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位置注意!保持隊形!”
提到大雁,人們總會想到“人”字形,或者“一”字形,每年的這個時候,大雁南遷,天空中總能捕捉到它們的身影,
10月17日傍晚,南京濱江外灘上空飛過一群群大雁。大雁們在空中不斷變換著各種隊形,時而”人”字形,時而”一”字形。
不少網友看到此景,都感嘆看到了曾經出現課本上的畫面。
成群的大雁飛行時為何要保持這樣的隊形?是為了整齊,便于確認個數?還是另有原因?除了大雁,還有哪些動物有類似的“規矩”?今天一起走進動物的世界!
大雁飛行時為什么排成“人”字形?
大雁是一種人們非常熟悉的鳥類,常見的有鴻雁、豆雁、斑頭雁和灰雁等,一般統稱為“大雁”,
大雁以列陣飛行而聞名,一會排成“人”字形,一會排成“一”字形,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之所以這樣做,并不是因為個體之間有深厚的聯系,主要是為了節省體力,更順利地完成長途旅行,
1970年,里薩滿和斯科倫伯格利用空氣動力學理論首次給出了一個估算——與單個大雁相比,一個由25只大雁組成的“人”字形編隊可以多飛71%的航程。
“人”字形大雁的飛行隊伍中,飛在最前面的頭雁煽動翅膀時,會在它的身后形成一個低氣壓區,緊跟在后面的大雁可以通過它來減少空氣的阻力,從而達到節省體力的目的,就像坐在機車后座的人感受到的那樣。
但是最前面的頭雁就沒有這么輕松了,它們很容易疲勞,所以當飛行路程很長時,雁群需要時常變換隊形,輪流做頭雁。
目前,大雁飛行的秘密依舊沒有被完全破解,
大雁的“人”字形夾角大小經常會變化,在24度到122度范圍內,而且大多數時間,它們會選擇“一”字形,只有20%的飛行時間里,他們才會選擇“人”字形,
動物的組織紀律性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組織紀律性,同樣有些動物也是如此,
由于大自然中充滿各種危險,所以大部分動物都會采取群體生活,小到螞蟻、蜜蜂,大到大象、鯨魚,很多動物都是以一個或多個家庭為單位進行群體生活的,
那些獨來獨往的動物,通常都是有獨特生存技巧的,比如蜘蛛、老虎、黑足貓等,而大部分動物要協作生活,就必須擁有一定的組織紀律性了。
那么,動物們是如何做到有組織有紀律的呢?
家庭是維系組織紀律的關鍵
在蜜蜂和螞蟻的群體中,分工是非常明確的,
他們在出生時就擁有不同的身體結構,所以蜜蜂有工蜂,螞蟻有工蟻、兵蟻,它們都屬于不繁殖的“階層”,群體中有一些個體是有生育能力的,它們負責繁殖。
這種部分個體沒有繁殖權利只做工具人的種群,就是真社會性的第一個特征。
真社會性動物,是指一群具有高度社會化組織的動物。
一窩蜜蜂和螞蟻,都是同一只蜂后或蟻后的后代,雄性非常弱小,只負責交配。其他外人想加入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妥妥的女王掌權的小國家,
早期的生物學研究認為,真社會性現象只會存在于昆蟲當中,現在一些學者認為,裸鼴鼠、狐獴等也算是真社會性動物。
不過狐獴的社會性更接近于母系社會——即擁有一個母親和不固定的父親,
還有很多動物也走類似的路線,比如鬣狗也是由最大的雌性掌權,擁有優先進食、生育等權利。鬣狗和狐獴一樣,都是擁有不固定的父親,這點是和螞蟻、蜜蜂有本質區別的。
每個狐獴種群一般由2到50只狐獴組成,內部統治者是雄性首領與雌性首領,其中雄性首領由雌性首領選出,
雌性首領會在正常情況下殺光所有非它們所生的幼獸,以確保它的后代有最好的生存機會,它們也會放逐或殺掉生下有冒犯它們幼獸的母獸。
所以大多數在同一團體的狐獴,全是女王的手足或子女。
這種母系社會結構有利于在比較艱難的環境下,讓雄性共同照顧幼崽(因為它們每個都有可能是孩子的父親),人類早期也是這種模式。
近期有研究發現,它們的不同聲調的叫聲代表著不同的信號,是動物界里比較完備的一種語言系統,這可以說是它們長期群居生活后進化的結果。
靠力量來制定規則
相比之下,一群鹿、羊僅僅是生活在一起的多個鹿而已,它們是不會有明確分工的,食草動物也不太涉及到優先進食的問題,只是在爭奪生育權的時候,需要通過決斗產生一群中最強大的雄性,來優先挑選雌性。
這種爭霸的好處是,它們的社會性雖然不如螞蟻高,但的確比螞蟻的社會性具有更強、更高級的在自然界繼續生存的能力,因為它們具有違背社會的能力——反社會性,
很多集群的哺乳動物,比如狼、獼猴、大猩猩、牛、馬、等,都會有本群中的雄性參與爭奪統治地位,勝出者就是老大,以后其他的個體見了它都要順從。
例如狼群集合后,眾狼就會俯下身子,向頭狼表示敬意與順從。首領生氣的時候,下級的狼也會把頸部亮出來給首領,表示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