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家庭成員中,孩子首先是原因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起睡的,但是如果因為家庭或者工作原因,孩子與家庭的阿公阿么,外公外婆一起睡也是可以的。
如果長期與某一個人睡,就會形成依賴,形成習慣,而不愿意與別的家庭成員睡,而只愿意和習慣和喜歡的家庭成員睡覺。
這都是正常的行為,不需要過于擔心。如果孩子過于拒絕別的家庭成員,也說明,其他的家庭成員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沒有取得孩子的信任,沒有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依賴感。
孩子需要陪伴,關懷,多與孩子交流,孩子也會慢慢接受其他的家庭成員。
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個人睡,說明對這個人具有安全依戀,通俗來說,就是這個人對孩子照顧和互動更多,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更信任、依賴這個人。
1、孩子依戀誰,就喜歡跟誰一起睡。
安全依戀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安全依戀的對象通常是媽媽,也可能是爸爸,阿公阿么、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總之,是主要照料孩子的人。
有的媽媽說,因為工作忙,孩子從小跟著阿么,即使是一起住,但是媽媽經常早出晚歸,還經常出差,陪孩子的時間少,所以孩子拒絕跟媽媽睡,非要跟阿么睡,媽媽為此很傷心。這種情況,孩子的依戀對象就是阿么,而不是媽媽。
我家嘟嘟是必須我陪才肯睡,睡覺經常是要抱著我的脖子,或者手、腳搭在我身上,我給他拿開,他就吭吭吭的尋找,確認我在身邊才能安睡,爸爸陪著就不行。
2、形成安全依戀需要穩定、耐心的照料。
孩子在嬰幼兒階段,因為必須要有人照料才能滿足生存需求,所以需要照料者,而且需要穩定的照料人和生活環境,如果改變,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影響情緒甚至健康。
穩定的照料,也能讓孩子與照料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關系,即孩子會依戀這個人,信任這個人,知道她(他)會讓自己吃飽穿暖,會保護自己。
溫柔的話語和*,周到的照顧,充滿愛意的注視和陪伴,是安全依戀的基礎。這也是為什么推薦孩子要自己帶,在3歲前不要和孩子長時間分離,因為孩子需要安全依戀,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
3、安全依戀建立主要在嬰兒期。
在嬰兒6周-8個月的時候,是”正在形成的依戀”階段,嬰兒會對照料人有更親熱的反應,但還沒有明確形成依戀。
6-8個月至18個月,是明確依戀階段,主要照料人(通常是媽媽)離開時,孩子會哭,這就是出現了分離焦慮,孩子只讓媽媽抱,媽媽離開會哭。
我家嘟嘟主要我帶,所以嘟嘟特別黏我,不僅睡覺要我陪,出門只讓我抱,連便便后,我只讓媽媽擦屁屁,不讓爸爸擦。
你家寶寶跟誰睡呢?
孩子的選擇透露出來的資訊,就是在宣告他的直接照料人是誰。
孩子出生之后非常柔弱,極度需要一個穩定安全的成長環境。
這里的安全穩定更多意義上是針對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媽媽是孩子的首選。
嬰兒對于母親的情感依附,重要到——就如同人活著需要空氣和食物一樣。
事實上,很多的媽媽迫于工作的考慮,在產假結束之后(3——5個月),不能成為孩子的直接照料人;母親的突然離開,給了嬰兒很大的不安和困惑;大多數媽媽盡管恢復了工作,但是堅持著下班后接孩子回家,晚上自己照料孩子睡覺。
孩子需要媽媽,不僅需要媽媽的乳汁,更需要和媽媽天天在一起度過生命中最初的三年時間。
如果這個時間里面,媽媽不僅白天而且晚上都不能親自照顧孩子,那么孩子也會慢慢的把對母親的感情依附投射到新的照料人那邊。
慢慢的,媽媽會發現——即便周末的時間完全拿出來陪孩子度過,但是孩子在晚上睡覺的時候,開始尋找平時白天晚上都和他在一起的“母親”——實際照料人。
所以,當孩子選擇跟誰睡覺,但這個人如果不是媽媽的話,那么,孩子對媽媽的感情依附就已經轉移到了直接照料人身上。
對于孩子來講,這個直接照料人的身份,就是“母親”,不管這個直接照料人的實際真實身份是什么。
我兒子十歲了,一直要挨著睡,今晚上罵他了,他還是要挨著我,現在我應該是兒子心中地位最深的人吧!
我女兒喜歡和阿么睡,兒子則兩邊倒分配
很內疚女兒四個月就丟下,她去上班,每次休假回去都不認我,那種心情額,難受
關鍵是兒子十二了,還要和我一起睡!我和老婆只能分居!
十歲了,還賴在身邊睡,分床或者分房睡都不同意
我孫子把她媽叫阿么,把我叫媽,兒子也不能叫媽,覺得還是媽媽應該多帶孩子,覺得小孩太可憐了
我女兒特別粘我,只要我在家肯定是和我睡,平時女兒是由姥姥姥爺照顧,我不在家的時候還能跟姥姥睡,但是只要回我婆婆那,她從來不和阿么睡,孩子都很有靈性,誰對她好,誰疼她,他就會依賴誰,阿么沒有姥姥疼,我媽還經常說再怎么看著也是也阿么親,從睡覺這事上就看出來了,孩子和誰親。
我女兒本來已經自己睡了,可搬了新家非得和爸爸睡,每次問她啥時候自己睡,她都說小樹發芽,大概和爸爸睡了二年半,問題的關鍵是爸爸舍不得女兒了,女兒自己睡后她爸失落了好久,現在女兒172了,只要她爸在家,她就像跟屁蟲一樣,女兒努和小情人在他倆這完美體現!
我是姥姥,寶寶特別粘我。晚上和爸爸媽媽睡下了,一會就找借口跑我屋了。爸爸媽媽工作忙,只有周末陪寶寶出去玩,平時總加班。唉!可憐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