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學部的教授們整天牢騷滿腹一付懷才不遇的樣子,為什么這樣?

首先作為大學部教授,高級知識份子,整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肯定是不對的。如果當著學生的面或者甚至在課堂上、網路上抱怨,到處傳遞負能量,就更是非常不恰當的,他會把這種消極因素傳遞給別人。

其次,可能對于大學部教授這些學歷和文化都很高的高知階層,一旦理想和現實相差太遠了,必然導致心情郁悶,這些年由于大學部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大學部里懷才不遇、甚至被不公平對待的老師是不少的。

當然也有很多老師自身性格不好、好高騖遠、自以為是導致他們人生的不如意,這應該怨他們自己。

再次,現在很多大學部老師根本不像世人認為的那么光鮮亮麗,他們面對學歷、教學、科研、職稱以及各種考核的壓力很大。

有很多老師因為歷史原因,本科或碩士畢業就在高校工作,現在年齡大了,學歷不如博士,處處被排擠。

教學上被聽課、各種無聊的填表。科研上申請科研項目、發表論文非常不容易,現在申請項目競爭壓力大,場內的和場外的因素都會影響申請成敗。

評職稱的要求越來越高,有的學校這方面做的尤其不好,游戲開始了才制定規則,甚至根據領導好惡隨意變化規則,搞得老師無所適從。

在一些行政化、官僚習氣和近親繁殖很重的大學部,沒有當官又想有一翻作為的老師,太難了。這些學校本身科研資源少,還都掌握在少數領導手中,普通老師想努力奮斗是非常困難的。

最后,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發展不平衡,高校所處地域發展不平衡,校內學科發展不平衡,擅長教學和擅長科研的老師發展不平衡,導致不同老師收入差距幾倍甚至幾十倍,必然導致很多老師發展前景不平衡!

我們也能想想,同樣是大學部老師,同樣有上升意愿,結果呢?有人努力就可以成為院士、長江學者、杰青、處長、院長,再不濟也能混成教授,但有的人退休時還是副教授甚至講師。

同樣是老師,同樣努力,為什么結果差別那么大呢?必然有人心中郁悶、心懷不滿了啊!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讀了幾本書,必然形成自己思想并想閃耀一下’,從大陸來說,自古就有這種。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現在,縱橫“三分天下”想當“諸葛亮”此起彼伏。想表現一下沒錯,怕就怕你是“落鳳坡”的龐統,曹操跟前的楊修。\n現在誤國的書生中外都有,放開了的環境,或許了自身價值太高估了,也印證了自古秀才愛“造反”。

  2. 牢騷太甚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3. 在大學部評過一次職稱,報過一次醫藥費就知道了,絕對把你知識分子的傲氣嬌氣骨氣分分鐘打磨的渣都不剩下。

  4. 學者存在的基本意義在于持續批評與批判,改善知識與認知,引導進步與文明。

  5. 在大學部任教,特別是在虛無的文科類任教的,在它非常容易給人謀取到名譽和優渥的生活時,能混進去的都是哪些人?能謀取到教授、博導高位的,又會是哪些人?

  6. 慣出了毛病!建議大學部教授最起碼要有一次到邊遠貧困山區去支教的經歷。比如大涼山。

  7. 這些人積極因素不多,用處也不大,頂多算個儲層了文字和歷史的隨身碟而已。

  8. 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發展不平衡,高校所處地域發展不平衡,校內學科發展不平衡,擅長教學和擅長科研的老師發展不平衡,導致不同老師收入差距幾倍甚至幾十倍,必然導致很多老師發展前景不平衡![玫瑰][玫瑰]這也是負能量的,能不說嗎

  9.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人才,但社會用不了這么多人才,或他又提供不出自己是人才的證據。比如說,社會非常需要扶貧開發的人才,從聯合國到各國家無不重視。這么好的機會,讓他們親自挑頭來干,基本都不愿意,但喜歡指揮別人去干,而別人又不喜歡他指揮,只能站在旁邊罵罵咧咧、指手畫腳,表現出懷才不遇!(親身體會,隨便說說)

  10. 2010年參加培訓,上課老師全為清北人教授,感覺社科類滿腹牢騷,言必稱西方,理工類比較客觀務實。社科類教授毫無自信:一方面在學生前炫耀自己有多少房產,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待遇低,不如外國待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