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經可控核裂變了,為什么還要研究核聚變,是還不夠用嗎?

核裂變與核聚變,除了失控反應下都會炸出蘑菇云外,沒有一點兒相同之處。現在,全世界正在運行的核電站共有440座,當然,全部都是核裂變反應堆。全球核電站的總發電容量超過350千兆瓦,占發電總量的約16%,要是把所有反應堆的運行時間加在一起,已經有10000年了。

▲核電站。

一萬堆時,看上去技術應該很成熟了,那為什么非要費那么大勁研究可控核聚變呢?因為裂變反應有幾個缺陷,怎么都無法繞開。

裂變反應堆遠不如聚變反應堆安全。

想讓聚變反應持續進行,需要極端苛刻的高溫高壓等條件。比如在太陽的中心,1500萬度的高溫和極端的高壓下,氫聚變成氦,損失一部分質量換取了巨大的能量。在地球上我們無法制造那么極端的高壓環境(沒有那么強的壓力容器),只能將反應核心區域的溫度提高到上億度,讓氘和氚(氫的同位素)的原子核飛速運動劇烈碰撞來實現聚變反應。

▲可控核聚變實驗堆(托卡馬克)。

如果發生故障、事故、戰爭、自然災害,導致聚變堆降溫、失壓、失控、破損,聚變反應的條件便被破壞了,這時反應立馬就會自行停止。即使反應堆被飛彈炸平了,因為反應物質沒有放射性,所以沒有發生災難性事故的可能。

裂變反應正好與之相反。裂變反應的反應門檻非常低,只要足夠質量的(超過48.8公斤)鈾235放在一起,它自己就會開啟鏈式反應。所以一旦發生特殊情況導致約束失效,裂變反應便會失控,生成大量熱能造成爆炸事故,放射性物質泄漏,演變成巨大的災難。如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

▲切爾諾貝利。

相比聚變反應,裂變反應的效率太低了。

裂變反應的門檻兒低,效率也低。在核電站的裂變反應堆中,核燃料只有不到1%的質量能被轉化成能量;而在聚變反應中,將有7%的質量被轉化成能量。

也不算多是吧?轉化率100%的反應也有,正反物質湮滅,不過一個反氫原子的制備價格就得上億美刀,玩不起呀。

▲反物質示意圖。

以目前的核電技術水平,1千克鈾235裂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于燒2700噸煤;而未來的核聚變反應堆中,1千克氘、氚混合物聚變時所釋放的能量將是鈾235的4.14倍,相當于燒11180噸煤。

效率高4倍值得付出這么大努力嗎?值!因為不光效率高,它還便宜。

聚變的燃料豐富而廉價;裂變的燃料昂貴而難以獲得。

核聚變的原料就是氫的同位素,氕氘氚。這些東西在海水里多得是,1千克海水里就能提煉出0.03克的氘。通過聚變反應,這0.03克氘能釋放出的能量大概相當于300升汽油,足夠我開車去10趟北戴河了。

據估計,全球的海洋中有14億立方公里海水,共含有40萬億噸氘,全用來核聚變發電的話,足夠人類揮霍幾十億年!氘的制造提取也很方便,用鋰吸收中子的方法就能得到。

反觀裂變反應。目前制備1公斤濃縮鈾的費用至少1.2萬美元,而且工藝復雜,得拿離心機一點點“甩”出來。你瞧伊朗折騰那么長時間也沒弄出來多少。

而用鋰吸收中子的方法從海水中提取1公斤氘需要多少錢?才300美元。

正因為裂變燃料昂貴,所以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后,東京電力集團怕核燃料被污染,舍不得用近在咫尺的海水給反應堆降溫,以致于釀成了禍害全球的惡性核事故。

▲海洋輻射污染圖。

核廢料污染問題。

裂變反應堆產生的廢料是有很強放射性的危險品,全世界有核電國家對它的處理方法都差不多——把钚提取出來,然后擺在那里裝看不見,或者深埋,眼不見心不煩,等未來有技術了再處理。

▲堆積如山的核廢料。

不管它是決對不行的,這些核廢料中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可能長達幾十萬年,就是說幾十萬年后這些廢料一旦泄漏了還是會造成災難。

以前有人提議給扔火山口里去……拜托,這些核廢料中的放射性元素密度非常大,集中扔火山口里是一邊放熱一邊下沉的。它們會燒熔巖層一路向下,最終燒穿火山的“封口”造成噴發,然后隨火山灰擴散到一大片區域甚至整個地球。

而核聚變的廢料是什么?氦,拿來吹氣球啊,或者直接排放也可以。

總結一下。

其實只需安全性不夠高這一個理由,便足夠讓人類想轍告別核裂變,攻關核聚變了。一個是出問題就失控,一個是出問題就自停,高下立判。

大陸的可控核聚變研究處于世界第一梯隊里,計劃到2035年建成新一代聚變工程實驗堆,開始大規模的核聚變科學實驗。除此之外我們也在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全球科學家一起努力解鎖可控核聚變這一超級能源。

至于什么時候能投入商用……說是2050年,誰知道呢。

如有謬誤,煩請指正。歡迎喜歡科學的朋友們關注:純野生科學家。不列公式,不堆數據,專業化繁為簡,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學小知識。

5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一旦大規模量產 產油國下場是不是會不太好

  2. 氚提取一公斤成本要1億刀上下吧。

  3. 直接去太陽攝取唄

  4. 誰讓核聚變的材料是惰性氣體呢?對不?

  5. 希望大陸永遠站在相關技術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