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古代的東西埋在地下越深,是不是地球還在增厚,增重,增大?

地球形成已經超過46億年了,公轉幾十億圈,軌道上的物質早就被清空了。就是說,以百萬年為單位的話,地球的質量和直徑并沒有增加(事實上質量還降低了)。形成沉積層的原因不是太空物質沉降,而是造山運動與風化作用互相較勁的結果,屬于地球“內部事務”。至于為何“古深今淺”,很簡單,后來居上嘛。

沉積物質從何而來。

地球有厚實的大氣層,還有液態水,所以高山、高原的物質會不斷被風與水剝蝕,變成小顆粒,被搬運到低平處沉積下來。大氣與水這些流體因素總在削峰填谷,想方設法把地球打磨成一個完美的球體。
圖:
黏土、砂石等不同成分組成的沉積層。

不過與此同時,地球內部的力量又在迫使山脈和高原繼續抬升,并通過拉伸或擠壓地層,制造新的山脈與溝壑。
圖:山脈的形成。

這兩種力量已經這樣互相作用了幾十億年,結果誰也沒壓過誰,倒是造就了大范圍的沉積區域。比如黃土高原吧,這個地方中生代時期是個巨大的內陸盆地,后來周圍山脈剝蝕下來的碎屑不斷在此堆積,填平了盆地。加上地層抬升,這里漸漸成了一片高原。

本著“誰高削誰”的原則,風和黃河開始從這里向東、向南搬運物質。它們大量地搬,黃土高原則以每年抬升20毫米(印度板塊擠壓導致的)作為回敬。所以最后,我們得到了一塊肥沃的華北平原,黃土高原也沒見變矮。
圖:廣闊的華北平原,及周邊地形。

自然沉積與“考古層位學”。

考古層位學主要以地層中因人類活動而形成的各種文化堆積為研究對象,比如陶片、房基、建筑遺址什么的。遺存物的埋藏深度便是判定文物年代的重要依據。

以華北平原為例,僅每年的沙塵暴,就會讓這片平原“長高”0.1至5毫米,而人類世代聚居的地方每年“長高”得更多。這些人造沉積物質中,爐灰、建筑垃圾、生產垃圾是主流,這些廢棄物平均每年可以讓地面升高5毫米以上。后來房屋翻建,舊的基臺便被留在下面了。
圖:各個朝代形成的沉積層,年代越
近埋藏越淺。

另一個因素是頻繁改道的黃河。黃河每次決口都會淹沒大片土地,村落城市被沖毀,建筑物只剩墻基,埋在厚厚的泥沙之下。災難過后,居民又在新地層上重建家園,原來的遺址便沉睡在地層之下了。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只有深的能保存下來,淺的都消失了好不

  2. 每年都有大量隕石降落地球,不過與地球總量比,太少了。沉積地層物質來源于陸源碎屑和盆內物質。

  3. 最后的新玩意挺引人[笑哭]

  4. 在生活區是生活物料的積淀,像修房子和路面的關系。在野外,斜坡和凹地會水土沉積,在坡頂或河流沖刷面相反。在華東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的平坦地會增厚。

  5. 一個是物理現象,密度大的東西在引力的作用下下沉。另一個是地理現象,火山,地震,泥土沉積使得加厚。

  6. 只要太陽在照射,地球就會增重

  7. 宇宙大爆炸,產生所有星。\n大的發光長,小的也光明。\n燃燒最后盡,密度均不同。\n小的成地月,大的成黑洞。\n黑洞可吸光,地球落流星。\n黑洞在巨長,地球也慢增。\n單等多年后,地球成黑洞。

  8. 我來說下標注答案吧。\n只要密度比泥土大的物體,放在泥土上會自動下陷。短時間肉眼看不出來。十年二十年就看得地基明顯下陷,承重墻與水泥地面交界處開裂。

  9. 這家伙門外漢,地球在吸收太陽產生的光粒子,還有被太陽風暴削去的一部分大氣層,與捕捉的小型星體(如流星等)總體而言地球每年都在增重

  10. 這么多動物植物生來又死去地球肯定在增大 只是慢到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