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們總會說,華為 P 系列是每年上半年最值得期待的旗艦之一。至于具體期待的地方是什么,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答案,但芯片和影像一定是不會缺席的兩個點。
相比往年,P50 系列的發布時間晚了很多,已經快要和正常情況下 Mate 系列的新品上市周期相重合,同時,受一系列客觀因素影響,這代 P 系列的產品路徑稍稍有所變化。
華為一直引以為傲的影像能力又迎來了新的突破,不過芯片沒辦法像之前一樣,再次成為 P 系列最為重要的支點,華為 P50 系列包含 P50 和 P50 Pro 兩款機型,這篇文章的主角是華為 P50 Pro。
影像,有哪些提升?實際表現又如何
關注極客之選的朋友應該還有印象,7 月 29 日發布會結束后,我們在《行動電話影像的下一步在哪里?華為 P50 系列或許是最好的答案》一文中,曾對華為 P50 系列影像系統做過比較詳細的解析,當時由于當時并沒有拿到真機,更多是基于理論層面來討論。
這篇文章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核心,是有了一系列軟硬件升級之后,華為 P50 Pro 實際拍攝效果到底怎么樣。動筆前,我原本準備略過紙面參數和技術特性,直接跳到樣張環節,不過考慮到可閱讀性,下面還是先來對這兩部分做下概括說明(已經比較了解的朋友可以選擇下滑至樣張部分)。
華為 P50 Pro 后置相機采用了「超級雙影像單元」設計,由超級主攝單元和超級變焦單元組成。其中,超級主攝單元包含一顆 5000 萬像素原色攝像頭(彩色,f/1.8 光圈,支持 OIS 光學防抖),和一顆 4000 萬像素原色攝像頭(黑白,f/1.6 光圈)。
超級變焦單元則包含一顆 1300 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f/2.2 光圈),和一顆 6400 萬像素潛望式長焦攝像頭(f/3.5 光圈,支持 OIS 光學防抖,)。這些鏡頭組合在一起,華為 P50 Pro 可以實現 3.5 倍光學變焦,以及最高 100 倍數字變焦,
雖然叫做雙影像單元,但兩組鏡頭物理空間位置沒有基于以上邏輯進行排布,超廣角鏡頭和超級主攝單元放到了上方的圓環中,長焦鏡頭、光譜傳感器、閃光燈位于下方圓環。至于為什么這樣做,主要還是受限于內部空間,此外,讓兩個圓環內部元素均呈現三角形對稱,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這套影像系統真正厲害的地方,是用到了全新計算光學技術(XD Optics)和原色引擎技術。借助計算光學技術,行動電話可以利用算法預測出光路導致的像差損失,然后通過算法還原鏡頭原本應該具備的成像效果,
如果都按照進入光學元器件損失 50% 圖像資訊作為參考基準,之前單純依靠后期處理的情況下,大概只能做到 60% 的原始資訊恢復,其它已經損失掉的光線資訊徹底無法找回;而有了計算光學技術之后,則能將原始圖像資訊恢復到 81% 左右,
這樣一來,除了為后期恢復被拍攝物體原貌提供了更大可操作空間,更重要的一點是廠商們可以不再需要對硬件本身去做調整,便可以實現以往在更高規格硬件上才能獲得的高素質圖像效果,這對于機身內部空間極其寶貴的行動電話產品來說,有著重要意義,
原色引擎技術,則是通過全新 XD Fusion Pro 圖像引擎和更強大的多光譜傳感器相結合的方式,來讓相機獲得更準確白平衡表現,在全新計算光學技術、XD Fusion Pro 超清圖像引擎以及兩顆原色鏡頭的協同工作下,華為 P50 Pro 主攝進光量較去年的 P40 Pro 提升了 103%,細節保留也有了 10% 左右的提升。
