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長相上有沒有地域特點?-漁獵部落

目錄

多圖預警,先上平均臉:各民系的代表性長相少數民族的代表性長相極簡漢人遷徙史補充資料相關回答——多圖預警,先上平均臉:

*圖片來自網友Ratatoskr的網站,關于大陸的分類相對不是那么詳細,詳細內容參見——

zhuanlan.youmelive.com為什么南北方人的長相存在差異:大陸各地人群的平均臉ag獺的視訊·1.9萬播放

東亞型(Sinid)

介紹:東亞地區占支配地位的人群類型,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人群類型。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大陸的農業、漁獵部落,之后往南擴張,替換了當地的原住民,近代以來通過商業、移民擴散到東南亞各地。身體大多較為瘦高,四肢短,中顱型,臉長且平,不少是單眼皮,鼻翼并不很寬,淺棕黃膚色,黑直發,體毛少。

東亞型的典型代表是黃河流域型,南方東亞型,特別是珠江型身高較矮壯,而越南的東京型、安南型與珠江型類似但較瘦。人口眾多的長江型體態介于南方和北方東亞型之間。康巴型體型強健,似乎歷史較為悠久。而在日本,最接近東亞型的則是長洲型和役人型。

黃河流域型(Huanghoid)

介紹:得名于黃河,北方東亞類型的代表,由黃土高原古文明的創造者發展而來,常被認為是東亞型的典型,常見于大陸北方和東北地區,在福建的河洛人(福佬)中也有分布,從古代開始就通過移民、貿易而分布于大陸、滿洲、蒙古、北韓和日本。

長江流域型(Changkiangid)

介紹:東亞型的子類型,得名于長江,如今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人群子類型,起源于古代大陸的稻作農民。常見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和云南省,通過移民和貿易,數以百萬計的長江漢人如今也廣泛分布于巽他群島、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島(平均臉男子長得似乎有點像武磊。。)

珠江流域型(Chukiangid)

介紹:南方東亞人的子類型,得名于珠江,起源于大陸南方亞熱帶的漁民、農夫、林中人。如今是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南部的典型人群,混合了越南、傣和孟人的成分,在北韓和日本極為稀少,如今在南洋也有廣泛分布。

東京型(Tonkinesid)

介紹:南方東亞型的子類型,屬于東亞型和土著撣族類型的混合類型。典型代表分布于越南北部的紅河三角洲,廣泛分布于北越,在中南半島和大陸南部也有分布

安南型(Annamid)

介紹:得名于越南的古稱安南,常見于越南中部,安南型的人群許多非常瘦。可能起源于向南方擴張的漢人與南方蒙古人群的混合,在南越,南方蒙古人群成分更多。這種類型在大陸南部和中南半島都有分布。

康巴型(Kham)

介紹:東亞類型中比較強壯的子類型,可能是一種適應了高海拔生活的古老類型。常見于西藏東部,尤其是康巴地區,在藏南、青海、甘肅、四川和緬甸北部也有分布,在中南半島有低頻分布。

吐蕃型(Tibetid)

介紹:東亞型和印度型(或者印第安?)接觸后的產物,也可能是原始西伯利亞群體適應高海拔地區額結果,經常呈現出類似印第安人的特征。典型代表分布于拉達克和西藏的阿里地區,在青藏高原的其他群體,特別是游牧民中較為常見,在四川、云南的彝族中也比較常見。低頻分布于大陸的其他地區、尼泊爾、緬甸和中亞

通古斯型(Tungid)

介紹:中亞的典型類型,廣泛分布于從戈壁沙漠到西伯利亞凍土的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之后往中亞西部擴張。通古斯人身材粗壯,四肢短,頭較短,低顱型,臉圓而扁平,內眥贅皮強烈,淺棕黃膚色,直黑發,體毛少。臉部特別扁平,低顱型,短頭顱的戈壁類型常被視為通古斯型的代表。在西伯利亞針葉林地區可以見到一種長頭,臉部超級扁平的類型,在阿爾泰地區和日本、北韓都能發現受通古斯人影響的人群。

黑龍江-庫頁島型(Amur-Sakhalin)

介紹:一種獨特的通古斯類型,可能在舊石器時代就和同伴們分開,是分布俄羅斯黑龍江流域地區,庫頁島,千島群島的人群類型,典型代表是尼夫赫人,在鄂倫春人和阿留申人中也有發現,和其他通古斯類型人群相比,體毛較多,下巴突出,這可能顯示了他們與阿伊努類型的混血。身材矮小到中等。

