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應該多陪伴?還是應該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

回答這個問題,我先介紹一個

理論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基于這個理論我們再來考慮孩子的問題!

如果一個家庭的基礎條件不是很好, 雙職工家庭也只是基本滿足前兩個條件, 我還是建議不要辭職來陪伴孩子, 畢竟現在房貸,車貸已經讓很多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負擔沉重。

但是這里我需要強調一點, 雖然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由老一輩照顧孩子,但是并不代表父母就不能陪伴孩子。 我需要強調一點的是父母的有效陪伴,所謂有效陪伴是人和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 和孩子做有效陪伴和溝通, 并不是坐在孩子身邊玩行動電話等行為。 這樣的陪伴時間不用太多,一天半個小時也能和孩子培養很好的親子關系,很好的滿足孩子歸屬需求。 為孩子后面的兩個需求打下夯實的基礎。

如果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能輕松滿足一家三口的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那么就多陪陪孩子(有效陪伴)滿足其歸屬需求的滿足,尤其是 在孩子小的時候,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對后期孩子的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因素。(比如教育的基礎是建立在和孩子的溝通,只有有著親密的關系孩子才會和家長敞開心扉的談話。在這里我就不多說教育的問題)。

不管你陪伴時間的多少,我們都要滿足孩子對歸屬的需求,如果這一點做不到, 缺愛的孩子會出現自閉,不自信,叛逆等偏激行為,那么其尊重需求其實也是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孩子后面不好的發展。

最后好的物質條件,可以給孩子帶來的就是最高的需求–自我實現。 學習課外課,讓孩子多掌握一門特長,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帶孩子出去旅游,開拓孩子的眼界等等。

所以做為一個兩孩的媽媽,我覺得不應該把這個問題看的太單純, 而是從多方面因素考慮,找到一個最平衡,最適合其家庭的結合。

最后插一句題外話, 除了單純的考慮孩子,其實放棄工作照顧孩子的一般為家庭的女性, 那么其實以媽媽這個獨立的個人為主體同時也是要適用于這個理論。 當母親辭職的時候, 她就已經回歸于理論的最底層, 而支撐起她所有的需求就需要家里的男性! 一旦家里男性出現問題, 對母親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全職母親會抑郁的原因, 基本人類需求都得不到滿足。 所以在要不要放棄工作,全職照顧孩子這個問題上, 我更希望廣大女性能把自己的需求放第一位, 只有自己健康強大, 才能有一個好的心態去陪伴和教育孩子。 孩子并不是易碎品, 只是如何兼顧工作和家庭孩子,是我們女性的一門必修課。 同時如果決定做全職媽媽,如何處理好自己的需求,以最好的姿態去照顧孩子也是需要我們女性慢慢摸索。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