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A股市場的打新以輸送無風險新股利益作為股民鎖倉的交換,那么defi就同樣以輸送無風險的新幣利益為交換,換取幣民鎖倉其LP對,而鎖倉LP對會引發供需逆轉,幣價暴漲,進而引發正反饋。
很多人搞不清楚為什么Defi(去中心化金融)能漲,能暴漲,由于我原來從事證券投資,可以說是同時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生活的穿越者,我竟然發現Defi和2014年的新股發行改革非常類似。 這個Defi大牛市,乃至幣牛市,最終很可能是和2015年A股一樣的路徑和結局。
回顧 2014年A股新股發行改革
A股市場由于2010年新股“詢價發行”存在的一些問題,2013年底,A股的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成了目前“市值配售,搖號抽簽”的模式,根據《完善新股發行改革相關措施》規定,新股以固定市盈率23倍發行,根據市值決定搖號份額抽簽,另外就是上市首日有漲跌幅限制,開始是20%,之后每天10%,后來改成了第一天44%,之后每天10%,目前科創版和創業板沒有限制。
這一改革,開始受到當時“市場派”人士的攻擊,說這是回到了“計劃經濟”, 但是隨著打新和中簽后的暴漲,股民開始感到“真香”,投資者在滬深兩市各買一些大藍籌當抽簽籌碼,白抽新股,抽中以后開盤就封死44%,然后每天無量連續漲停板,最終總的漲幅遠遠超過新股發行改革之前“詢價制”的漲幅,改革前,股民攻擊“詢價制”發行價“三高”,利益都被一級市場拿走了,現在改成這樣以后,23倍市盈率發行價上市之后的全部漲幅都被股民拿走了,真香!
開始我也有知識分子的書生意氣,覺得這個改革不“市場化”,還發表過不看好該改革的觀點。后來我有一個股中了一個簽,竟然賺了十萬元!太香了,什么詢價,什么市場化,都有多遠滾多遠吧……
其實,現在看來,這個23倍市盈率發行,是把上市公司本應融資的一部分利益分給了股民,本來如果公司自主定價,發行價可以為46倍,將能夠多募集一倍的資金,但是現在這部分資金沒有被募集到公司里,而是變成了一二級市場的價差,被申購新股的人賺走了,
在改革前,“詢價制”的股票,發行價格比較貴,上市公司和一級市場投資者賺得比較多,留給散戶的湯很少,散戶又因為虧損而怨聲載道。“改革”后,原來上市公司的肉被割到中簽的股民手里,股民笑了,上市公司卻哭了。而且,股民并沒有因為“發行價低了”而感恩戴德,而是變本加利的爆炒,把23倍市盈率的股票一直炒到100倍。而如果按照原來詢價,發行價最多50倍,上市了說不定還要跌一跌,
而最可笑的是,按照詢價制度發行的50倍市盈率的股票,要比按照23倍市盈率發行的股票更有投資價值,因為23倍市盈率的股票募集了更少的資金,公司的實力更低,而23倍不過是輸送給中簽的人的利益,一旦開板,就變成了一個100倍市盈率、募集資金更少的垃圾。
但是,在股市里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它就是能漲啊,你到哪兒講理去?
Defi和2017年IC0的類比
2017年幣市IC0的盛況這里就不復述了。但是仔細想一想,IC0這個模式,恰恰最類似于”詢價制“的新股發行模式! 在2017年后期發幣狂熱時,普通散戶根本買不到IC0,投不到項目,還需要花錢找人代投,或者參加“基金”,一個幣在上架前,往往存在多輪私募融資,最后上架的交易所時,就像是“詢價制”下的新股,以一個超高的價格上市,一上市就暴跌,收割了一大片散戶。
IC0之所以遭人詬病,除了項目本身不靠譜外,團隊和各路私募割韭菜的情況非常嚴重,這讓我想起了A股以前的發行制度,什么海普瑞、華銳,都是這個套路,高價發行,高價開盤,開盤價就是最高價,完全一個歸零的山寨幣模式,
而Defi最重要的改進就是改善了初始的代幣分配,Defi里面的新項目沒有私募基金,沒有pre-ic0,項目的代幣是通過投資者完成一些任務(比如做LP,流動性提供者)來逐漸釋放給投資者的,這使得代幣上市的巨大利益從原來的李笑來、郭宏才、易理華和老貓這些人手里轉移到了普通散戶,
要知道幣市和股市一樣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一樣十分嗜血,在以前某些項目熱的時候,有些大資金會想辦法卡住ETH網路,不讓小戶發合約,或者各種辦法把大多數的早期籌碼弄到自己兜里。現在的defi很多首發是先存池子里,然后還要挖礦才能釋放代幣,客觀上杜絕了大資金壟斷一級市場差價的可能性,很多散戶就靠擼空投的免費代幣都賺了百萬,
而且客觀上說,挖礦參與項目也是雙向共贏,除了鎖倉幫助上漲外,投資者客觀上幫助項目完成了一些任務,比如說在dex項目中,參與Uniswap的LP,就是在持股的同時為這個項目工作(dex的工作就是提供流動性),參與借貸類Defi合約,有的是借貸挖礦,客觀上使得這個借貸項目能夠運轉起來,因為必須有人存款才能貸款。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項目可以從零起步,大量的個人投資者也通過這些項目崛起,如果用新股申購做比喻,那么在幣世界里中一簽可能可以賺百萬,