*.是黑龍江流域的原住民,但和今天這一地區的主流人群關系不大。

貝加爾型(Baykal)

介紹:北方通古斯類型,得名于貝加爾湖。他們主要居住在東西伯利亞的苔原和沼澤地,典型代表是東支鄂溫克人、尤卡吉爾人,在雅庫特人、西支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楚科奇人、科里亞克人中也有不少混血的后代。盡管分布非常廣泛,但這種類型的人口不足10萬。

戈壁型(Gobid)

介紹:他們是內亞沙漠和草原的通古斯人,起源于古代的匈奴、柔然和蒙古人,之后向西與咸海型人結合。今天,他們是布里亞特人、蒙古人和圖瓦人中最典型的類型,在南阿爾泰人、雅庫特人甚至部分哈薩克人、鄂溫克人、鄂倫春人、日本人、漢人、苗人和西藏人中也有分布,17世紀時土爾扈特人將戈壁型人的血液散布到黑海沿岸。

咸海型(Aralid)

介紹:通古斯人的西部類型,受到了圖蘭型人群的影響。在古代他們建立了匈奴(或匈人?)、柔然(或阿瓦爾?)、哈扎爾汗國,統治著域內的圖蘭、諾迪克和地中海型人群。如今是哈薩克斯坦最常見的人群類型,在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和韃靼共和國的突厥人群中也有分布,在雅庫特人、涅涅茨人、維吾爾人、蒙古人和其他族群中有低頻分布。

山地咸海型(MountainAralid)

介紹:一種受到少量圖蘭型人群影響的通古斯類型,主要居住于天山山脈、吉爾吉斯斯坦和大陸西部。常見于吉爾吉斯人中,在哈薩克人、蒙古人、維吾爾人中也有少量這種類型的人群。

南方蒙古型(SouthMongolid)

介紹:中南半島和巽他群島占統治地位的人群。可能起源于東亞,新石器時代開始向南方擴張,替換了當地的土著:維達人和尼格利陀人。高顱型,棕黃色皮膚,直發或波狀發,鼻翼較寬,臉部較寬,內眥贅皮較弱。南方蒙古性人群種類多樣,分布于從馬達加斯加到日本甚至復活節島的廣大區域。從緬甸山區矮壯的德昂-布朗型、瘦長的撣族型、印尼的新馬來型、東南亞群島森林的原始馬來型到強壯的太平洋型,南方蒙古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群之一。

撣族型(Shanid)

介紹:受東亞類型影響明顯的南方蒙古類群,得名于撣族,他們來自云南,曾經建立過強大的帝國,但在當地定居后,多少受到了本地維達型人群以及布朗-德昂型人群的影響。撣族型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河平原以及撣邦高地,常見于緬族、撣族中,在云南的丘陵地帶以及大陸南方甚至是西藏(尤其是喇嘛中)也可以發現這種類型。

東撣族型(Palaungid)

介紹:撣族型的東部變體,受維達型人群影響較少,可能來自于大陸南方的移民。這種類型常見于寮國和泰國北部,在傣族、京族、南方漢族以及高棉人中也有發現。

布朗-德昂型(Palaungid)

介紹:得名于布朗族或者崩龍族(緬甸語意為山地居民),他們在維達人之后,閃族人之前來到中南半島。典型代表是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在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傣族、南方漢族以及印度的蒙達族中也有這一類型的成分。

東布朗-德昂型(EastPalaungid)

介紹:布朗-德昂型的東部類型,被發現于大陸南方的丘陵之中,具有更明顯的東亞型特征。在大陸-緬甸-越南的交界地帶以及云南南部,廣東、廣西、四川地區的丘陵中比較常見,在彝族、苗族、瑤族等族群中有許多混合類型。

南布朗-德昂型(SouthPalaungid)

介紹:南方的布朗-德昂類型,具有微弱的維達型影響。典型代表是泰國、寮國和越南部分地區的山地民族,比如老松族、克木族等,在大陸南方、泰國北方以及加里曼丹島南部和菲律賓也有分布。

克欽型(Kachinid)

