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各類天體可謂是數不勝數,而地球作為其中的一員,避免不了被其他天體撞擊。當然,為了避免一些大型天體對地球造成危害,天文學家們也一直在監視著一些有潛在危險的近地小行星,
據外媒報道,日前,一顆小行星以不到3000公里的距離飛過地球的南極洲,而令人擔心的是,該小行星當時以如此近的距離接近地球并沒有被發現,
報道中指出,這顆小行星名為2021 UA1,其飛掠地球的距離是史以來的第三近距離,上周日,它以高于國際空間站的高度飛越南極洲,但低于環繞地球運行的通信衛星,
根據運行軌道模擬器網站的天文學家托尼·鄧恩(Tony Dunn)的說法,這顆小行星 周日晚上僅以3000公里的距離飛過了南極洲,但在最接近地球的時候并沒有被發現。
不過,幸運的是這顆天體的直徑只有兩米,這意味著即使進入了我們的星球,它很可能會在我們的大氣層中被燒掉,并不會對地球造成危害,
而在小行星2021 UA1之前,距離最近飛掠地球的是小行星2020 VT4,距離地球僅約370公里,其次是小行星2020 QG,它當時距南印度洋上空僅1830英里(約2945公里),但也小到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雖然這些小行星的大小不足以對地球造成危險,但一些大的小行星一旦撞擊地球,那么帶來的災難將是毀滅性的。因此,科學家們也一直在探討躲避這些小行星的方法,
今年5月,美國和歐洲的航天組織一同開展了一項有關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演習,演習中模擬了一個3500萬英里(約5600萬公里)外小行星正在朝地球飛來,并有可能在6個月內撞擊地球,
結果發現,人類目前的任何技術都無法阻擋這顆小行星的撞擊,其最終撞擊威力相當于一顆大型核彈,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對盡快的轉移撞擊區域的民眾。
此外,大陸科學家們也聯合設計了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稱為“航天器火箭末級組合動能撞擊方案”(Assembled Kinetic Impactor/AKI),簡稱“末級擊石”。
根據這一方案,航天器進入深空逃逸軌道后,火箭末級與航天器不實施星箭分離,由航天器操控末級組合體撞向危地小行星,從而充分利用火箭末級的剩余重量,提升撞擊小行星的動量,進而提升小行星軌道偏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