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射量爆表致死的切爾諾貝利:成了某些人的最愛

核的力量對于人類來說一直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伴隨很大的風險。

1986年4月26日凌晨,烏克蘭境內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核子反應堆事故——切爾諾貝利事件。原本上萬人居住的城鎮在一夜之間因輻射塵埃的擴散淪為鬼城,

但如今近40年過去,雖然有些地方仍因輻射封鎖,有些區域卻已經逐漸開放,讓很多膽子大的原PO得以帶領我們一窺究竟,

普里皮亞季,一個當時鄰近爆炸四號核反應堆約3公里的小鎮就成了探秘的首選。

無論你是在大雪覆蓋的冬天前來,還是從烈日炎炎的夏季進入,進入該區域必帶的輻射檢測儀發出的滴滴聲都在時刻提醒你,這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人類居住的禁區。

輻射檢測儀顯示10+,而正常水平為0.3

當檢測儀靠近普里皮亞季的土壤,更是發出不間斷的蜂鳴聲,

在雪地里,儀器顯示的輻射水平雖然只有拍一次X光的約100分之一,但長期生活在這里,或不小心吸入土壤微粒,還是對身體有一定的傷害。

而且這還是在官方徹底清洗整個區域3遍,搬移表面土壤后的結果,災難之危害可見一斑,

由于事發突然,據稱很多居民只有2小時左右的時間集合撤離,這就導致很多東西來不及被帶走,時間在普里皮亞季仿佛永遠的停在了1986。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蘇聯在此地興建的學校,孩子們的課桌和教室后方的書架上還碼放著很多讀物。

墻上貼著蘇聯風格強烈的宣傳標語和宣傳畫,

來到體育館,原本锃亮的籃球場地板如今變得像下午茶點心外的酥皮,踩一腳下去,腐爛的木頭即刻坍塌,

邊上還有一個真·泄了氣的皮球,已經一點兒彈力都沒有了,

不遠處的高臺上還放著一個微型的頒獎臺,123名的標記已經模糊不清,就像這個死寂一般城市的未來,

幼稚園中的美好與童真更是和冷酷的核災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那些被匆匆拋下的洋娃娃,整齊有序的寶寶床,

孩子們的涂鴉貼紙和玩偶。

當人類突然消失,這個世界看起來或許就是這樣吧。

普里皮亞季作為當時蘇聯人民的驕傲,不僅有完整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在娛樂與商業方面也是現代大都市的水準,

比如這個荒廢的大劇院,一組組大型照明設備就這樣癱瘓在舞臺之上,灰塵如同瀑布從天井落下。

綠色的觀眾席再也不會迎來觀眾。

原定于當年勞動節開放的游樂園也未能來得及開放,標志性建筑摩天輪如今就剩為探險原PO們做封面和路標的功能了,

而繁華的超市中會動的唯有偶爾被風推動的購物車,

電器行中依舊陳列著當時最先進電視機組成的電視墻。

樂器店中蘇聯本土生產的鋼琴再也不會響起柴可夫斯基的《浪漫曲》。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是不建議來訪者觸碰切爾諾貝利中廢棄的設施和物品的,若非要到處摸摸沾沾「核」氣,只能說后果自負吧,

在這里,最為核心、最出名的建筑要屬當時發生事故的第4發電機組,

在這里參觀必須要由專人帶領,并且因輻射水平太高,參觀時很多地方都不能停留,走馬觀花是唯一的選擇,

與此同時,來訪者也要穿戴整齊專用的服裝,包括口罩手套白大褂,不僅是為了防止一部分輻射,還能防止游客們把這里的輻射塵埃帶出4號發電機組,

在第二控制室,密密麻麻的按鈕和儀表盤讓人眼花繚亂,

整個房間好像一部古早時期人們想象出來的科幻電影:先進的飛船用著落后的錄像帶和實體按鈕,一切都透露著危險卻那么的引人入勝,

令人意外的是,盡管如今整個切爾諾貝利區域都被哨卡管制,但仍有一些居民毅然決定返回這里居住。

今年88歲高齡的哈尼婭婆婆就在切爾諾貝利時間爆發后還不到一年就和其他12名居民回到了這里,這一住就是35年,

當被問起為什么愿意回到這個極度危險,且連像樣的基礎設施都沒有的地方時,哈尼婭婆婆說:「我愛我的故鄉,我愿意在這里用自己種出的糧食,自己從水井中打出的水生活,并且死后也會埋葬在這里。」

每當有訪客到來,哈尼婭婆婆總是會用她親手做的美食招待對方,香腸、小面包、馬鈴薯……

還有每個參觀者喝了都要上頭的烈性自釀酒,

一時間,人們甚至會忘記在這棟溫馨的小屋外,便是片曾經發生過驚天動地災難的土地,

唯有大自然和時間在廢墟和當地人民的回憶上留下了印記。雖然事故已成為過去,但歷史卻絕不能被遺忘。

(文中圖片素材來源自網路,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