介紹:一種比較強壯的原始馬來類型人群,得名于緬甸北部的克欽族,可能起源于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區。典型代表自然是克欽族,在克倫族以及緬甸、不丹、尼科巴群島甚至印尼的其他族群,比如莫肯人、巴塔克人、達雅克人中也有分布。有一種那加型子類型,主要見于印度北部的那加人以及克木人、寮國人中。

五胡十六國(大陸史上的民族大遷徙)/世說大陸京東去購買各民系的代表性長相

大陸是個漢族人口占據主導的國家,漢族人口眾多,各地也存在不少差異,除了地域以外,還可以按照民系這一分類,歸類有代表性的長相。

所謂民系,又可稱次民族、亞民族,指民族內部的分支,因相似的語言,文化,習俗等而產生認同。這一概念由廣東學者羅香林提出(最初源于對客家人群體的研究)。雖然民族,民系這一概念可以被理解為想象的共同體,但想象是基于共同的認同或者起源的。民系分布往往與地域重合,用民系這一概念回答本問題,應該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民系的分布往往和方言對應,推薦一個網站:鄉音苑Phonemica(可以找到大陸各地的方言,并且直觀的感受大陸的民系和方言分布)

一般來說,漢族可粗略的分為8個民系,或細分為16個民系(當然也有7大民系,10大民系的分法)。接下來,按照民系的分類,找了些各地比較有代表性的長相。排除個人審美差異,圖片僅供參考。(圖片里的并不全是漢族,其實和漢族混居的少數民族許多說和當地漢族相同的方言,飲食習慣相似,作為本地人群的主流,可能更有代表性~需要注意的是,有特點的長相并不代表普遍,而普遍也不代表有特色~):

1.北方民系,普遍意義上的官話區,可以細分如下:

東北民系:分布在東北三省除大連以外的地區,人口約1.2億。說東北官話,主食以大米為主,主要屬于華北類型和滿洲-北韓類型長相(東北地區在滿清前也是有漢族居住的,但現在東北的居民大多以清末民國年間的移民后代為主,和華北漢人的差別并不是很大~)

代表:

幽燕民系:分布在北京和河北北部(大致相當于北京和民國時的熱河省),人口約2000萬,說北京官話,主食以面食為主(現實生活中很少見到北京人,歡迎大家提供素材)主要屬于華北類型長相(北京作為首都其實人口的來源很廣泛,所以分類有待考證)

代表:

冀魯民系:分布在山東中西部、天津郊縣和河北東南部,人口約1億,說冀魯官話,主食以面食為主,主要屬于華北類型長相

代表:

膠遼民系:分布在山東東部和遼寧南部,人口少于2000萬,說膠遼官話,主食以面食為主,主要屬于華北類型長相

代表:

中原民系:分布在河南、山東西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人口約1.4億,說中原官話,有大量人群以洪洞大槐樹為認同,主食以面食為主。屬于華北類型和長江類型混合的長相

代表:

關中民系:分布在陜西中部,人口約4000萬,說中原官話關中片,主食以面食為主,長相主要屬于華北類型

代表:

蘭銀民系:分布在甘肅北部、寧夏北部,人口約3000萬,說蘭銀官話,主食以面食為主,甘肅、寧夏、青海地區歷史上經常被游牧或定居、來自青藏、蒙古和中原的各方勢力交替統治,所以人群的來源比較復雜~(甘肅和陜西的人外貌上具體有什么差別?不是很清楚,望知情人補充)

代表:

江淮民系:分布于安徽、江蘇兩省及湖北東部、江西北部部分地區,人口約7000萬,說江淮官話。主食大米、面食皆有,長相屬于華北類型和長江類型的混合(江淮地區在古代是南北方政權爭奪的重點,處于南北交接之地,人群的來源和語言比較多樣(比如揚州和南京古代都是吳方言區),如今又分屬于多省,其實很難歸類)

代表:

湖廣民系:分布于湖北大部分地區,以及湖南西北部和廣西北部部分地區,人口約1.2億,主要說西南官話,以大米為主食,長相屬于長江類型

代表:

巴蜀民系:分布于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等地,人口約1億2千萬,歷史上使用巴蜀語,現說西南官話,以麻城孝感鄉為認同。以大米為主食

代表:

2.晉綏民系:分布在山西大部、陜西北部、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北部等地,人口約6000萬,說晉方言(有時會被歸為官話的分支),以面食作為主食,長相基本屬于華北類型

