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一輩的育兒建議,從我家的雙方老人教育孩子的結果來看,到現在還是有現實意義的,很多好的方面是值得我去思考和借鑒的。
我太太家是個大家庭,她家有五個孩子,在那個年代,我老丈人工資在85年以前,每月才36元,我丈母娘是家屬沒有固定工作,為了養活一家七口人,必須每個人都參與動手,大家齊動手打土塊蓋房子、壓面條、賣冰棍、打瓜叉、賣豆芽、賣涼皮、賣汽水等等,那個年代,只要人勤快,都能合法賺到錢,五個孩子一放學就參與到勞動中去,從小五個孩子不但學會了算賬,還學會洗衣服、做飯、收拾房間等家務活,所有孩子都養成了不怕吃苦的精神。雖然我丈母娘大字不識幾個,但她知道,在當時只有讀書才是擺脫體力勞動的唯一出路,她教育孩子的口頭禪就是一個:“你不好好讀書,長大以后只能在工地上給別人做小工搬磚”。聽到這話,五個女孩子肯定一個比一個勤力地讀書,就是為了以后不用做苦力。
著名育兒專家尹建莉老師曾說,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異。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其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雖然我丈母娘沒有尹老師這么高大上的理論水平,但因為沒有時間,她對孩子的散養式的教育方式在這個年代我也深度認同,至少有幾點是值得肯定的:
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很強
現在的孩子比起從前,條件好太多,如果家長沒有要求,什么家務活也不用干,如果餓了,連國小生都知道拿起行動電話叫外賣,住校的衣服攢一周,到周末再拿回家交給洗衣機,等大學部畢業了工作了,不會收拾房子、不會煮飯,就象熱播劇《三十而已》里的小芹一樣,結婚前靠父母,結婚后靠老公,等離婚后才領悟到柴米油鹽的不易。雖然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以前我太太家的孩子可以說是生活所逼,但我想如今的父母也可以創造條件,從小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讓他們掌握獨立生活的本領,象一些洗碗、收拾房子,做簡餐的方法是我們可以做到的,讓孩子多去參加賣報紙、義賣體驗活動也是現在的父母可以做到的。
孩子在創新花樣玩法上增強了體能
現在的孩子似乎不如我們小時候會玩了。前幾天在商場,一個營銷人員攔住我和元寶,原來是個體適能訓練基地項目,我一看簡介,就是讓孩子走獨木橋練習平衡能力、接拋球反應能力以及攀巖練臂力能力等等。再一回憶,我們小時侯不是天天放學走馬路牙子、丟沙包、爬樹不就是這個能力嗎?而且以前是哪兒不好走走哪里,變著花樣的玩兒,這個廣告宣傳給我了啟發,以后我帶元寶回來,就在小區里的路沿上一路走回來,在野外碰見可以爬的樹就盡量讓他多爬,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體能,還能創新孩子的思維,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的理財能力很強
我太太家的孩子從小幫著父母做一些小本生意,比如壓面條,當年面條不是只用錢就可以買到的,必須以同樣重量的面粉再加上加工費才能換來,我太太不到五歲就會看臺稱,并會計算6分錢一斤的濕面該怎么給顧客換。擱在現在這就是最流行的說法叫財商教育,從生活中開始,是賣濕面劃算,還是干面劃算,冰棍沒賣完要在哪個時間點便宜處理掉。這些實踐都為我太太的精明持家打下了艱實的基礎。我家元寶現在最喜歡玩的過家家也是這種顧客和老板的游戲,家里的錢幣和琳瑯滿目的玩具商品都是我們最好的財商教育倒具,有時去到他姥姥那,他也會幫助姥姥把地里種的蘿卜、芹菜等賣給顧客,雖然都是微信支付了,但孩子從小知道姥姥的辛苦也是一種收獲。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少年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學習,而不是在書本中學習。無論學習什么,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給孩子象我太太原生家庭中無意中創造的“開小賣部”的實踐機會,那么孩子的各種能力一定會得到提升。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咨詢或討論。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