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在想: “ 今年差評是怎么回事?925 都過完了,咋還不出新 iPhone 的上手評測?往年不都是沖在最前面的嗎? ”
托尼在這兒先給觀眾老爺們賠個不是,也不是想鴿,而是想換一種方式來和大家聊聊 iPhone ( 嘴硬 )。
蘋果的產品我們評測了這么多,每次都給在第一時間給大家送上新行動電話的參數配置啊、性能表現啊、亮點功能之類的內容,很少有提到托尼對于 iPhone 新機的主觀感受。
所以這次,托尼打算先自己用上一段時間的 iPhone 13 Pro ( 這回 Pro 和 Pro Max 除了電池和尺寸大小沒有別的區別 ) ,再和大家好好嘮嘮,這代 iPhone 給我的體驗到底怎么樣,
外觀的調整
今年 iPhone 13 系列的四臺行動電話,是托尼和同事分頭去買的,因為沒事先商量,所以大家基本都是按自己喜歡的顏色來買的,
很怪,除了 iPhone 13 mini 選擇了猛男粉的配色之外,剩下的三臺大家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藍色,,。
13 mini 的這個粉倒是還好,在背板上淡淡的暈開,你很難說和去年的 12 mini 的白色哪個更好看。
12 mini 是米白色, 13 mini 是白中透粉,一個比一個潤。
不過 13 和 13 Pro 以及 13 Pro Max 的藍,差距就有點大了,托尼找來去年的 12 Pro 藍色,把這三臺放到一起一瞧。
像是調色盤翻了,隨機混出的三個藍色。。。
不少同事吐槽說 iPhone 13 Pro 的藍偏灰,感覺很高級,而 iPhone 13 的藍太艷,有點像是一條廉價的老頭內褲。。,
另一個大槽點,就是在行動電話的攝像頭模組上了,因為攝像頭變大,蘋果將原先 12 &12 mini 上豎著排列的攝像頭進行了一個斜置。
13 Pro & 13 Pro Max 背后的三個圈,也是要比原來壯上不少,厚度也有所增加。
如果你要是摸上了真機,那它的攝像頭,絕對比你看過照片后想象的還要大不少。
除了顏色和攝像頭之外,這代 iPhone 13 系列上最大的改動,應該就是正面的 “ 劉海兒 ” 了,
說起來,從 iPhone X 面世以來,蘋果好像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劉海可能有點太寬了,需要 “ 修剪 ” 一下。
通過強光照射可以看到, 13 系列把聽筒揚聲器的位置從中間移到了行動電話頂端,這樣一來,中間部分就有足夠的空間來放置攝像頭和傳感器。
安卓家都已經在糾結屏下攝像頭的清晰度了, iPhone 還在調整劉海的大小,蘋果的這波定力,托尼還挺服氣的,
還有一個行動電話的細節,是在 13 Pro 和 12 Pro 側面的按鍵排布上。
蘋果把原先靜音鍵、音量鍵和 Sim 卡槽的位置,往中間挪了挪,實測在單手操作的時候,撥按鍵會更容易一些,
都說今年庫克的刀法有所精進,不光是 A15 處理器,從外觀開始就被他玩的明明白白的。
屬實加強了的高刷屏和續航
了解托尼的小伙伴應該都知道,我是個不折不扣酷安機佬和小屏行動電話黨,
可這年頭安卓哪兒還有小屏旗艦啊,都是 6 英寸以上大屏行動電話,你買不買吧?