代表:

山西南部是漢族早期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山西北部則處于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之地(在先秦,游牧民族的分布更往南),從先秦到南北朝,山西北部一直居住著一些游牧民族,這些游牧人對山西人來源和外貌的影響,待考

3.吳越民系:分布在江蘇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人口約7700萬,說吳方言,由古代吳越人和北方各地移民融合形成現代的吳越民系。主食是大米,長相屬于長江類型。有些研究會把上海區分出來,作為吳越民系的支系。

上海民系:分布于上海,人口約24,152,700人。

代表:

4.湖湘民系:分布在湖南大部分地區,以及臨近的廣西東北部一帶;人口約3600萬,說湘方言,由古代楚國人、苗瑤土著民族,以及江西和北方各地移民的融合而形成的現代的湖湘民系。湖湘民系的飲食以鮮香辣為特色,主食為大米,長相屬于長江類型和苗瑤類型混合。。

代表:

5.江右民系:分布在江西大部、湖南東部一帶、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人口約5200萬,說贛方言;以贛江、瓦子角、瓦屑壩、撫河流域、吉泰盆地同遷的漢人為民系認同,有獨特的文化、語言、風俗、建筑風格。主食是大米,長相屬于長江類型和華南類型混合。

代表:

6.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大部、江西南部、福建西南,廣西東部、湖南東南角,臺灣,香港、四川的些許地區和東南亞部分地方乃至世界各地;人口約4500萬(海外約600萬,隨標準不同,數據各有出入),說客家話,多數以寧化石壁村為認同。主食以大米為主,長相主要屬于華南類型,不過各地也有不少差別。關于客家人的起源有各種不同的假設,占主流的假設是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民系這一概念的產生就得自于對客家人的研究。

7.閩海民系:分布于大陸的福建以及臺灣的大部分地區;在廣東、海南、浙江的沿海、香港、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都有使用者,人口約1億4000萬,說閩方言,多數以固始為認同。主食以大米為主,長相基本屬于華南類型,但部分閩方言人群長相接近華北類型。

閩東民系,分布在福建省的福州和寧德兩市,以閩東語為母語,在世界各地總數約1000萬;

閩北民系,分布在福建省北部的南平市一帶,以閩北語為母語,廣義上的閩北民系包括閩中語、邵將語的母語使用者,在世界各地總數約2000萬;

閩南民系,又名河洛民系,因為居住的地方主要為福建到廣東沿海,此民系的人大量移民到東南亞,臺灣,日本、歐美至及世界各地。廣東以及海南3千多萬以及華僑2千萬,福建和臺灣3千多到4千萬以及華僑接近2千萬,還有大陸其余地區,總共1億1千萬。其他分布在廣東、福建和浙江,以及臺灣,香港和世界各地。

興化民系,又名莆仙民系,分布在莆田和仙游、福州市的福清南部、永泰部分地區,為受福州文化影響的閩南民系分支。

雷州民系,分布在廣東湛江的雷州半島一帶,屬閩南民系的分支。

瓊文民系,分布在海南島,屬閩南民系的分支。

龍巖民系,分布在福建龍巖市的閩南語地區,為受客家文化影響閩南民系分支。

代表:

8.廣府民系:分布于廣東中西部、廣西東部、海南島和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歐美各地等。廣東人口約6300萬、廣西人口約2300萬-2500萬,海南島約50-100萬、香港約250萬廣府人,世界各地海外近2000萬廣府人[3],總共1億7百萬-1億8百萬,說粵語。多數以南雄珠璣巷為認同。

在大民系劃分上包括語言不太相通的四邑民系(有爭議)、廣西平話族群或漢化的少數民族,及其他與粵語廣州話有些說不同土話的民系,但各地土話近年被廣府粵語逐步同化,就連飲食也跟隨廣府文化。

代表:

少數民族的代表性長相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群:包括藏族、羌族、彝族、土家族等,內部差異較大,藏緬語族群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和四川西部。在國外,南亞北部(印度北部、不丹、錫金、尼泊爾),緬甸(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和少數民族欽族等都屬于藏緬語族群)也有分布。

藏緬語族群的祖先很可能和漢族先民相同,經過千年的遷徙,對環境的適應以及和當地土著的混合,形成了如今各不相同的外貌特點~

接下來是幾張彝族中特有類型的照片,彝族中的黑彝(通常分布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屬于過去彝族社會中的貴族階層)中經常會出現這類人群。