下面結合直出樣張,來看下華為 P50 Pro 實際成像效果到底如何,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們將樣張分成了日間拍攝和夜景拍攝兩大類,其中,日間拍攝主要考察變焦拍攝時的畫面表現,而夜景拍攝則分成常規夜景和極限夜景兩個方面。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對一些其它使用細節進行補充。
首先,日間變焦拍攝。華為 P50 Pro 一共設置了四個變焦拍攝錨點,分別為 0.5 倍、1 倍、3.5 倍和 10 倍,拉到頭為 100 倍,(注:拍攝過程中北京天氣并不理想,光線條件變化較大,大家只針對同組樣張來做參考就好。)
標準模式
超廣角
以上這組樣張,分別由標準模式和超廣角模式拍攝所得,從樣張中可以看到,將超廣角鏡頭視場角提升到 120° 之后,華為 P50 Pro 的取景范圍的確非常廣,圖片資訊豐富度明顯要比標準模式來得更多。但我更想說的,是超廣角模式下樣張的色彩和畸變控制。
通常,由于超廣角鏡頭和主攝之間的硬件規格存在差異,兩個模式下拍攝出來的色彩觀感會有明顯區別,華為 P50 Pro 出色的地方在于,由主攝切換到超廣角之后,實際圖片色彩依舊有著不錯的一致性,并且足夠清晰。
此外,盡管它的超廣角鏡頭視場角是目前所有華為行動電話中最大的一個,實際圖片邊緣畸變處理卻更為出色。這一點從超廣角樣張右側建筑物形狀保持上,可以得到很好驗證,而除了用于廣角拍攝,微距拍攝任務也落到了超廣角鏡頭上。
微距模式
和很多行動電話一樣,華為 P50 Pro 的微距拍攝模式同樣有兩種打開方式,其一是靠近被拍攝物體自動識別,另外也可以在相機界面手動選擇,就實際樣張表現而言,微距模式輸出的樣張焦點細節呈現更好,同時也沒有出現切換到微距拍攝后,圖片素質陡然下降的情況,
接下來是長焦拍攝,
標準模式
3.5倍變焦
10倍變焦
前邊我們在超廣角樣張部分提到的色彩一致性,在長焦拍攝時再次得到了驗證,1 倍、3.5 倍、10 倍模式下,圖片觀感基本處于同一色彩維度,
這部分主要有兩個可說的點:其一,3.5 倍長焦鏡頭拍攝的圖片亮度看上去和主攝大致相同,換句話說,無需擔心這顆鏡頭的進光量問題;另外,10 倍變焦成像素質令人滿意。從樣張中可以看到,建筑物上的鉚釘形狀清晰可見,并且銹跡圖案整體形狀得到了很好保留,
長焦拍攝過程中我們也留意到了一些細節:華為 P50 Pro 的防抖效果要比上代來得更好一些,對焦完成之后移動行動電話切換下一個焦點時,會感覺到預覽畫面稍有延遲,所以即便手持拍攝不那么穩,其實也不會輕易脫焦的情況,
連續變焦時,這代 P 系列的順滑程度要比除 iPhone 之外的大多數其它行動電話更好,不過可能是由于算法介入問題,將拍攝模式由標準切換至 3.5 倍長焦時,雖然取景框中的拍攝主體被第一時間被拉近,但實際所看到的畫面在穩定之后,才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標準模式
100倍變焦
超長焦部分,依舊選擇了之前曾多次出現在我們評測文章中的「B9」作為示例,標準模式下,其實是很難看清楚建筑物字樣標識的,將華為 P50 Pro 拉到 100 倍變焦之后,就得到了下面這張圖片,處理策略上,它更偏向清晰度,圖片邊緣沒有太多涂抹痕跡。
同時,出于易用性考量,超過 15 倍變焦,相機界面左上角便會出現一個小的預覽框,方便你在第一時間找到想要拍攝的主體,進一步算法優化之后,100 倍長焦拍攝時的對焦難度再一次得到了降低,很多具備超長變焦能力行動電話存在的焦點「跳來跳去」問題,在它身上并沒有出現,
再來看下人像模式。
1倍變焦
2倍變焦
3倍變焦
華為 P50 Pro 后置相機支持 1 倍、2 倍、3 倍人像變焦拍攝。由于當天拍攝已經到了下午,加之我們選擇了位置相對更高的橋上,會有比較明顯的起風現象,不過這反而對驗證人像效果起到了一定幫助作用,