所以去年 iPhone 12 mini 發布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就入手了一臺。
而今年面對著 4 臺新 iPhone 13 的時候,托尼卻陷入了猶豫,。,
最讓人糾結的點,是 13 mini 沒有 13 Pro 和 13 Pro Max 的自適應高刷 Pro Motion ,可它續航的大幅提升,比 12 mini 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外媒實測 13 mini 在同等使用環境下,續航比 iPhone 12 還要高出一截。
而 iPhone 13 Pro Max 的續航,直接吊打了安卓旗艦機。。。 ▼
那么對于不怎么拍照的小伙伴來說,到底值不值得為了 Pro Motion 這個功能而去升級 Pro ,就成了問題的關鍵,
首先必須承認, iPhone 13 Pro 上的 120Hz 自適應高刷,和普通機型上的差別還是挺明顯的,屏幕的流暢度完全是兩個體驗,
放慢兩倍之后,13 直接跳幀,而 13Pro 依然絲滑~ ▼
可要是拿 13 Pro 和安卓的全局 120Hz 高刷屏來比的話,全局是要更爽一點的。
左邊是 iPhone 13 Pro ,右邊是新力 Xperia 1 馬克 3 ▼
從行動電話使用的角度來說,屏幕爽了,電池就要吃癟,蘋果的 Pro Motion 很好的平衡了這兩者之間的權重。
托尼總覺得蘋果的這個功能,在之后會以某種方式出現在安卓機上。。,
當然, Pro Motion 目前適配的 App 沒有安卓機多,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跑滿 120Hz 。
要是顧忌這一點,托尼覺得可以重新考慮下非 Pro 版本的 13 了,
在行動電話里過家家拍電影
這段時間托尼一直在用 iPhone 13 Pro ,自然也用它拍了一些樣張,
當然,蘋果的老問題還是在,但同樣有新的驚喜,
先來說說問題。
在夜間拍攝的時候,暗光環境下 iPhone 13 Pro 的表現其實還挺不錯的,純凈度和場景還原度都保持在了一個很高的標準上。
可晚上的光線一旦要是多了, iPhone 的老問題 “ 鬼影 ” 就出來了,
難受的是,有時候想要調整行動電話角度來避開鬼影,也不太容易做到。
紅綠燈反射的細碎亮點會反射到空中。▼
托尼還挺好奇,這個問題蘋果會留到未來哪一年的 iOS 更新,才會解決,
不過這次蘋果在微距以及全新的攝影風格功能,呈現效果上還是很不錯的。
比如在拍花朵的時候,微距鏡頭的加持可以直接把鏡頭拉到非常近的距離。
近到花蕊邊緣的絨毛,也能很清楚的在行動電話上表現出來,
而攝影風格功能,則是在保留了原圖特征的同時,給照片加上了一個高級濾鏡( 盡管蘋果說這不是濾鏡 ),質感立馬就不一樣了。
這功能還挺能表現拍攝者心情的,▼
在焦段的處理上, iPhone 13 Pro 將之前的 2 倍長焦,升級到了 3 倍,等效 77mm 的焦段。
在樣張的表現上,確實要比 2 倍更有張力,
廣角 ▼
一倍 ▼
三倍 ▼
說完拍照,我們再來看看這次的重頭戲——電影模式,
托尼覺得,這次 iPhone 的電影模式,是 “ 過家家拍電影 ” ,
倒不是說這個模式不好,而是用戶能以比較低的門檻,在行動電話上就能體驗電影級別的對焦和運鏡,
它的邏輯是這樣的,在拍攝視訊的過程中,先選定一個前景的人物,當這個人物扭頭去看背后某個物件或者人的時候,焦點就會跟隨著他的目光移動到后面。
而整個錄制下來的過程,在后期還能進行主焦點和附焦點之間的切換,
是有趣,但你要說拿這么個功能去拍出一個電影大片,沒個攝像專業研究所畢業的水準,托尼覺得還是相當困難的,
就算可以,攝像師給正兒八經的導演拍戲,抱著臺 iPhone 進片場,這應該算是一種行為藝術吧,
十三香嗎 ?
原本托尼以為,從原先的 iPhone 12 mini 換到 iPhone 13 Pro ,會有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可是很遺憾,除了一開始大屏和 Pro Motion 高刷帶給我的新鮮感外,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它的體驗并沒有和 12 mini 有什么大的區別,
iPhone 還是那臺 iPhone ,它沒有變成安卓,而 13 Pro 的大屏,只讓托尼感受到了單手操作行動電話的難度。
如果說 2007 年的那場發布會,喬布斯把行動電話帶入了 iPhone 時代,那么 14 年后的現在,我想我們已經進入了 “ 后 iPhone ” 時代,
現在的人可能不需要一臺新 iPhone ,而 iPhone 生態的便捷,又是很多人不得不換新 iPhone 的原因,
十三香嗎?買來肯定是香的,但 iPhone 最早帶來的那種獨一無二的個性,似乎已經在漸漸衰退了,
最后托尼說說我的購買建議吧,如果你是 iPhone 12 系列的用戶,那這次 13 的升級部分其實還算比較有限,不太建議為了高刷而去升級,
但如果你是 iPhone 11 之前的蘋果用戶,那么托尼覺得這次升級到 13 或者 13 Pro 的機型是可以考慮一下。
要是你還想了解 A15 具體參數和性能測試的話,托尼在這里建議去 B 站關注一下極客灣的節目,飄哥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托尼在這里就不再贅述,
最后托尼總結一下四臺 13 的購買建議:
喜歡小屏單手操作→ 13 mini
對拍照高刷沒要求→ 13
想要高刷和充實的續航→ 13 Pro
有錢任性→ 13 Pro 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