共同特點是臉部輪廓較為分明,長臉高狹鼻,耳朵較大(其實和三星堆的雕像有點相似)。也許影響了一些川渝地區人民的長相。而云南的彝族很多長得和下圖的阿昌族類似。

苗瑤語族群:苗族、瑤族、畬族等,分布于長江中游的湖南,以及貴州、廣西,浙江、福建部分山區也有分布、國外主要分布于中南半島北部山區(主要是越南、寮國)。苗瑤語系過去常被列入漢藏語系,但近年來經常被認定為獨立語系。苗瑤人有共同的創世神話,他們可能是長江流域古代的原住民,發展了最初的稻作文化,在長江中部省份,例如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漢族中也經常能夠發現苗瑤類型的長相。

共同特點可能在于臉比較寬比較圓,多為低面(就是五官在臉部的位置比較靠下,高面則反之,北方漢族多高面,南方多低面)

侗傣語族群:侗族、傣族、壯族等,主要分布于云南、廣西、貴州,國外的寮國、泰國的主體民族均是侗傣語系族群,此外在緬甸和印度東北部也有分布(撣族,阿薩姆邦的阿洪人)。侗傣語系在大陸常被列入漢藏語系中,近來則經常被定為獨立語系。

大陸的侗傣族群的體質特點和苗瑤族群以及當地漢族比較類似(比如說侗族將軍粟裕,湖南長相~),同為稻作文化區,節日中也經常會制作糯米食品。東南亞的侗傣族群因與當地土著的混血,長相大多接近南亞語系的族群(接近東南亞長相)。古代的百越中的部分族群可能和侗傣語系族群有關(顧名思義,百越只是個泛稱,古代的百越族群如今大多為侗傣語系和南島語系族群,可能也有南亞語系族群,比如越南的駱越)

韋唯和李寧,都是比較典型的壯族人~其實安南長相和壯族有點類似,雖然越南語底層很可能是南亞語系。

南亞語族群:佤族、德昂族、布朗族,大陸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南半島的土著人群基本為南亞語系族群,高棉的高棉人、緬甸的孟族是南亞語系民族的代表,越南語近來也經常被視為南亞語系的一員(盡管許多越南學者不承認),南亞語在印度東部也有分布。

很多學者認為南亞語系與壯侗語系有關,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南亞語系與南島語系有關。各地南亞語系族群長相多有差別,就大陸的南亞語系族群長相而言,共同特點可能在于膚色較黑。南亞語系民族也許和大陸古代的百濮(和百越一樣,只是泛稱)有關。

以上三圖皆為佤族

印度的南亞語系民族:蒙達人,過去有學者主張南亞語系族群起源于印度。

南島語系族群:包括臺灣原住民等,海南的黎族和回輝人祖先可能是南島語人群,在大陸主要分布于臺灣省,在世界上,南島語人群是分布最廣泛的人群之一,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是南島語人群最密集的地區。從復活節島到馬達加斯加,南島語先民進行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遷徙(之一)。

一般認為,南島語起源于臺灣,而南島語人群的先民則可能居住于大陸東部沿海(從山東到浙江等),發展出了良渚文化等發達的史前文化(存疑)。江浙地區漢族血緣上(相對其他地區漢族)更接近南島語人群。由于遷徙和混血,南島語人群之間外貌差別極大,從高大健壯的波利尼西亞人,到矮小的達雅克人,黑皮膚的美拉尼西亞人,皆屬于南島語族群。

zhuanlan.youmelive.com

南島語族群中存在著一類長臉,較為高鼻深目的類型,在泰雅人中就可以見到,電影賽德克巴萊的主角賽德克人與泰雅人居住地區相近,外貌類似。

達雅克人一般被歸為原始馬來人,可能和臺灣的泰雅人同源。

蒙古語族群:包括蒙古族、達斡爾族等。蒙古族長相基本屬于通古斯戈壁類型,也有一種長頭型,接近雅庫特人的長相。蒙古語族群現在分布很廣,從大陸東北一直到克里米亞半島都有分布,他們的祖先是大陸古代的東胡,過去分布在更靠近大陸東北的區域。

