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衰老,攻克失明?《自然》《科學》兩文連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作者:羅丁豪,題圖來自:unsplash

失明和視覺衰弱困擾著全球9億人,而且人類視覺系統的復雜程度阻礙了治療手段的研發。首先,將視覺資訊從視網膜運送到大腦的視神經一旦受傷,就無法再生;其次,即使想要繞過視神經,直接在人腦中”植入視覺”,科學家也還面臨著技術上的重重困難,

幸運的是,這周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成功逆轉衰老,為治療青光眼提出了新方案;而在《科學》的另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則通過在獼猴腦中植入電極,創造了精細的”人工視覺”。

這些思維和技術變革,必將為失明的治療和康復帶來曙光,

小鼠的視網膜鋪片;藍色標記視神經節細胞,綠色標記Klf4轉錄因子的表達。圖片來源:呂垣澄

視覺是人類五感中最重要的官能,為我們的日常決策提供了大量寶貴的資訊,外界物體將光線反射到我們的眼中,投射到我們的視網膜上;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s)將光信號轉變為電化學信號,由視神經(optic nerve)送過視交叉(optic chiasm),最后輻射到視覺皮層上,大腦從這些信號中構建出只屬于我們自己的視覺世界,

視覺環路(簡化示意圖),圖片來源:Mandelstam, AJNR,翻譯制圖:羅丁豪

但正如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的其它部位一樣,視神經也會在出生后迅速失去再生(regeneration)的能力,因此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中,視神經損傷一旦發生,就不可逆轉。

許多情況都能導致視神經損傷。以衰老為例,視神經在老年人中容易因老化出現損傷,這種視神經損傷可以從根源上切斷視網膜與視覺皮層的資訊交流,從而造成不可逆的失明。類似的損傷也能由事故造成,嚴重的跌落、暴力事件一旦傷及頭部,都有可能造成外傷性視神經損傷,由于其不可逆的特性,視神經損傷的康復通常要求患者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并使用輔助工具,例如導盲犬和白手杖,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效果都不甚理想,因此患者一旦失明,就會給自己和親友帶來持續的負擔。這種影響著全球將近4千萬患者的感官障礙亟需新的治療方案,

幸運的是,我們或許離新的治療方案已經不遠了,本周,發表于《自然》《科學》雜志的兩篇論文,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思路,為失明的治療帶來了好消息。

逆轉衰老

細胞內的遺傳資訊主要被編織在DNA的雙螺旋內,由A、T、C和G四類堿基構成,只有通過將DNA有規律地表達(express)成蛋白,細胞才能維持特定、正常的運作。要調控DNA的表達規律,細胞可以采用表觀遺傳的方法,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通過改變DNA分子的物理結構,使得不同基因的表達“難度”不同,從而調控細胞內不同蛋白的水平,

甲基化通常會抑制基因的表達。圖片來源: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翻譯制圖:羅丁豪

衰老不是一件好事,對于細胞來說也如此。隨著年歲增長,細胞內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表觀遺傳噪音(epigenetic noise),擾亂蛋白表達規律,促使衰老的細胞失去其獨特“身份”。DNA甲基化(methylation)是研究最廣的表觀遺傳過程,過去的研究顯示,甲基化規律的擾動是衰老的標志性特征。一些學者由此提出了DNA甲基化鐘(DNA methylation clock)的概念,并進一步推斷,如果能將甲基化鐘“往回撥”,我們也許能逆轉衰老,重置細胞的生命周期。

哈佛醫學院的戴維·辛克萊(David Sinclair)就是這些學者中的一員。在周三發表于《自然》的一篇研究中,辛克萊團隊想要嘗試通過“回撥”甲基化鐘的方式,逆轉衰老造成的視神經損傷,他們想拿青光眼(glaucoma)這一困擾全世界7千萬人的疾病練手,并準備好了一個“秘密武器”,

這個秘密武器叫“山中因子(Yamanaka factors),在2012年為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贏得了諾貝爾獎。山中因子包含Oct4、Sox2、Klf4和c-Myc四個轉錄因子。如同照著菜譜做菜,你只需要往培養皿中“加入”這四個轉錄因子,就能重編程(reprogramming)已經分化成熟的哺乳動物細胞,使其變為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簡稱iPSC)——這相當于讓成年細胞“回爐重造”,賦予它們重新做胞的機會。

通過表達山中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可以將衰老細胞重編程為iPSC,圖片來源:Passaro & Testa, Front. Cardiovasc. Med.,翻譯制圖:羅丁豪

然而問題在于,如果要把這一套菜譜一字不變地搬到活體細胞上,就會導致嚴重后果,在活體內誘導山中因子的常用方法,是直接“啟動”編碼這四個轉錄因子的基因。但此前的許多研究顯示,一旦這些基因表達過量,就會誘發畸胎瘤,嚴重時還會導致死亡。

辛克萊團隊的呂垣澄博士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多年的試錯,他終于確定了最易致癌的c-Myc轉錄因子,并將其從四個轉錄因子中剔除,再將剩余的三個轉錄因子(Oct4、Sox2和Klf4,簡稱OSK)用病毒載體包裝起來,用注射的方式送入青光眼小鼠的視神經節細胞(retinal ganglion cell,簡稱RGC)內,通過用顯微鏡觀察不同小鼠的視神經,他們得以評估OSK注射的效果。

