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個大新聞很火,Facebook 改名了。
新名字叫 Meta ▼
這條稍顯平淡的新聞之所以能火,不是因為 FB 有多重要,而是新 Logo 太有發揮空間,
有人看完 FB 的新 Logo,瞬間就找到了似曾相似的感覺,
有人表示臉書這波改名有特殊含義 ↓ ↓
有人則是調侃起了近期負面纏身的 FB 是想要用改名進行革新,
總之,網友們用詼諧幽默的腦洞、玩梗的方式,瞬間幫 FB 打響了新名號。
經典再放送 ▼
盡管用改名來堵住問題是一句調侃,但改名真就暫時緩解了 FB 的各種問題。
你看,這名字一改,這幾天跌跌不休的股票蹭蹭往上沖。
尾盤有回落 ▼
改個名就有這么大的威力么?
改名當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講得好,
為什么這么說呢?
Facebook 并非第一家改名的巨頭,類似的操作 Google、沃爾瑪、Snapchat 等一眾大佬早就玩過了,
2015 年,Google 宣布成立 Alphabet,并以此作為 Google 的母公司,而 Google 原本的 Google X、Fiber 等業務成為與谷歌并列的子公司,
這一通操作,除了方便業務開展以外,也是在向世界宣布,谷歌的業務領域不僅僅只有搜索引擎,它正在成為一個更綜合、多元的公司,
類似的還有 2017 年,沃爾瑪百貨公司( Wal-Mart Stores , Inc. )變更為沃爾瑪公司( Walmart Inc. )。
去掉名字中的 Stores 連鎖超市以弱化自己純實體零售商的概念,繼續轉型線上線下打通的新零售商,跟亞馬遜們掰手腕。
總之,看似簡單粗暴的改名字,其實是對公司前景的更新,
前景更新了,資本市場的想象空間就回來了,股票再度起飛的理由也就找到了,
FB 這波改名為 Meta 并將旗下業務線拆分成兩大方向也是一樣的道理。
要知道 FB 作為新興的龐然大物,盡管很年輕,但是它的業務跟其他社交媒體一樣,就是賣流量為主的公司,隨著用戶數量達到頂流,天花板是能看得到的,
N 年前他們就想要轉型,最開始想要 All in VR/AR 公司,推出了 Oculus VR 頭盔和 Portal 視訊通話設備,
前幾年又要往區塊鏈努努力,試水了 Libra,
基于社交網路,再融合 AR、VR 以及區塊鏈等技術,FB 嘗試構建出一個平行于真實世界的數字虛擬世界,用小扎的例子來說,你戴上 VR 眼鏡后就能在現實世界和遠方的朋友 “ 肩并肩 ” 看電影。
你還可以在這個數字世界擁有自己的 “ 家 ”,選擇自己的虛擬形象去拜訪朋友,這感覺有點類似《 頭號玩家 》,
還不止于此,元宇宙還會打通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通過 AR/VR 眼鏡等把現實生活的畫面 / 物品傳輸到虛擬世界中,
這個未來夠不夠科幻,夠不夠帶感?
你看,一個新的公司前景有了,去資本市場那邊講的故事也有了,還擔心股價么?
更何況,現在 FB 面對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個人隱私保護意識變強。
各個國家、地區都一直在加強用戶數據保護,FB 光在歐盟就因為這事吃了不少罰單。
其他科技巨頭也在調整隱私政策,比如蘋果 iOS14 發布了新的隱私政策,應用廠商必須讓用戶自己選擇是否接受隱私資訊的行動電話,
如果用戶拒絕提供,那應用必須尊重,不能因此拒絕用戶使用,
這一波下來,你會發現,不愿意把數據出讓給開發者的用戶其實挺多的,
作為一家靠用戶數據賣廣告的廣告公司,這一樁樁一件件事對于它們來說全是危險訊號,
原本廣告主們愿意砸錢在數字平臺上,數字平臺上的效果能監控,還能通過設置用戶畫像,讓廣告精準觸達目標用戶,
舉個栗子,原本你往大街上立個大牌子要 1000 塊錢,但是可能其中只有 10 個目標受眾,而且效果怎么樣你也不清楚,錢花出去值不值當?誰也不知道。
但在臉書這類數字平臺上,同樣的 1000 塊錢,你可以選擇自己的目標人群,這個人群畫像可以達到很細,而且投放出來還能收獲到數據反饋,你可以根據數據不斷優化。
換你,這 1000 塊錢你咋花?
微信的競價廣告 – 人群定向 ▼
拿不到用戶數據,對于 FB 來說,意味著廣告推送不再那么精準。廣告主再想要投放多少會考量到這一點,
就蘋果那一刀,FB 表示自己的廣告業務可能會減少 50% 以上,
所以啊,長遠來看,FB 再不朝著未來狂奔,未來可能就要把它按在地上錘,
你看它就改了一個名字,但臉書背后想法可大了。
世超對 “ 元宇宙 ” 本身還是非常期待的,但這玩意早就已經不是什么稀奇概念了,不是 FB 獨創,也不止 FB 在做,最后贏家是不是 FB,誰也說不好。
可不是改名叫 “ 元宇宙 ”,就能夠成功 “ 元宇宙 ”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