好以太坊技術以及生態,但我不覺得持有ETH是值得的。筆者雖然并不完全同意該觀點,但清楚地了解對方在想什么,是的,這一點是沒錯的,ETH作為沒有總量上限的幣種,在儲值上并沒有吸引力,是的,作為儲值的幣種,ETH一直在漏油,作為對比,比特幣網路雖然功能單一,但是比特幣作為存儲資產,有明確的2100萬枚的上限,被譽為良幣(Sound Money),在法幣世界貨幣發行泛濫的背景下,對于尋求避免遭受貶值的人們極具吸引力。
傳統世界中價值存儲的市場規模高達100萬億美元(參見文章 $100 Trillion),而比特幣在這個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1%,價值存儲市場也是當前加密經濟行業最大的市場,ETH在接下去的2年內將挺進儲值市場,主要的方式是采用EIP1559和權益證明機制(POS),
EIP1559最顯著的變化是將原本的gas費用分為兩部分:BaseFee 和 Tip,其中BaseFee將全部銷毀掉。BaseFee預計將占當前以太坊網路gas費的50%-70%,根據2021年3月的數據,以太坊每天的gas費用約為1萬ETH,如果我們按60%計算,那么每年將銷毀掉的ETH約為220萬。
當前ETH的增發速度是每個區塊2ETH,區塊之間的時間間隔為13秒,那么每年增發的ETH約為485萬,減掉銷毀的220萬ETH,每年凈增發約為265萬ETH,即通脹率從4.2%降為2.3%。
也就是說,如果只是采用EIP1559,ETH仍然是沒有總量上限的資產,只是通脹率減至2.3%,但是,執行POS后,情況將發生質的變化,
POS共識機制是以太坊社區在創立之初就有的愿望,早在以太坊在2015年7月上線之前,社區就認真地考慮過,一上線就采用POS的共識機制,只是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成熟度,最終以太坊采用了POW作為臨時的過渡方案。當時的人應該都沒想到,這個過渡方案的使用最終將超過6年,共識機制維護著區塊鏈經濟體的運轉,同時其自身也消耗資源(錢),以太坊研究員Justin Drake將共識機制比作引擎(參見 Ultra Sound Money | Justin Drake),如果說POW是燃油發動機引擎,那么POS就是效率高得多的電動機引擎。具體針對POW與POS的比較,可以參見Vitalik的文章 Proof of Stake FAQs 和 Why Proof of Stake ,Justin與Vitalik的觀點都是:相比POW,POS在為區塊鏈提供同樣安全保障程度的情況下,消耗的資源(錢)將以數量級的規模減少,
以太坊將在2022年的上海升級中合并當前的以太坊網路與信標鏈,并采用POS。POS當前已經在信標鏈上運行,目前設置的參數請見此處,筆者預計合并后的以太坊將與當前的信標鏈在POS上的參數設置類似,我們假設最終如果有1000萬 ETH 參與POS,根據設定,屆時的通脹率約為0.44%,即每年增發約51萬ETH用于獎勵POS節點,請注意,這部分增發的ETH與EIP1559帶來的每年銷毀的220萬ETH是各自獨立的,也就是說當實施POS后,以太坊每年將凈減少約169萬ETH,即每年通縮約0.15%,
由此,ETH將成為通縮資產,通縮資產,通縮資產!
筆者認為,ETH邁入通縮階段后,將對整個加密經濟行業產生觀念上的沖擊,屆時人們將把ETH與BTC在儲值領域進行比較,相比泛濫發行的法幣,如果說比特幣是總量有上限的良幣(Sound Money),那么ETH有可能被認為是總量通縮的超良幣(Ultra Sound Money),或者也可以稱為B超幣,^-^
總結
以太坊的Rollup二層網路技術將為其帶來增長的第二曲線;EIP1559的引入,以及POS共識機制的采用,將從根本上改變ETH的貨幣政策,使之成為超良貨幣,ETH將大幅提升價值捕獲的能力并反哺以太坊生態。
以太坊為代表的生產力平臺是筆者認為達到一萬億美元總市值的下一座圣杯,這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只是時間問題,以太坊作為生產力平臺的龍頭,目前看來可能性最大,不過其他優秀的新型生產力平臺同樣有機會問鼎。期待與讀者們在不遠的將來一起見證下一座圣杯的誕生,
回應《尋找圣杯》
對于穩定幣的回應。穩定幣分為:A)基于純算法的穩定幣;B)鏈上資產抵押型穩定幣;C)鏈下法幣抵押型穩定幣,基于純算法的穩定幣,目前看無法證明自己的產品市場契合度,而資產抵押型穩定幣(例如 Dai)以及法幣抵押型穩定幣(例如 USDC)則已證明。如果監管環境良好,筆者認為法幣抵押型穩定幣將經歷“閃電式擴張”,最先從加密圈走向主流人群。
對于數字身份和信任網路的回應。筆者認為,加密數字身份是加密應用大量被廣泛采用后的結果,因此其大規模流行會出現得比較晚;而與加密數字身份關聯的信任網路則進一步依賴于去中心化存儲基礎設施的成熟,因此更晚才會被大規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