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戰役,本來是一個死局,但是,經過一些人的努力給打活了?
這里說四個真實的故事,有的或許稱不上戰役,但的確都屬于神操作。
一,青年毛澤東解救湖南第一師范的故事
1917年9月,段祺瑞任命陸軍次長傅良佐為湖南督軍。這件事在南方引起很大震蕩,使很多軍閥忌恨,湖南再次陷入“內戰”的紛亂之中。同年11月,桂系軍閥譚浩明大敗湖南督軍傅良佐。傅良佐軍隊離開長沙后,長沙成為一座無人管束、沒有秩序的空城。
湖南第一師范學校,地處長沙市的南郊,正是潰軍北撤的必經之路。根據學校以往經常被各路軍閥占領、受到禍害的經驗,為了避免學校學生再次受傷害,學校領導層決定棄校避禍。
當時,24歲的毛澤東正在這里學習。他聽說以后,認為棄校不如保校,便極力說服了學校領導層。由于主意是毛澤東出的,因此,學校領導層便以毛澤東為主干力量,開展保校行動。
因為以前經常受到亂軍禍害,學校專門開設了一門“兵式操”課,對學生們進行軍事訓練,以應付隨時突發的緊急情況。另外,學校還有一個“學生志愿軍”組織。
毛澤東受命組織學生保校。
首先,他把學校內所有身體特別棒的學生組織、招集在一起,給他們都安排了各自的任務,讓他們帶頭護校。隨后,又號召同學們將教室里的桌椅、板凳搬出來,把所有通向外界的校門全都堵死。院內構筑壁壘,隨時準備應付潰兵。
接著,毛澤東采取從前湖南農民護院的老辦法,率領學生們將竹片削成十分銳利的鋒尖,插在校園圍墻上,并布置學生在各個通道處“持槍”站崗。當然,這些學生手中的武器,其實就是些普通農具和上操用的木槍、棍棒。
不久,有些零散潰兵開始進入長沙城。當他們經過湖南一師門前時,只見學校大門緊閉,并有威嚴的“學生軍”放哨巡邏,便沒敢擅自入內騷擾。
毛澤東得到情況后,馬上斷定:這批前線潰軍,目前尚不清楚長沙城內的虛實,所以不敢他們貿然亂闖。他又從別的方面獲得消息,在距學校南幾里地的地方,大約4000多潰兵正在觀望,并在附近農家搶劫,還有向這里移動的跡象。這個消息使全校師生陷入一片緊張、慌亂的氣氛中。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首先組織起一支由百余名健壯同學參加的志愿軍,作好出發準備。他簡單交待了他的“作戰意圖”:手持自制木槍,兵分三路悄悄潛出學校,埋伏在附近的幾個山頭上,以形成對潰兵的包圍之勢。
其后,他拿著學校的公函,到長沙市警察局借人。
晚飯后,第一師范學校的100多名學生志愿軍一律穿上平日操練時的軍裝,和從長沙市“借來”的20多名荷槍實彈的警察一道,整齊地在操場上集合了。
月夜朦朧之中,外人根本弄不清楚他們究竟是軍隊,還是學生。不過,遠遠望去,這一百多人,還真的特別像一支全副武裝的正規部隊。
毛澤東命令隊伍按照各自預定的“戰斗”計劃和事先部署,分頭出發。然后,他自己親率一支南路軍,由妙高峰下去,穿過鐵路,迂回到這股北洋潰軍正面,準備阻攔其前進道路。其他兩路“部隊”,則分別包抄潰軍的后路和東路。二十多個警察組成的隊伍,則扼守在學校背后的制高點——妙高峰山頭上。
在學生軍隊伍的行進中,有一些當地農民和工人,手持農具、木棒、銅鑼和大鼓等,也陸續加入到了他們的隊伍中。
這個時候,已經夜靜更深。
各路隊伍都已經“各就各位”后,他們發現在粵漢鐵路上,有一股潰兵正在向北蠕動。當這支潰軍進入到“學生志愿軍”和警察隊伍等潛伏的地域不遠時,密切觀察周圍動靜的毛澤東果斷命令埋伏在山頭上的警察鳴槍三響。
三聲凄厲的槍聲刺破了寧靜的夜空。霎時間,只見寫有“桂”字、“湘”字和“粵”字的燈籠,一起點燃。漫山遍野中燈火通明。猶如千軍萬馬在這里布成了一個龐大的口袋陣、包圍圈。
隨后,毛澤東又命令警察們放了一陣排槍,同學們則按照事先約定,在洋油桶里點燃了鞭炮。遠處,軍號陣陣,鑼鼓喧天。一場“激烈的戰斗”就此打響了!
毛澤東命令停止射擊,并讓幾個同學用桂林地方話一遍遍高喊:“傅良佐逃走了,桂軍已經進城了!你們被包圍了,趕快投降吧!只要你們放下武器,我們是一個不殺!馬上就放你們回家!”
