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好,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不少人對學習文言文并不是很理解,認為資訊化高度發達的今天,花時間學習很有難度的文言文,是沒有必要的。這樣錯誤的觀點不只是很多學生和一些成人有,個別語文高級教師竟然也如此認為。
近幾年,大陸小語文課本中古詩文篇目增多了,這和國家振興民族文化的戰略方針是一致的,在今天,對于大陸小生,學習文言文不但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中聯考試卷中古詩文的比重超過了百分之二十,這是其重要性的一個具體體現。
幾十年前,我見到過臺灣中考試卷,其中古詩文的比重超過了百分之三十,比我們現在的還高很多,這讓我很驚訝,當時我們的中聯考試卷古詩文比重要小得多。后來,讀三毛、瓊瑤小說,感覺到道家文化和宋詞在她們的小說中竟如鹽在水,她們傳統文化功底之厚讓我深為敬佩。再后來,讀南懷瑾的《論語別裁》,錢穆講傳統文化的著作,蔣勛的文章,白先勇的小說《臺北人》……深感臺灣作家、學者在傳統文化方面的功底,整體要比大陸學人高出不少。港澳臺現在還使用繁體字,連日本至今都保留著大陸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東西,他們的經濟和科技在很多方面要比我們還發達,足見傳統文化并不影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而我們常常把落后于人的責任歸罪到傳統文化,不在自身找原因,這是缺少擔當推卸責任的懶漢思想。真擔心別應驗了孔子那句話:“禮失求諸野。”
有位哲人說過:歷史如果不能照亮現在,未來將是黑暗的。歷史的價值就在于照亮現在,但照亮要靠現在的人自己去高舉歷史的火把。歷史、現在、未來,是不可分割的,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是為了現在和未來,死守歷史和歷史虛無主義都是錯誤的做法。
文言文的學習涉及古代文化的繼承問題,人類歷史是不斷發展的,知識也是不斷更新的,但只要人還是人,必然存在很多古今相同、相通的思想和情感,即使人文科學有很大發展變化,古代的文化也能給予我們重要的啟發。
有人會說,干嘛不直接翻譯好,這不就省事了嗎?文言文的翻譯和外文翻譯有相同的情況,翻譯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再好的翻譯也是隔靴搔癢,再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本身,學習文言文,就是學習古代文化,只讀翻譯,就像吃甘蔗渣,更何況抒情性比較強的詩文是難以翻譯的,各人感受,體會相差比較大,野狐認為翻譯詩歌的說法是很荒唐的,詩歌能翻譯嗎?可以講,可以解釋,翻譯那也是自己說自己的了。不得已而為之的翻譯,只是幫助我們學習和掌握文言文的一個手段,它不能解決終極問題——對傳統文化的弘揚。
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好文章,深入淺出,言淺意深。[耶]
回答得專業,全面,太完美了,欣賞奌贊!
但只要人還是人,必然存在很多古今相同、相通的思想和情感,\n贊[贊]
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之傳承![贊][贊][贊][祈禱][祈禱][祈禱]
支持。歷史、今天、未來一脈相承,過時說未免目光短淺,如1+1等于2依然是計算機等高科技的基礎,古文的學習正是理解樸素唯心唯物主義的鑰匙。\n[贊][贊][贊]
現代語言文學是從歷史演變發展而來的,與歷史有割不斷的內在聯系(亦即規律),要讓大陸語言文學發展壯大,必須學習文言文,那是古人學習交流傳承的工具,不能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