通古斯語族群:包括滿族、錫伯族、鄂溫克族等,主要分布于大陸東北及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南部地區。高票答案已詳細總結了滿族的外貌特征,所以我貼點非滿族的。

突厥語族群:包括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烏孜別克族、維吾爾族等(長相屬于圖蘭類型,內部差異較大,基本上屬于印歐人與通古斯人的混血,從偏歐洲的長相到偏蒙古的長相都有)。主要分布于中亞和土耳其、俄羅斯。

也有這種長得接近東亞人的類型。

至于維吾爾族,就比較復雜了,上古新疆地區土著有來自歐亞大陸西部的印歐人、吐火羅人,也有和華夏同源的羌人,奠定維吾爾族名稱的回鶻人則來自草原。經過千百年游牧民族和新疆地區土著的混血,如今維吾爾人之間的外貌差異甚大。

有這樣歐化的

有這樣折中的~

有類似東亞人的(其實只是某些角度像,差別還是蠻大的)

印歐語族群:包括塔吉克族、俄羅斯族,印歐語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系,分布廣泛,從西班牙、愛爾蘭直到印度、伊朗,分布著各種印歐語民族。印歐語可以粗略的分為東支和西支,印歐語東支人群可能源于傳說中的雅利安人,伊朗、印度的印歐語和斯拉夫人的語言都屬于印歐語東支。上古新疆的吐火羅人比較特殊,語言類似西支印歐語。

語系未定或有爭議北韓族京族(偏南亞語系)

大陸的北韓族來源比較復雜,除了清代就生活在東北的北韓族外,還有近代的北韓移民(主要來自半島南部),日治時期流亡東北的北韓獨立人士等,總體上來說,吉林以外的北韓族大多都來自北韓半島的南部。北韓族中可以分出兩種不同的長相,一種常見于半島南部,特征是臉部寬大扁平,眼睛細小;另一種常見于半島北部,特征是長臉,顴骨突出。

北韓族偏居東北,卻是稻作文化區,從民俗學和分子人類學研究中,部分學者認為北韓族(部分北韓族),祖先來自于長江流域。北韓族的起源可能來源于兩類民族:東北地區農耕民族扶余、濊貊,以及北韓半島南部三韓、東西伯利亞的科里亞克等古亞細亞人。

其他:回族,回族其實主要是以宗教為紐帶形成的民族,通用漢語(過去也使用接近波斯語的回回語)。大陸的回族來源比較廣泛,有唐代之后從中東、中亞等地移居大陸的穆斯林后代,有元朝從中亞花拉子模帶來的工匠、人員后代,也有明清期間占婆伊斯蘭教徒的后裔(回輝人),此外某些非伊斯蘭人群,比如開封猶太人(又被稱為藍帽回回),過去也被劃為回族。經歷千年的移居,中東部城市中的回族體貌特征大多與漢族趨同,當然西北地區諸如青海、寧夏、甘肅等地的回族還是有一定特征的(雖然和西北漢族也類似)

在中亞地區還生活著大陸回族的同族~東干人,他們是清末動亂之后移居中亞的西北回民后代,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清末西北地區的風俗和方言。

除了地域、民系外,文化也會對人的長相產生巨大的差異。服飾、化妝的不同,很容易讓同一個人呈現出不同的狀態,比如下圖的藏族歌手阿蘭.達瓦卓瑪——

總結:

按地域來說,大陸各地的長相變化大致呈現如下趨勢——由北往南,臉型從長變短,五官位置從靠上變為靠下,眼睛大小逐漸增加,鼻翼逐漸變寬,膚色逐漸變深,嘴唇逐漸變厚。

這種外貌差異除了祖先來源不同原因以外,一般是由于氣候和地理因素(比如地形,或者地理因素造成的隔離)引起的。比如說南方炎熱需要散熱,因此鼻翼寬度和嘴唇厚度增加,而北方寒冷,鼻子起到加熱空氣的作用,因此會變得比較長等等。一般來說,熱帶地區生物多樣性比寒帶地區豐富,對于人種而言也是如此,南方地區的人長相相對就較為多樣。

極簡漢人遷徙史

(越是上古,推斷的成分就越多,不少內容還需存疑)

新石器時代后期(大約西元前4000-2000年),東亞大陸上存在著滿天星斗一般由不同族群創造的各種文明,這些文明相互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了延續數千年的中華文明。

