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又掀起一陣浪潮,只不過對于用戶來說,這陣浪潮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商場里要叫車,行動電話馬上沒電,掃了個共享充電寶。從借到還一共 10 分鐘,扣了我 4 塊錢,特別是它還告訴你前 5 分鐘免費,”家在廣州的張洋向極客公園抱怨,
打開社交媒體,對共享充電寶悄悄漲價表達憤怒的用戶不在少數,甚至還上了微博熱搜,過了一個節日就漲價 1 塊錢、一小時 10 塊錢的共享充電寶,如果還不上就扣 99 元……年輕人繼失去車厘子自由之后,連充電寶自由都快失去了,
張洋自詡沒有什么電量焦慮癥,平常出門也不會太關注行動電話電量,沒電的時候就用共享充電寶。但是最近幾次經歷讓他認識到,自己在共享充電寶上花的錢還不如隨身攜帶一個充電寶安心,
然而,在瘋狂漲價背后,充電寶從業者卻道出了行業的“苦衷”,
用戶習慣培養已完成
經過三年的發展,共享充電寶從一夜爆紅到陷入沉寂,經歷幾次大起大落,卻沒能讓這個行業消失,
共享經濟盛行的時代,在滴滴、Uber 等網約車和共享單車變成創業的香餑餑后,人們也在尋找哪些產品能被共享。在這期間,充電寶成為了下一個“風口”。
但是,人們對于共享充電寶這個主意充滿質疑,前“國民老公”王思聰曾經在朋友圈聲稱“共享充電寶能成,直播吃 X。”
王思聰著名的“共享充電寶賭局”(來自微博截圖)
但這阻擋不了共享充電寶迅猛發展,有機構統計,2017 年 4~6 月僅兩個月時間,有 11 起相關融資事件,12 億元入場,是 2015 年共享單車剛出現時獲得融資額的近 5 倍。
風口上有多瘋狂,跌落的速度一樣非常快。不到一年,近 10 家共享充電寶企業進入停止運營或項目清算階段,美團也通過內部信表示,結束共享充電寶項目的試點運營,
經歷洗牌期后,行業的關鍵詞是“穩步增長”,雖然相對低調,但企業們實打實地開始賺錢,街電、小電等企業相繼宣布盈利,使得人們開始用不同角度看待共享充電寶。
以共享單車作為對比,同屬于共享經濟時代誕生的模式,共享單車與共享充電寶如今已經產生了分化:前者已不再是一門創業公司的生意,更多作為流量的獲取入口,也很難做到盈利;而共享充電寶真真正正成為了一門生意,也用盈利證明了自己。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位共享經濟研究人士在接受極客公園采訪時表示,二者的財務模型理論上都能跑通,每輛共享單車的生產成本還要比每臺共享充電寶機器更低,不過共享單車的運維成本更高,損耗率也大,結合在一起就很難實現盈利,
不過,這兩個新時代產生的新產品都沒有消失,而是逐漸被更廣泛的用戶接受,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了基礎認知,
根據艾瑞咨詢 2020 年初發布的共享充電寶行業研究報告,2019 年共享充電寶市場用戶規模在 2.5 億左右,2020 年預計可達到 2.9 億人。
也有報告提到,共享充電寶現已被“三電一獸”牢牢控制大部分市場,占據將近 90% 的市場份額。
但一名業內人士告訴極客公園,這種說法不夠全面。“其實幾家低調的企業,像云充吧和搜電科技等市場份額應該也超過 10% 了。它們主要場景在三四線城市,如同拼多多與快手早期一樣,被人們忽視。”
市場空間變大,企業能達到盈利,在共享行業中,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標的,美團也在今年初看到市場潛力,“殺”了回來,
共享充電寶漲價真相
既然共享充電寶已經跑通邏輯且開始盈利,為什么又在近期開始大幅漲價?
實際上,共享充電寶在 2019 年已經有過一次漲價,但由于漲價幅度不是很大,大多從 1 元漲到 2 元,共享充電寶又屬于價格不敏感型產品,漲到 2 元并不算特別突出。
但對于企業端來說,由于用戶習慣已經培養完成,運營商掌握了一定的議價權,漲價似乎是對自身盈利能力的一次證明,然而到了 2020 年,再次漲價的行為讓消費者們很難不注意到,
“最早的共享充電寶是用虧損換增長,前 1 小時補貼免租很常見,”一位多年從業者告訴極客公園,現在到了需要拼營收,拼盈利的階段,漲價也成為必然,
如果說 1 元、2 元時代用戶還可以接受,那么 4~6 元,甚至有 10 元一小時的共享充電寶存在,消費者自然會產生抵觸情緒。而這種情況也不能單單用“企業盈利”一個理由概括,在另一個維度上,也能得到解釋。
首先,共享充電寶并不是全國統一定價。在不同地區,共享充電寶價格也會不同,比如在景區、商場等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價格會更高,與之對應的還有許多新玩法,有業內人士透露,某些企業會采取周五、周六部分漲價的策略。
其次,某些價格也并不是完全由平臺來決定,商家在其中的話語權越來越重。上述從業者表示,某些高檔場所會主動要求提高價格。
在這其中,平臺的權重實際上被削弱。如果按照最小財務模型,即一臺共享充電寶機器為 1000 元,每臺設備一天租金收入 10 元來計算,商家在其中會抽取分成,甚至擁有一部分定價權,平臺只是拿小頭。“消費高的商家不希望擺在店里的共享充電寶很便宜,那樣顯得很 low。”他說到。
最初的情況并非如此,實際上,最開始共享充電寶入駐商家都是免費,當市面上出現多家企業開始競爭后,為了爭取市場,企業會出讓利潤給商家,當然也有高價買斷,即繳納一定金額的“入場費”,只允許該商家放一個品牌的共享充電寶。
所以,共享充電寶發展三年時間,背后的成本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用最直白的話說,之前用戶花 2 元租賃共享充電寶,2 元全部交給平臺;現在花 5 元,其中 3 元都交給了商家,成本結構的改變倒逼共享充電寶企業,被迫向用戶漲價,
不過,在從業者看來,這樣的情況本可以避免,但疫情是快速漲價的導火索之一,“2019 年的漲價本可以繼續維持一段時間,可疫情讓共享充電寶行業消費頻次大大減少,為了保證盈利和現金流,不得不再次漲價。”一位資深分析人士表示。但是在他看來,共享充電寶漲價仍是少數現象,只不過民眾情緒將它放大了而已。
賺不賺錢是一回事,但共享充電寶確實是一門“苦”生意,技術和供應鏈都日益成熟的當下,有一定規模的共享充電寶企業們很少會在這些方面走彎路,但僅憑產品本身,也很難形成獨特的品牌差異化,哪家企業能低成本地鋪開更多點位,獲取更多訂單,是占領市場的核心之一,
“整個市場一共 300~500 億人民幣的規模,美團也殺進來,對行業形成了新的擠壓,”一位共享充電寶企業創始人提到,企業承載著盈利壓力、巨頭殺入市場、商家在其中掌握話語權、消費者也開始對價格敏感,重重困境之下,如果企業沒有長期來看的核心競爭力和差異化能力,似乎漲價是其不多的選擇。
只是這樣的狀況恐怕無法繼續維持,留給共享充電寶玩家們的,是精細化運營的效率之戰,還有產品創新的破局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