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過去五年,全球區塊鏈的競爭維度是性能與應用,參與行為是 “自下而上”,那么接下來五年的競爭指標與發展模式將會出現“大反轉”,可持續發展、低碳減排將會成為新的競爭維度,且這種推動力將是“自上而下”,即各國政府、環保機構、民眾都將成區塊鏈 “節能減排” 行動中的積極、主動參與者。
比特幣高能耗挖礦、以太坊 POW 機制,這些曾經在大眾視野中的“隱秘的角落”,將走向聚光燈下被追蹤計算,統計到各行業能耗名單中比較。一方是對現有能耗狀況的譴責,一方是各種綠色新方法的啟用,這是否會開啟新一輪的區塊鏈淘汰賽?這輪淘汰賽中,怎樣的模式會扛起區塊鏈行業的減排大旗呢?讓我們盤點一下當下的狀況與分化路徑,看看哪方有機會擔起大任。
高耗能挖礦與交易無法再持續
根據區塊鏈碳足跡查詢網站 carbon.fyi 統計,比特幣網路的總功耗約為 45.8 TWh(太瓦時),相當于 125 座大亞灣核電站全年的產出,每年排放約 45,800,000 噸二氧化碳;以太坊活動的年功耗大約為9.62 TWh,相當于 26 座大亞灣核電站全年的產出。
在交易方面,一枚比特幣的交易所消耗的能量,大約是 700,000 張信用卡刷卡能耗,交易速度和 gas 費更是以太坊成為了能耗“大戶”。基于此,不少組織公開倡導,希望加密貨幣交易者拋棄 POW 鏈,轉向 POS 鏈,輿論的聲音越來越高,以 POW 機制運行的區塊鏈必將承壓,從而加速這種轉移,從這個維度看,POS 鏈勝出,近期,Algorand、WAX 均宣布其區塊鏈已達到完全碳中和的水平,相信陸續會有更多的 POS 鏈做出表態與承諾。
NFT 能否成為大眾的減碳工具
一個是區塊鏈運行機制的“節能”,這主要針對區塊鏈行業內,另一方面則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對碳足跡進行追蹤,這就針對整個社會,包括政府、企業與個人,更加大眾化,影響力和帶動效果也會更強。2018 年,IBM 曾提出,區塊鏈可以幫助減少碳排放,使用通證自動計算企業需要購買多少碳信用額來彌補碳排放,這是對企業端的服務,
對于個人端,近期不少機構都開始發聲,提供解決方案,其中不少機構采用了 “NFT”的方式來幫助大眾追蹤碳足跡。萬事達對外宣稱,將通過其基于區塊鏈的 NFT 解決方案,幫助消費者直接抵消碳排放,并幫助品牌跟蹤產品的碳足跡,以此來提高對供應鏈流程的可見性,WAX 區塊鏈近日宣布將于五月正式發行面向消費市場的減排NFT,還開發了一種“虛擬與現實”結合的類型 vIRL(virtual + In Real Life),這種減排 NFT 售價從1美元到 100 美元不等,每一美元價值的 NFT 即代表為地球種下一棵樹苗,可贈送、交易、可 “種植”,如果個人想降低自己的碳排放量時,可購買這些減排 NFT ,兌換后世界植樹造林非盈利組織 National Forest Foundation 將對應種下樹苗。
綜上所述,以 POS 機制為基礎,無論是以同質化或非同質化通證 NFT 為手段,針對企業與個人,綠色區塊鏈都已經被推向聚光燈下,賓士、沃爾沃、塔塔等汽車企業都已啟用區塊鏈技術在供應來追蹤及減少碳排放,相信今年還會有更多行業加入其中,而個人減排還需要更有效的激勵方式來調動,每個人的網購運輸、物品包裝、商品配送等,不知不覺一年下來,就會積累龐大的能源消耗,其中一部分如果以數字化的方式替代物流進行傳遞,就可以減少大量的碳排放,因此POS + NFT 這個組合,針對企業和個人,或許是現階段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減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