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孩子誰帶就跟誰親?-這個問題蘭媽來回答
小孩誰帶就跟誰親,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偽命題,那些24小時陪伴孩子的全職媽媽,和孩子之間話不過三就吵得不可開交的親子關系一抓一大把,而有些24小時費心費力照顧孩子的阿么和孩子之間的感情,不管時隔多久都無法超越媽媽的愛也是不接受反駁的一個事實,盡管誰帶孩子就陪伴孩子最多、孩子的依賴性會比較深,但孩子跟誰親這個問題卻是不能只用眼睛去看,有的時候“眼見到不一定就是事實”。
就拿朋友小娜的女兒丫丫來舉例:
小娜是一名職場媽媽,從女兒丫丫3個月開始每天就是和阿么相處的時間最多,女兒牙牙學語喊得最多的是阿么,喝水、尿尿也是只喊阿么不叫爸爸媽媽,就連摔跤由誰扶起來這個問題也是認準阿么一個人,在巨大的懸差下小娜一度認為自己生了個“假女兒”,女兒不找自己、不依賴自己的漠視,也讓小娜一下班就急著回家的熱情衰減不少。
有一次,單位需要一個能留下來加班的同事去準備第二天開會需要的資料,想起家里面女兒只要阿么的場面小娜就酸酸地自動請纓留下來加班,大概加班有30分鐘左右小娜就接到了婆婆的來電,得知自己沒有如常回家吃飯女兒在家里面吵著鬧著要媽媽后的小娜,眼角的淚水瞬間不知覺涌了出來,原來女兒并不是只要阿么不要媽媽,而是對阿么和媽媽的感情不同而已。
從生活需要和時間陪伴方面來說,丫丫對阿么是源自于每日一有需要就喚之的依賴,而對媽媽的感情就是源自于本能反應的需要,媽媽可以不24小時陪著丫丫,但丫丫對媽媽的情感需要不會衰減,不管間隔多遠、時隔多久也永遠在牽掛著媽媽,只要媽媽在身邊陪伴著就是本能需要的安全感,一旦媽媽沒有如常一樣回家吃飯就會表現得不安,這也是阿么24小時費心費力也無法取代的母愛。
得知丫丫在家里面找媽媽后,小娜加快了手里面工作的進程,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所交代的任務,最終還是比平常晚回家了4個小時,一進家門就看到哭得梨花帶雨的丫丫,小娜內心自責不已,尤其是進家門后丫丫連上廁所都要跟著的沒有安全感,讓丫丫從內心暗暗發誓以后不管有多忙都要多陪陪丫丫。
小娜和丫丫的母女情告訴我們:孩子對母愛的需要是隨時的,別看平時在家里面不被孩子當回事,經常依賴24小時候照顧他們的老人,但是從情感方面孩子對父母之愛都是不可取代的。
實際上,孩子跟誰親的定義也不僅僅在于誰陪伴的最多,不想孩子和你的距離越來越遠,以下幾件親近孩子的事情要多做:
1、傾聽要體現在把話說完
和孩子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莫過于如知己一般知彼,這也是親近孩子、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需要,但很多家長往往在傾聽孩子的時候太自我,總覺得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那一個,孩子說一個“渴”字大人就急忙拿水杯,這樣洞悉孩子一切的父母實際上并不理智,過度了解孩子會讓孩子產生較重的依賴。
隨著年齡增長還會討厭這樣“透明式”的生活,而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做一個糊涂的家長,即使知道孩子要說的是什么也要裝作不知道,耐心等待孩子把話說完,你會發現孩子一有事情就會主動分享,因為對于孩子來說“能聽自己把話說完”的大人不多,這就是屬于物以稀為貴的覺醒和珍貴了。
2、陪伴要體現在眼中有你
在良好的親子關系里,除了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的傾聽非常重要之外,我們對孩子的陪伴也要體現在眼中有你方面,有很多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都比較走心,大概是成年人的內心無法表現得如孩子一樣天真爛漫,實際上孩子是最敏感的生物、大人稍有不耐煩的表情都會讓孩子洞悉,甚至有些家長還為此不知所然地夸獎孩子“懂事”,實際上懂事的孩子背后就有一顆疏遠的陌生之心。
如果我們坐下來認真去融入孩子,我們會發現孩子想要的非常簡單,他們只不過是希望爸爸媽媽陪自己幼稚一次,站在童心未泯的角度去說當前的事情,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了解TA這也是必然的,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大人在身邊玩行動電話,和大人陪著孩子一起玩玩具、一起整理玩具,這兩者反饋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3、理解要體現在切身體會
在良好的親子關系里想要跟孩子一直親近下去并不簡單,小的時候由于局限的原因孩子的依賴性比較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獨立意識就比較強烈,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就不是依賴而是被理解,想要跟孩子一直親近下去家長就需要隨著孩子的需求去轉換。
當孩子頂嘴的時候可以說誰先發脾氣誰就輸了,在孩子面前保留一分神秘比孩子完全摸透家長要有價值得多,比如說孩子想要爸爸媽媽摘下天上的星星,我們光是給孩子講道理最后的效果必是負面的,如果我們不答應、也不反駁給孩子一個琢磨不透的表情,引導孩子自己去體驗那份不可實現需求孩子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了。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