所以,Defi改善了初始代幣利益的分配,相對IC0是巨大的讓利,讓更多的人分享到代幣項目上漲的利益,從而這個利益提供了幣圈初始的較高的無風險收益率(相當于A股打新的無風險收益率)——進而可能吸引場外資金入場,
新股發行過熱到牛市的循環
在2014年進行新股發行改革后,由于新股暴漲,暴漲后的漲幅遠超過同行業的已上市公司,帶動了大批同行業的舊股出現報復性反彈,當年創業板就走出了牛市。A股出現了新股漲帶老股漲的情況,其收益率就來源于申購產生的低風險收益。
而另外一方面,市值配售政策也是一場和散戶的交易,當時對于A股而言,多年跌跌不休,大盤藍籌無人問津,而以23倍市盈率折價給散戶輸送利益的代價是散戶買入市值為國護盤,這樣,散戶用來抽簽的底倉就成了staking(鎖倉),客觀上大幅度減少了A股流通籌碼,而這部分鎖倉的市值獲取了來自新股申購的超額收益,有效的抵消了底倉下跌的風險。
等到了2015年,量變就變成了質變,由于底倉已經轉為上漲(出于各種因素,包括市值打新造成的需求增加以及央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新股申購變成了“底倉漲+新股賺”的無風險暴利,資金加速涌入A股,隨后又由于監管放水、杠桿配資等因素引發了一輪瘋牛行情,無數人的命運由此改變,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2015年市場普遍認為,A股上市公司在業績沒有改善的前提下卻出現了明顯的上漲,除了貨幣寬松外,很可能和市值配售政策有很大關系,市值配售政策意外的引發了正反饋循環,疊加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放任的監管環境,引發了一場失控的牛市,
Defi的staking能否引發幣圈牛市正反饋?
同理,defi的staking也一樣,很可能引發幣圈出現正反饋的牛市行情。在defi中,大多數項目要求參與LP才能分到項目token,相當于你要持有一定量的幣,才能分到該項目的新代幣,而自這個新代幣具有巨大的無風險利益。這和你持有1萬塊錢市值能抽一簽新股是一樣的,
如果說,A股市場以輸送無風險新股利益作為股民鎖倉的交換,那么defi就同樣以輸送無風險的新幣利益為交換,換取幣民鎖倉其LP對。而鎖倉LP對會引發供需逆轉,幣價暴漲,進而引發正反饋,
但是去年9月的行情告訴我們,光靠鎖倉LP對流動性挖礦,讓幣價自發龐氏騙局似的左腳踩右腳,早晚也會破裂的,所以還需要外部條件的支持——這個和A股一樣,現在A股還是這個發行制度,為什么牛不起來了呢? 如果外部條件耗盡,新股暴漲這個核心利益就不能持續維持,進而增加鎖倉的理由也消失,如果牛市漲得太高,既有的股票也會崩盤,隨后一切回到正常(就像現在一樣),
但是現在幣市已經具有引發正反饋的可能性——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是指美聯儲,是指usdt,大量資金注入幣圈,同時一樣毫無監管,可以任意加杠桿,甚至可以把幣拿到defi里面去抵押出錢來繼續加杠桿,
現在幣市很可能像是2014年的A股,正反饋剛剛開始。很多資金正想進入defi里面賺取低風險收益,而這會形成正反饋,讓那些高風險偏好的資金投入更多杠桿在幣市里,最終很可能像是A股2015年一樣,引發一場無法控制的瘋牛行情,
很多事情,發生了就停止不了,對不對?
結局會如何?
我在這里不想說什么defi就是一個泡沫,早晚要破裂的之類,這并沒有實際意義。如同從長遠看,每個人的結局也都一樣。
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線性的。比如說,2015年A股的牛市崩潰后,賈躍亭也跟著崩潰了,但現在看來,賈躍亭指出的道路電動車成功了,在一個泡沫中,往往泡沫所代表的方向是正確的,然而泡沫中的個體消亡了。
再遠的如2001年的網路泡沫,當時的網路公司大多死掉了,然而今天我們已經在網路的世界中,我想1993年的A股也是毫無價值,都是地方集體企業,股票如同山寨幣,人們甚至不知道“股份制”有什么用,但是現在大家知道了,我們也在一個股份制的世界,
未來的某一天,可能今天的defi項目都黃了,但是未來我們會生活在一個區塊鏈的世界,廣泛應用了去中心化金融,讓金融活動更自由和便利。而今天的defi泡沫,只是指出了一個大概、模糊、正確的方向。一方面我們要看到這個方向,一方面要先把這個錢賺了。只有把這個錢賺了,退潮的時候才虧得起,才能把沒虧完的部分投入到下一輪真正的區塊鏈經濟中,實現人生成功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