仔細觀察以上樣張中模特頭發邊緣可以看到,發絲等細節之處都得到了很好保留,這也使得實際圖片觀感顯得自然了很多,與此同時,這次華為對于人像美顏算法似乎也做了一些調整,美顏效果比較克制,皮膚細節以及膚色會有一些改善,但整體比較真實,類似于化妝前后的對比效果,
夜景部分,我們分別就常規和極限環境取了樣張。
以上這張圖片為夜景模式下,我們在 798 藝術區拍攝所得,如大家所看到的這樣,華為 P50 Pro 并沒有過于追求畫面明亮性,而是在保證亮度的基礎上,將暗部細節更好的呈現了出來。至于為什么這樣說,仔細觀察圖片上方出現的建筑物便可以知道了,
哦對,至少從實拍樣張來看,這次 P50 Pro 并沒有出現之前幾代華為旗艦存在的偏色問題。具體是因為傳感器還是算法優化目前官方并沒有給出正面回應,最近網上也有各種各樣的「猜測」,之后我們會向官方求證,如果有結果第一時間通過極客之選微博等渠道進行說明,
對于我個人而言,華為 P50 Pro 最震撼的地方,是極限夜拍能力。
上邊幾乎只有相機操控界面的截圖,便是人眼所能看到場景。由于周圍環境太過漆黑,你很難知道被拍攝物體到底是什么。下邊這張圖片,便是按下快門鍵之后,所得到的實際樣張效果,
是的,其實我們在行動電話正前方放置了一個卡卡羅特的動漫模型,對比拍攝前后我們所能看到的景象,你會發現,華為 P50 Pro 不僅僅只是將畫面提到了足夠明亮的狀態,同時極佳的噪點控制,讓人物身體各部分細節都得到了很好呈現,并且色彩沒有出現偏差,
但有必要說明的是,以上這張圖片是在標準模式下拍攝完成,并非夜景模式。事實上,目前幾乎所有主流廠商都在標準拍攝模式中加入了夜景算法,所以夜晚拍攝時,即便不開啟夜景模式,行動電話輸出的樣張素質也不差,甚至很多時候標準模式的夜拍效果要優于夜景模式,
按照以往的慣例,影像部分到這里差不多該結束了,但對于華為 P50 Pro 而言,還少了一個重要的環節:色彩真實還原度,這部分我們分別用 iPhone 12 Pro 和華為 P50 Pro 來拍攝同一個物體,背景為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辦公桌,
左/iPhone 12 Pro 右/華為 P50 Pro
左/iPhone 12 Pro 右/華為 P50 Pro
左/iPhone 12 Pro 右/華為 P50 Pro
由于我們拍攝所用到的辦公桌其實是貼著落地窗擺放,所以桌面顏色實際上是「上淺下深」的效果。對比以上這三組樣張可以看到,iPhone 12 Pro 和華為 P50 Pro 樣張色彩區別還是挺明顯的,每組樣張中 P50 Pro 拍攝的物體以及桌面色彩都要比 iPhone 12 Pro 來得相對更深一些。
如果從所見即所得的角度出發,iPhone 12 Pro 直出樣張相對更接近當時人眼所看到的真實場景,但要說物體真實色彩還原,華為 P50 Pro 則更勝一籌,無論被拍攝主體還是桌面色彩,都更貼近原本應該呈現出來的顏色觀感,
講到這里需要明確的是,以往行動電話廠商們也會利用算法對圖片效果進行后期處理,但往往生成的結果都太過「理想」,雖然好看,卻失去了一些真實度,對于華為 P50 Pro 的樣張效果色彩表現,可能用「接近,甚至超過人眼真實效果」來形容更為恰當,
以往大家抱怨比較多的「拍照慢」問題,在華為 P50 Pro 上也終于得到了解決,華為在它的相機中新增了「快拍」功能,大致效果和 vivo 行動電話的運動抓拍功能或者 realme GT 大師版中的街頭攝影功能類似,都是讓行動電話能夠更容易實現抓拍需求。
它的快拍功能不僅僅是拍的快,打開速度也更快。和其它搭載 HarmonyOS 系統的華為終端產品一樣,華為將相機包括快拍功能在內的常用拍攝模式「提取了」出來,上滑相機圖標即可快速點擊調用。
此外,使用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雖然拍攝完成后,圖片還是會經過處理才能出現在預覽畫面中,但比起我手里的華為 Mate40 Pro,需要等待的時間明顯要來得更短一些,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升了相機的整體使用體驗,
