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陸人,一說到鴉片戰爭,心情都非常沉重。
正是這場戰爭打出了大清的紙老虎原形,大陸從此進入了的割地賠款的屈辱時代。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大清武器不如人。
鴉片戰爭時期,大陸跟英國的決戰的戰場在沿海,武器的差距體現在大炮的差距。
那么,在鴉片戰爭時期,大陸跟英國大炮到底有什么差別呢?
一、炮體材料和鑄造工藝不同。
清朝大炮
軍隊使用的大炮,早期泥模鑄造技術,炮耳和炮芯使用木模。
后來清朝的大炮采用了鐵質磨具鑄造技術,這項技術是從歐洲傳入大陸的。
但是,大清的大炮由于鑄造技術限制,無法鑄造一體大炮,內層是熟鐵。外層是生鐵。
這樣生產出來的火炮炮體有很多蜂窩狀孔穴,射擊的時候非常容易炸膛,不能連續射擊。
1835年,大清名將關天培為改善虎門炮臺的防御態勢,問朝廷要了大炮四十門。
在試放檢驗新炮性能時,竟然有10門當場就炸膛!另有5門新炮存在其他問題。
質檢官在檢驗炸裂的火炮的時候發現:
”碎鐵渣滓過多,膛內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貯水四碗”
此外,由于該類大炮是生鐵鐵液澆鑄,會激動炮芯,導致中心線不夠直,使大炮的射程和精度受到影響。
英軍大炮
英國的大炮在18世紀初,就采用了炮身全實心鑄造,然后在炮身上鉆出炮膛。
1794年英國機械師莫茲利發明了車床上的移動刀架,1797年制造出了,可以安裝移動刀架的車床。
19世紀20至30年代,英國又發明了全金屬車床、自動調節車床、牛頭刨床等一系列工作母機。
十年之后,英國鑄造業已經達到了用工作母機制造機械的新階段。
這樣的技術應用在制造火炮方面,就是利用車床先將火炮鑄成實心圓柱金屬鑄件,然后用一種配用超長鉆頭的大型鉆床鉆出一個孔,接著到錘床上再將這個孔逐步錘削成型,加工成火炮。
這樣生產出的大炮,炮身更加均勻、對稱、炮膛更光滑,火門設計更合理,射擊精確度高。
由于機械制造精密度的提高,火炮的跟炮膛的空隙還不到到內徑的1/42。
這樣一來,只要裝填很少的火藥就可達到較高的速度,射程提高到5000米,是大清大炮射程的五倍,準確性也提高很多。
同時由于用藥量的減少了,管壁就可以變薄也不擔心炸膛,火炮的整體重量下降,機動性提高不少。
二、炮彈鑄造工藝不同,殺傷力不同。
大炮誕生之后,經歷了石彈到鐵彈的進化,大清火炮的炮彈都是實心的,這種炮彈由于貫通力強,彈道穩定,比較適合用來攻城,但殺傷力有限。
不僅如此,大清的炮彈還處于泥模制造階段,鑄造出的炮彈精度太差,而且模具是一次性的。
這就造成生產出的炮彈千彈千面,裝到炮膛里間隙很大,準確性受到影響,射程也受到制約。
而英國的炮彈則已經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蠟模制造,這樣制造出的炮彈比較規格,與炮膛間的游隙值自然降低,炮彈的初速和殺傷力都大幅度提高。
跟大清大炮的炮彈單一相比,英國大炮炮彈種類很多,不但射程遠,而且殺傷力強。
比如球形實心彈可以加熱,發射到木質的艦船或者木質建筑物上,能快速擊穿,還能產生碎片燃燒。
橫桿炮彈和鎖鏈炮彈在發射時旋轉著擊中目標,在近距離上可以撕裂船帆,從而降低敵艦的機動性能。
榴霰彈里面裝滿鉛鐵丸,鉛鐵丸的四周滿是火藥的鑄鐵球形霰彈。
空心爆炸彈里面裝滿炸藥,重量從6—42磅不等,不同的支架都能發射,射速非常高,每分鐘能達到6發。
而清軍的實心彈,打打停停,六分鐘也打不了一發。
三、火炮材質不同。
大清在十九世紀煉鐵技術非常落后,還是用風箱加木炭或者煤炭煉鐵,還沒有掌握木材煉鐵技術。
而當時英國已經普遍實現了攪煉工藝,就是用長長的鋼棒將反射爐中的金屬溶液加以攪拌。不僅使爐面溶液,而且全爐的溶液都能接觸空氣,從而使脫碳更加徹底,生產出的鐵強度更高。
1829年英國煉鐵技術更上一層樓,開始使用鼓風爐本身余氣進行預熱鼓風,這種工藝生產出來的鐵強度再次提高。
總而言之,歐洲因為思想自由,制度先進,在17世紀就爆發了工業革命;而大清依舊是封建專制,禁錮人的思想,限制人的自由,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跟英國軍隊水平相當的武器,被英國人打敗一點都不奇怪了。
落后就要挨打,但根源是體制的落后。
滿人不信火炮信弓馬,所以慘敗
輸了就認 現在咱們比比火箭炮
武器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
看我大清國的神器
這是古典傳統農業國與近代化工業國的全方位差距,就是能隨時獲得西方技術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被西方國家碾壓的幾乎渣都不剩,不論明朝清朝最后都一樣是被碾壓的結局。
清軍與英軍白刃戰也是一觸即潰啊!
榴彈是啥意思你知道嗎
滿清統治者既愚昧無知,又夜郎自大,相信弓箭比火槍火炮更厲害。
一口一個滿清[摳鼻]技術代差換成大明一樣被碾壓
在科學技術方面,我們和美日帝國還是有差距的。望華夏子孫,一日三省、努力趕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