在華北平原,居住著仰韶文化的先民,他們大多屬于東羌人。在遼寧、內蒙古、河北交界的地區,生活著另一支東羌人,他們創造了紅山文化。龍作為紅山文化崇拜的圖騰,如今成為了凝聚漢族認同的一種符號。我們傳說中的黃帝,可能就是上古紅山文化的領袖(炎帝可能是仰韶文化的領袖),這兩種文化的先民,可能是如今漢族的主要來源。在仰韶文化西側的河西地區,分布著東羌人的親戚-西羌人,他們可能還處于游牧階段,現在的藏緬語人群可能就起源于這些西羌人。

在山東,分布著由東夷人創造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有不少身體改造的習俗,崇拜鳥,整個環渤海區域,包括北韓半島沿海,都屬于東夷文化的輻射區。東夷人可能是商朝的建立者,孔子和莊子就是商朝遺民的后代。東夷人后來也成為了漢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來源可能比較復雜,有體型高大的波利尼西亞類型,也有類似中原的類型等等。

在長江流域東部,也就是今日所說的江南地區,生活著良渚和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可能是傳說中的百越,需要注意的是,百越是個泛稱,包含了眾多部族),這里已經出現了階級社會和城市、神廟。百越人的后代建立了越國,之后除了留守本地的百越人以外,一部分百越人來到海外,成為南島語人群的主要來源之一。

在長江流域中部,后來楚國的核心區域,分布著三苗人建立的屈家嶺、大溪文化。他們可能創造了最早的稻作文化,三苗的后代成為了如今苗瑤語系人群(可能還包括壯侗語系人群)的主要來源,他們同樣繼承了稻作文化,在節日中經常制作糯米食品。

巴蜀地區我了解比較少,從之后三星堆的面具推斷,當地的土著可能也是羌人。

在新疆西部,分布著不少吐火羅人和塞人,他們都屬于我們如今所說的白種人或者高加索人,新疆東部早期的主要居民則可能是游牧的西羌人。

上古時代的這些先民,構成了本地人口的底層,他們的文化、語言、血緣至今仍留有不少痕跡,大陸人的地域長相的差別,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些不同的先民。

商朝之后,西部的周人建立了周朝,周人在人數上并不占優,他們通過策立封國的方式,在各地建立定居點,而當時在定居點周圍,往往分布著來源、語言和習俗都不相同的異族,以這些定居點為中心,漢人不斷擴張并同化著異族。

當時異族的分布極為靠近中原,和漢人的住地犬牙交錯,比如西周的都城就曾被異族犬戎攻破。所以到了春秋時期,大陸的民族分布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當時漢人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的華北地區。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少異族——從浙江、江西直到兩廣,居住著各種百越族群;長江中游居住著三苗人組成的荊蠻;在江蘇和安徽,居住著淮夷;如今的巴蜀地區,居住著巴人和蜀人,云貴地區則分布著各種不同的少數民族,日后被稱為百濮(他們可能屬于南亞語系人群);從關中到甘肅,居住著游牧的羌人;山西高原居住著北狄、林胡、婁煩等游牧民族,河北北部分布著生活方式類似的山戎,此時山東還留有不少東夷的遺民,比如萊夷;而在遙遠的東北,則居住著漁獵的肅慎人。

從此直到東漢時期,漢人以華北為中心,不斷向四周開拓,而異族則逐漸被擠占到遠離中心的區域。

到了三國時期,通過同化或者移民,漢人已經在如今大陸的大部分區域占據主導地位,曾經在江南占據主導的百越退居山林,此時人口分布仍舊呈現北多南少的特點。

經歷了漢人政權的百年內戰,西晉短暫統一大陸。之后因天災和宮廷內斗,匈奴領袖劉淵建立的“漢”在永嘉五年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屠殺了大量貴族、市民,史稱“永嘉之亂”。晉朝統治者隨之南遷,以建康為都建立東晉。隨著新政權的建立,大批公卿貴族,市民隨之南遷,史稱“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這是大陸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之后的東晉時期,異族政權逐漸控制北方,恰如羅馬帝國邊緣的日耳曼人。隨著北魏建立,鮮卑人確立了對于長江以北的統治,隋、唐繼承了鮮卑的統治,重新統一了大陸(隋唐的建立者即使不是鮮卑人,也是深受鮮卑影響的漢人貴族)。唐代中期,權臣安祿山發起安史之亂,戰爭造成了人的遷徙,大量北人南遷,這是大陸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規模南遷。伴隨著北人南遷和對南方的開拓,長江以南人口和經濟開始逐漸接近并最終超越北方。