視訊部分,華為 P50 Pro 全焦段支持 4K 拍攝(最高 4K@60fps)以及 AIS 光學防抖,其它諸如視訊美顏、雙景錄像、微電影、AI 微動瞬間等功能它都有,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華為做了「花瓣剪輯」應用,可以通過圖庫直接調用,用來處理一些要求不那么高的視訊剪輯還是不錯的,
辨識度極高的外觀,和不錯的手感回過頭再來說下 ID 設計,華為 P50 系列一共擁有四種常規配色版本,和一個特別的動態配色版本。其中,常規配色版本包括曜金黑、雪域白、可可茶金、拂曉粉;動態配色版本叫做漣漪云波,我們手里拿到的這臺,為可可茶金版本,
圖片來自華為官網
可能大家從官方渠道中所看到的可可茶金版華為 P50 Pro 是上邊這種效果,后蓋顏色為飽和度相對較低的金色,同時表面感覺似乎是 AG 工藝處理。但畢竟宣傳圖,拍攝以及后期都會選擇更完全的處理方式,而拿到手之后,你會發現真機和宣傳圖多少還是有些區別的。
首先,可可茶金版華為 P50 Pro 后蓋并沒有采用近兩年行業普遍流行的磨砂后蓋,而是鏡面。原因不難理解,鏡面更容易做出檔次感,并且華為在后蓋上做了一些縱向紋理,光線打上去之后,正面觀感非常炫。
另外,可可茶金版「金色」效果受環境光線強度影響比較大,外界光線強度相對較弱的條件下,看上去金色會更接近官方宣傳圖所展示的效果,而如果放到晴朗的戶外環境,實際要淡很多,甚至可能會給人一種銀色的錯覺。如果拿捏不準,入手前建議到線下店親自感受下,
這代 P 系列外觀部分最吸睛的地方,當屬后置相機部分。它所采用的萬象雙環設計,和以往所有華為行動電話都不一樣,也因此帶來了極高的辨識度,但其依舊遵循著華為一直以來所強調的對稱性,兩個圓環大小完全相同,雖然大,但不突兀。
第一眼看到 P50 Pro 后置相機時,我也和很多人一樣,感覺有些不太習慣,不過時間用下來,感覺還不錯,仔細回想了下,無論 P 系列還是 Mate 系列,似乎每次華為對后置相機樣式做出大的改動時,初始大家都會有異議,但隨著越來越多用戶拿到真機,正向評價卻總能占據上風,
所以有關美或者丑這個話題,這里暫且擱置,等到后期正式開始發貨之后,自然會有答案。
少了一些其它的束縛,這一代 P 系列的握感又回到了曾經熟悉的感覺,它的機身長度為 158.8 毫米,寬度為 72.8 毫米,厚度 8.5 毫米,195 克重,而即便是工藝更加復雜的漣漪云波版本,厚度也不過 8.65 毫米,依舊沒有突破 9 毫米大關,加之正反兩面均做了一定弧度,握起來很順手。
還有一個比較細節的地方在于,華為 P50 Pro 中框對于屏幕兩側的包裹程度比之前要來得更好,起到更好保護性的同時,實際使用過程中,由于手指不會輕易接觸到屏幕,對于降低誤觸幾率也有實實在在的提升。
夜景部分,我們分別就常規和極限環境取了樣張,
4G并非十惡不赦,但終究意難平
順著說下屏幕部分,對比上代,華為 P50 Pro 正面最大的變化之處,是沒有繼續沿用前置雙攝設計,而是改用了一顆1300 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f/2.4 光圈,支持自動對焦)。相對應的,屏幕開孔由之前的雙孔控換成了和很多其它安卓行動電話相同的中置單開孔,
此外,華為 P 系列以及 Mate 系列標志性的屏幕弧度并沒有出現在這代產品上,從上圖中可以清楚看到,P50 Pro 的屏幕左右兩側弧度相對上代來得更大一些,所以戶外使用時,此類屏幕普遍存在的邊緣反光問題,它同樣沒辦法完全避免,但不得不說,上下邊框控制確實非常窄,開孔也很小,
規格參數上,華為 P50 Pro 配備了一塊 6.6 英寸 OLED 屏,分辨率為 2700 x 1228 像素(FHD+ 水平),450ppi,支持 10.7 億色顯示以及P3 廣色域,屏幕刷新率為 120Hz,觸控采樣率 300Hz,采用 1440Hz 高頻 PWM 調光,