猶如奇跡一般,在青光眼小鼠的眼內,視神經竟然重新長出來了。“就像在看著水母重新長好受傷的部位一樣,”呂垣澄說,“(整個過程)令人屏息。”

視神經創傷5周后,12月大的小鼠重新長出了視神經(下),圖片來源:Lu et al., Nature,翻譯制圖:羅丁豪

現在,問題從“OSK是否能誘導受傷的視神經再生”,變為了“這種再生,是否與甲基化鐘的‘回撥’有關”。為此,呂垣澄等人測量了核糖體(ribosome,細胞合成蛋白的場所)DNA的甲基化程度,發現青光眼造成的視神經損傷會導致視神經的DNA甲基化劇增——這是細胞衰老的重要標志。注射OSK則可以激活兩種去甲基酶(Tet1和Tet2),有效減緩甚至逆轉DNA甲基化,從而使視神經重新進入生長期,

至此,科學家終于打破了視神經損傷不可逆的神話。

人工視覺

禍不單行,喜事成雙。今天,在發表于《科學》的另一項研究中,來自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Netherland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的彼得·羅埃弗塞馬(Pieter Roelfsema)團隊也帶來了治療失明的好消息。與辛克萊團隊不同的是,羅埃弗塞馬等人并未從視神經入手,而是想繞過視覺環路,直接在接受視覺資訊的視覺皮層里下功夫。

他們走的路子并不新,早在70年前,麥吉爾大學部的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彭菲爾德(Wilder Penfield)就嘗試對視覺皮層進行電刺激,以喚起所謂的“光幻視”(phosphene,指在沒有光刺激的情況下看到的視幻覺)。彭菲爾德的成功激發了許多科學家的興趣,于是自70年代開始,學界掀起了研究皮層視覺假體(cortical visual prosthesis,簡稱CVP)的熱潮。

CVP的概念簡單易懂:既然刺激視覺皮層能直接喚起視覺,那我們應該可以設計一種繞過視覺環路,直接“翻譯”外界視覺資訊,再將其直接送入視覺皮層的仿生假體,這就相當于利用人工手段,在大腦中“重現”外界資訊,但要做到這點,我們需要擁有足夠精準的刺激方式,還要有大量的電極。在過去的研究中,科學家都無法建立起足夠大、足夠復雜的刺激電極陣列,因而只能誘導大片的光幻視,缺乏細節精度——看到一大片光可沒用,細節才是視覺資訊最有用的部分。

這項新研究則不同:羅埃弗塞馬團隊成功在兩只獼猴的初級視覺皮層(V1)和紋外皮層之一(V4)中植入了1024枚電極,大大改善了刺激精度,不但如此,他們還利用行為實驗,確認了這些電極陣列確實能有效引導光幻視。

羅埃弗塞馬團隊在兩只獼猴的V1、V4皮層植入了1024個電極,圖片來源:Chen et al., Science

V1皮層有一個有趣的性質:在正常情況下,視網膜上的光刺激會以視網膜拓撲映射(retinotopic mapping)的方式,投射到V1上,這也就意味著,能在視網膜上形成字母“L”的光刺激,在V1里也會激活形同“L”的神經元陣列,利用這個性質,羅埃弗塞馬等人訓練了視覺完好的獼猴,例如讓他們在看到“T”的時候看向屏幕上方,在看到“L”的時候則看向下方。接著,他們會在獼猴的V1皮層中重復同樣的刺激,

實驗結果喜人:其中一只獼猴能在第1次刺激時就看向正確的方向,另一只也只用了3次刺激就能精準完成任務,

為了保證獼猴是因為看到了“L”和“T”(而不是看到了其他形狀的圖形)才能準確完成任務,研究人員還進行了無規律的隨機刺激,并發現如果圖形是隨機的,獼猴就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1、3次刺激)內學會看向正確的方向。這說明用電極精確誘導光幻視不僅可行,其視覺精度還非常高,足以讓獼猴分辨出“L”和“T”之間的細微差別。

A:字母辨認任務范式;B:2只獼猴的表現。圖片來源:Chen et al., Science,翻譯制圖:羅丁豪

在理想情況下,CVP應該能準確解讀外界的視覺信號,并精準刺激視覺皮層細胞,在失明患者中實現對外界視覺事件的“高保真實時轉播”。羅埃弗塞馬團隊打算再接再厲,尋找提高刺激精度的方法,繼續向能達到應用程度的CVP邁進。

未來可期

盡管好消息頻出,不論是辛克萊團隊的“甲基化鐘重置技術”,還是羅埃弗塞馬團隊的CVP,都面臨著一些尚未解決的難題。盡管辛克萊團隊利用三種山中因子降低了DNA甲基化水平,其背后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晰,而對于羅埃弗塞馬團隊來說,人體應用必將帶來更嚴格的安全要求;現有的CVP都屬于有線系統,而如果要實現人體長期、安全植入,就需要開發出無線的高精度CVP,這些都將是巨大的思維和技術挑戰。同時,這些技術都只適用于出生后失明的患者;對于先天性失明患者來說,視神經的修補和V1皮層刺激都不能讓他們“看見”視覺刺激。

幸運的是,隨著近期的技術突破,失明的治療獲得了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些關注帶來的技術和思路進展,必將為視覺疾病的治療帶來巨大變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作者:羅丁豪

2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不僅是選擇性失明,還會選擇性失智,相信燕窩魚翅之類的補品.

  2. 啊,這不就是永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