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秋雨一場寒有科學依據嗎?小時候的困惑終于明白了

“根本不需要風衣毛衣啥的……我在找薄棉襖”,

最近,北方多地氣溫驟降,讓不少在外旅游的小伙伴措手不及,以鄭州為例,近期最高氣溫預報顯示,今天鄭州將暴跌11℃,最高氣溫僅15℃,

從天氣來看,此輪降溫是下雨和冷空氣的雙重作用。我們小時候經常會聽到“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別說,這還真不只是一句俗語。

科普大陸對此進行了解釋,簡單來說,就是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和南方暖濕空氣相遇了,一不小心,撞了個滿懷,然后就形成了降雨。

具體來說,就是秋分以后,太陽的直射點從赤道向南移,慢慢地移到南回歸線。

這么一來,太陽射向北半球的光線就會不斷傾斜,地面獲得的熱量就會下降。相反,地面自身的輻射冷卻加劇,所以,地面保有的熱量可以說是越來越少,

不光是這樣,還和維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股冷空氣是從西伯利亞來的,這里緯度高,太陽光照射的角度就越小,地面獲得的熱量就越少。那么,冬季產生的冷空氣就更多,冷空氣攢到一定程度,就會南下,攢的冷空氣越多,南下的頻次就越多。

所以,秋初,冷暖對抗,就容易形成降雨,這個時候,地面的熱量已經變少了,冷空氣占領了高地,每場雨過后,熱量就會減少了一點,所以溫度會越低,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