桂軍潰兵被這漫山遍野、突如其來的槍聲、炮聲、鑼鼓聲給鎮住了,頓時慌作一團。由于他們根本不知道長沙城內的真實情況,因此也不敢輕舉妄動。
毛澤東放心了。他知道,這些潰軍現在已經成為驚弓之鳥。便讓同學們大聲喊道:“你們如果乖乖的,我們不會傷害你們。我們現在,派幾個代表過去和你們商談事宜,你們如果膽敢開槍,我們就立刻全部、干凈地消滅你們!”
被“包圍”的潰兵當中立刻有人答應道:“不會不會!誰敢動手,老子斃了他!”
毛澤東大聲道:“好!既然這樣,我們的代表過去了!”
他一揮手,幾個學生代表過去了。不一會兒,只見潰軍隊伍紛紛舉出了白襯衣,表示愿意投降繳械。
毛澤東迅速派人將他們引到學校的前坪,命令他們放下武器。潰兵3000多人竟然沒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都乖乖地放下了武器。
這就是當時24歲的毛澤東帶領一支沒有槍的學生,解除了一支三千正規軍隊武裝、保護了所在學校的故事。
二,方志敏犧牲以后,粟裕帶著一支小部隊打出一片天。
由于接到錯誤指示,紅十軍團放棄了原來的閩浙贛蘇區,準備創建皖浙邊蘇區。但是,紅十軍團出了根據地以后,很快就發現,他們這么做的后果是致命的:他們遇到了大股敵人的圍堵。因此,經過商量以后,他們決定再次回到閩浙贛蘇區堅持斗爭。
一天夜里,粟裕發現情況危急,他提醒方志敏:今晚必須立刻從敵人圍堵的縫隙中突出去,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方志敏顯然也意識到了危險,他同意讓參謀長粟裕帶八百人先走,而后他去說服軍團長劉疇西。劉疇西認為部隊太疲勞,應該休整一下再走。結果,就在這天晚上,紅十軍團主力被包圍,全軍覆沒。方志敏、劉疇西被捕犧牲。
粟裕帶著八百人突出封鎖線,安全到達閩浙贛蘇區,建立了浙西南游擊區,隊伍越來越壯大,解放了大片領土。此后,粟裕率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加入到了新四軍戰斗行列。再后來,粟裕和陳毅的隊伍合并,成立了華東野戰軍。粟裕率領部隊,在戰場上縱橫馳騁,所向無敵,先后進行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開封戰役、睢杞戰役、兗州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殲滅了大量敵人。解放后的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將,位列第一位。
三,信陵君竊符救趙
這個故事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表現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謙遜作風和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秦國開始吞并六國,戰爭進行得非常頻繁。西元前260年,在長平之戰中,秦軍大破趙軍。接著,秦軍乘勝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企圖一舉消滅趙國,然后再進一步吞并韓、魏、楚、燕、齊等國,完成統一計劃。
趙國首都被包圍,情勢非常危急。但是,各諸侯國都被秦軍的兵威嚇破了膽,都不敢救援。魏國是趙國的近鄰,又是姻親之國,所以趙國無奈之下,只得向魏國求援。
從魏國來說,如果趙國滅亡了,難免有唇亡齒寒之險,秦國下一步很可能就會進攻魏國。挽救鄰國趙國,也就是挽救魏國自己。保存趙國就是保存魏國,趙國滅亡了,魏國也將隨之滅亡。
信陵君魏無忌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國君不愿意救援趙國。信陵君無奈,只得不惜冒險犯難,偷出有資格指揮軍隊的兵符,跑到邊境,假傳圣旨,讓駐守邊境部隊的將軍交出兵權。然后,他帶領部隊去救援趙國,抗擊秦兵;終于,信陵君挫敗了敵人的圖謀,保障了兩國的安全。
四,孫臏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這同樣是一個漢語成語故事,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后來成為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使這句成語引申為一種戰術。意思是指,襲擊敵人的后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
西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雙方交戰有一年多,兩國軍隊都非常疲乏了。但是,作為被包圍的趙國,畢竟心虛,因此便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國派出以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的八萬人馬,前往救援趙國。那么,攻擊方向應該選在哪里呢?開始的時候,主帥田忌的意思是,準備帶兵直接到邯鄲解圍。但是,軍師孫臏認為,魏國和趙國現在打成了一團亂麻,咱們再摻和進去,不明智。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我們應該避實就虛,擊中要害。趙國之圍自然就解了。
因此,孫臏向主帥田忌建議:這個時候,魏國主力和精銳部隊都集中在邯鄲。那魏國的內部一定是空虛的。假如我們帶兵向魏國的都城大梁猛攻進去,占據了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那些包圍趙國都城邯鄲的魏國軍隊,只要得到消息,必然會立刻放棄趙國,回師自救。趙國之圍,自然也就解了。
主帥田忌認為可行。
結果,田忌、孫臏帶領的齊國軍隊,并沒有去趙國都城邯鄲,而是向魏國都城大梁方向進發。包圍趙國的魏國軍隊聽到消息以后,果然放棄了趙國都城邯鄲,迅速回援。而田忌、孫臏就在魏軍返回的路上,乘魏軍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設伏,打了魏軍一個冷不防。魏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大陸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沒有前輩的努力犧牲,哪來我們的美好生活
歡迎閱讀解放戰爭系列文章http://toutiao.com/group/6857182469431804173/?iid=0&app=news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