屏幕指紋依舊得以保留,實際解鎖速度和識別準確率屬于目前行業主流水平。不過可能是由于內部堆疊問題,這次它的屏幕指紋模組并沒有像上代一樣處于相對靠上的位置,剛上手使用時,單手拇指解鎖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不便,習慣之后會好很多,
其它方面,華為 P50 Pro 配備了雙揚聲器、支持藍牙 5.2 連接,同時具備 IP68 級別防塵抗水能力,續航相關,它的電池容量為 4360mAh,依舊匹配的是 66W 有線快充、50W 無線快充,反向充電功能當然也沒有落下,
實測,利用原裝有線充電器 5 分鐘可以從 1% 電量充至 18%、10 分鐘可以充至 33%、15 分鐘可以充至 45%、20 分鐘可以充至 56%、25 分鐘可以充至 67%、30 分鐘可以充至 78%、35 分鐘可以充至 86%、40 分鐘可以充至 92%,充至 100% 電量大概需要 52 分鐘,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次華為并沒有在華為 P50 Pro 包裝盒中塞進充電器。也就是說,華為行動電話老用戶使用之前的充電器即可,如果你是新用戶,并且想要體驗到 66W 快充帶來的便捷性,后期需要到官方額外購買,價格為 199 元。
以往華為最引以為豪的芯片,成為了這代 P 系列最為可惜的地方。如大家所了解到的那樣,華為 P50 Pro 并不支持 5G,只有 4G 全網通版本,而年底的驍龍 888 版本,也同樣無法支持到 5G 網路,但能一定程度上讓當前華為「無芯可用」的困局走向利好。
事實上,4G 和 5G 行動電話在網路表現上多多少少有一些區別,但絕大多數場景下,這種區別不太容易感知到,所以你也不需要太過擔心由此會對實際使用造成困擾,
是否值得入手,見仁見智
華為 P50 Pro 是一款比較容易總結的行動電話,它有著頂級的影像能力,而將計算光學技術成功落地到量產機型上,不僅是之于華為自己,對于移動攝影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同樣有著重要意義,為解決行動電話內部空間和電子元器件尺寸之間的矛盾,提供了合理且可行的解決辦法,
影像之外,其它諸如外觀設計、手感、快充等方面,華為 P50 Pro 也都有著不錯的表現。而芯片,或者說 4G,可能是唯一影響大家最終是否決定為它買單的因素,
坦白來說,5G 時代以并不那么便宜的價格去入手一款 4G 行動電話,可能最過不去的,并非實際用起來怎么樣,而是心里那道坎。但華為 P50 Pro 的確是個例外,
作為一款在特殊大環境背景下發布的產品,注定我們沒辦法用太過常規的眼光去看待它,前幾天和同事聚餐時,由于我到的比較早,順道逛了逛華為線下店,也和店員聊起了他所在門店的銷售情況。
從店員口中我了解到,最受歡迎的機型是 Mate40 系列,nova 關注度也不錯,甚至更早發布的 Mate30 系列也依舊有不少顧客詢問,而提及銷量的時候,他只是尷尬的一笑。
這便是如今華為行動電話的現狀,事實上,出貨量多少已經不再是華為最重要的事情,即便清空所有庫存,可能還是無法回到之前的市場占比,但能夠持續保持聲音便已經勝利了。
長遠來看,當行業步入成熟期之后,頭部「玩家」退場所帶來的弊必然大于利。對于你我這樣的普通消費者來說,廠商之間的競爭變小,也不會帶來任何好處,走到最后,定價權便不再由市場主導,而是掌握在少數幾個寡頭手中,
在是否入手華為 P50 Pro 這件事情上,無需強迫也不必指責他人,理性一些,遵從自己的想法就好。銷售相關,8GB+256GB 華為 P50 Pro 為 6488 元,8GB+512GB 版本為 748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