第三次大規模南遷過程與永嘉南渡有些類似,北宋末年,迅速崛起的金朝攻占東京開封,徽欽兩帝被虜,北宋滅亡,幸存宗室在臨安建都,期間,也有大量北方人來到南方。北宋時期南方人口和經濟已和北方相當,經歷這次南渡,長江以南經濟和人口的優勢地位得以確立。

這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奠定了如今大陸人口的分布,以漢人先民和各地土著為基礎,以文化、語言為紐帶,就形成了今日的漢族。

補充資料

如果對分子人類學和體質人類學感興趣,可以看下這里的補充資料:

1.復旦人類學實驗室嚴實的部落格,部落格內容很詳細,作者本人在今日熱點有賬號

博文_polyhedron_新浪部落格

2.復旦大學部李輝教授Y染色體與人類譜系”學術報告

復旦大學部李輝教授Y染色體與人類譜系”學術報告(1)

3.復旦大學部李輝教授對于人類起源的講座:

復旦大學部李輝教授:人類起源的新認識(上)

4.復旦大學部李輝教授繪制的人類演化圖

復旦大學部李輝繪制人類進化圖版

5.《出非洲記:人類祖先的遷徙史詩》

美國遺傳學家斯賓塞·韋爾斯寫的一本關于分子人類學的科普書

6.《人類前史》

作者同上,主要介紹了人類起源的歷史

7.《人類基因的歷史地圖》

作者史蒂夫·奧爾森,這本書介紹了現代人的遷徙和演變的歷史

8.《體質人類學》

作者朱泓,其實這是本教科書,書上介紹了體質人類學的不同概念和術語。

關于民系和族群的概念,這個回答介紹的很詳細,如果對廣東的民系感興趣,可以參考:

什么是民系?廣東有哪些民系?

關于各民系人口統計數據:數據可見于中華民族網:漢族主要民系_漢族文化_大陸民族網(至少是2013年之前的數據,我確定這不是最初來源,但具體來源暫時無法查證)。關于民系的劃分有不同的說法,類型之間的界限也不十分明確,所以人口數據僅供參考。

關于所選圖片代表性的問題:特例永遠無法涵蓋所有情況!!!我所選擇的圖片并不能反映各地的普遍長相,只是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類型展示,然而有代表性的類型可能并不是當地的主流類型。

雖然漢族基本上是個文化民族,但遺傳方面的區別相對并不如歐洲那么大,尤其是北方(狹義上的華北平原,廣義上秦嶺淮河以北甚至長江以北),北方漢族之間的相似性較高,所以比較難分出子類型。其實大部分人的長相并沒有明顯地域特色,也許只能粗略的區分出來自南方還是北方。相對來說,南方本身遺傳多樣性就較為多樣,所以比較容易區分出類型。

關于一些概念,它的合理性以及差異:引起爭議的主要概念,可能是民系,以及相關的對人群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民系是對民族內部群體的分類,民系≠民族!這一概念和族群有些類似。種族、民族、族群、民系這些概念都是對于人類群體的劃分,這些劃分多少都基于一定的共同認同,并且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其實就算同一個名詞,在不同語境中都會有不同的含義,比如民族,既可以用來描述民族國家下的國族概念(比如俄羅斯民族、法蘭西民族、中華民族),也可以用來描述具有一定文化、語言或來源相似性,具有共同認同的群體。

確實,民族的劃分經常和政治行為掛鉤,也許這種劃分無法做到完全的客觀,合理。但無論是想象的共同體,還是地域的共同體,不同群體的差異都是客觀存在的。使用民族或者民系來對人群進行歸類,確實可能有刻板印象的因素存在。但正如物理研究中的“真空中的球形雞”,這是一種簡化研究和分類的必要手段。

大陸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京東去購買相關回答——

哪些國家美女比例高?

為什么黑人的外貌不符合大部分大陸人的審美?

白人要混血幾代才能接近黃種人?

是否存在黃白混血多長得很好看的現象?如果是,原因是什么?

美洲印第安人也是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其祖先是不是大陸人?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