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記得在前不久的一篇文章中我就談到過孩子教育有窗口期的話題。說的是孩子大腦神經系統在發育過程中會建立很多神經通路,而這個神經通路不通過反復練習的話就會被修剪掉。所以教育孩子的最佳選擇就在其被修剪掉之前的這個窗口期。它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錯過,教育的效果恐怕就事倍功半了。
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窗口期應該是12歲之前。顯然,16歲的孩子要扭轉其不良的一些行習慣,是有些遲了。遲雖然意味著改變起來困難,但并不意味著孩子已經定型,不可再塑,所以題主一定要有信心,相信父母之愛的力量,努力教育孩子,挽救孩子。這里摘錄公安大學部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段言語:
如此看來,我們做父母的,只要不放棄,肯付出愛,孩子還是有變好的機會的。有信心——這是補救孩子的前提條件。
其次,教育孩子要有超強的耐心。孩子不愛學習、迷戀游戲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同理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也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特效藥,讓孩子一下子遠離游戲、喜歡上學習也不太現實。所以題主要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做好“打持久戰”的心里準備。坦白地說,教育孩子有無耐心,也是父母愛心的一大體現。
再次就是要和孩子深入地談心了。按理說,孩子國中已畢業,已經修完國家教育部規定的適齡兒童關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業。那接下來,孩子的前途該不該繼續走求學這條路,比如選擇復讀重新參加中考,就要和孩子作一番深入的長談了。父母必須表明我們的立場和態度——絕不允許孩子一直賦閑在家,不上學只玩游戲。強烈建議題主讓孩子跟隨自己或親朋好友去“勞動一場”,讓孩子切實體驗感受一下生活的艱苦、掙錢的難處,讓艱苦的環境改變其思想認識,從而扭轉其做事的態度,這是最徹底的、最有效的手段。我年輕時的一個同事,其命運就是這樣通過跟隨其父親“上房工”(搞建筑)而改變的。
其四,做父母的要反思自己以前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孩子變成這樣,我們做父母的是第一責任人。就我個人的看法,孩子成長的過程,要么存在父母教育的缺失、放任,要么題主對孩子溺愛、縱容,從而失控于孩子,讓其泛濫為“問題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舍得對孩子付出愛,不能因工作而耽誤孩子的前程;愛的同時,又必須有嚴厲的一面,“狠心”堅守原則和底線,比如要嚴格控制孩子玩游戲的時間。愛的施與可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要多多地學習和積累經驗。
至于孩子脾氣暴躁,我想這與孩子百無聊賴有關。當一個人無所適從時,累積的情緒就需要尋找突破口宣泄。其實孩子心里比我們都明白自己的狀態不佳,也心急如焚,只是苦于找不到好的生活方式,也沒有一下子回歸學業的信心,遠離游戲的決心,重返正常人生之路的勇氣,從而呈現出一個全新的自己。這種向往好卻不能變好、既自責卻又不想改變的矛盾心情必然會表現得煩燥不安,脾氣大增。這一方面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地理解,要以一顆寬容心安撫、勸慰孩子。相信等孩子步入生活的正軌,當他心情變好、情緒穩定時,自然就不會動輒發脾氣了。
另一方面,則源于父母的脾氣。其中有遺傳的因素,但更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父母有必要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時是不是存在動輒發脾氣訓斥、打罵孩子的行為,為人父母要有教育孩子先從改變自己開始的理念。
總之,教育孩子確實非易事,問題孩子則更令父母頭疼。但我們做父母的絕不能把責任歸咎于孩子,要從自身上找原因,相信父母之愛的偉力,只要堅持以“六心”——信心、耐心、談心、愛心、“狠心”、寬容心——深度陪伴孩子,就能讓孩子走出低谷,邁向健康成長之路。就讓我們拭目以待——題主臉上露出燦爛笑容的那一刻吧!
中考可以復讀?
說實話,方法很多,但是在教育過程中顧慮太多,往往效果不佳,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還是在國小階段。這孩子這種情況幾乎只能靠年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