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股山寨味的“行星防御大會”!竟然真的在保衛地球

前幾天差評君無意中看到一個新聞:

第一屆全國行星防御大會召開了

啥,行星防御?這不會是在拍什么科幻片吧?

最騷的是這個大會英文名 Planetary Defense Conference 簡稱 PDC,和小說《 三體 》里行星防御理事會簡稱一樣的,

讓我更加確信這大會不是什么正經大會。

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差評君仔細查了下,發現這個行星防御大會居然是玩真的,而且參加人員全是大佬,

承辦大學部不僅有桂林、北京理工大這些名牌大學部,報告人員也都是來自 “ 大陸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 大陸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 ” 這些業內頂級的研究中心。

會議的主要內容也都是圍繞著 “ 行星防御 ” 來,例如如何偏轉小行星軌道,模擬撞擊后隕石的落點分析等等,

而且不光是這個行星防御大會,前幾年大陸就已經舉辦了 “ 全國行星防御研討大會 ”,在國外也都有類似的大會,甚至還有專門研究這塊的行星防御協調局。

看到這可能有人說,行星撞地球不是好萊塢大片里才會看到嗎,現實中有必要研究么?

別說,絕對有必要。

你以為每天上班下班,吃吃喝喝,最后躺在被窩里看差評的文章樂呵兩下,一天就這么過去了。

但你可能不知道,宇宙中每天都有 100 萬噸的太空物體,因軌道交叉或受地球引力影響,砸向地球。

雖說這當中大多數都是塵埃或者鵝卵石大小的小行星碎片,基本上砸過來就被大氣層按著腦袋摩擦,很快就能解體,

但偶爾也有一些塊頭稍大的小行星,大氣層也對付不了,

比如 2013 年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上空,有個和房子差不多大,近 7000 噸重的小行星在大氣層中一路猛沖。

最后在距離地面 30 公里的高度因過熱發生爆炸,釋放了相當于 500 噸 TNT 的能量。

雖然距離地面還有幾萬米,但即便這樣,巨大的沖擊波也造成了幾千人受傷,

這還只是個直徑在 15-20 米的小行星,

科學家估算如果直徑超 140 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會給人類帶來重大災難,甚至能摧毀一個國家,

所以國際上把直徑大于 140 米且離地球軌道最近距離小于 0.05 個天文單位( 750 萬千米 ),絕對星等小于 22( 太復雜不解釋了 )小行星定義為:潛在威脅小行星( PHA ),

它們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改變軌道,撞向地球。,

截止到 10 月 29 日,人類已經發現了 2227 顆 PHA。( 數據來源 IAU-MPC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 )

那我們真的會被它們撞到嗎?

概率非常小,并且在接下來的 100 年里,沒有任何已知 PHA 會對地球造成重大風險。

但這是已知的,還有一大半 PHA 我們連它們在哪都不知道,

誰都不敢保證地球是絕對安全的。,

有的差友可能說,差評君別 BB 了,真有大氣層擋不住的,用核彈炸丫的不就完事了,

這的確是個辦法,但不到最后關頭,是不會用的,

因為就算我們有足夠先進的武器系統,可以擊中平均 20 公里 / 秒超高速移動的小行星。

那擊中之后呢?

小行星會產生很多碎片行星,這些碎片移動軌跡根本無法預測,怎么保證它們不會繼續砸向地球突破大氣層,造成了更廣泛的傷害呢。

人家本來是一把狙擊槍,你這一炸直接成了霰彈槍,還是帶輻射的,。

目前人類對付這些大家伙還真沒靠譜的辦法,基本就是 “ 小的不用防,大的防不住 ” 聽天由命的狀態,

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有能力的國家都在搞行星防御,

防御第一步,其實是監測。

如果能提前發現小行星撞擊,及時轉移人群,做好防護,就會盡可能降低損失,

所以提前知道這些小行星非常重要,咱們這次的行星防御大會上,也有監測相關的專題報告,

差評君簡單說一種監測流程,首先工作人員要通過不斷對比星星照片,來尋找在移動中的小行星,

接著再用望遠鏡來跟蹤這些小行星上千次,繪制并計算它的軌道,以便預測將來會不會接近地球,

整個過程除了大海撈針一樣去尋找小行星,最難的是跟蹤階段的前期。

因為那會還無法預測行星的移動軌跡,可能一不注意就讓它就消失在茫茫星海中,然后一切白忙活。

通過監測和計算軌道,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小行星未來 100 年甚至更久時間會不會對地球造成威脅,以便提前準備。

那如果真發現一個小行星還有 10 年就要撞地球了,怎么防御呢?

其實相比核彈轟炸,科學家們更傾向于另外一種方法:提前偏轉行星軌道,

舉個例子:有個位于廣州的差友,向位于杭州的小黑胖扔飛鏢,

就算他瞄得很準,但差評君發現得早,在半途對飛鏢吹了口氣,改變了一丁點方向。

不考慮其它任何因素,飛鏢一直按照已偏移的角度飛行,經過幾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別說小黑胖了,連差評編輯部它都看不到。

同樣,對付解決不了的大塊頭,我們只要提前改變它一點點的軌道,想必幾年后它也會錯開地球。

那如何改變行星軌道呢?

目前最符合人類科技水平的一個辦法,是動能撞擊,比如利用飛船去撞小行星。

哪怕只能撞偏移 0.00001 毫米,但日積月累下來肯定不止一點半點,

此外,之前還有科學家提出重力牽引法。

我們可以發射一些巨重無比的航天器圍繞著小行星轉,

重量越大引力越大嘛,航天器就利用它和小行星之間的引力,慢慢 “ 牽著 ” 小行星偏離原本軌道。

如果引力不夠,航天器還可以從小行星上挖幾噸石頭掛在身上,加大自身引力,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是發射一個裝有助推器的飛船,降落在星球上后啟動助推器,推動著小行星移動。

沒記錯的話,《 流浪地球 》里也是類似的方法。

還有個聽起來比較離譜的涂黑法。

讓航天器背一大包黑色顏料,給小行星一側涂黑,因為顏色深淺不一樣吸收熱量不一樣,通過熱能讓小行星偏移,

想必大家都覺得這些想法跟拍好萊塢大片一樣,一點不現實。,

本來差評君也這樣想的,但說起來你可能不信:

就在下個月 23 號,NASA 會發射一個名為 DART 的航天器,進行一次偏轉行星軌道測試。

經過一年時間飛行,DART 會在 2022 年 9 月撞擊一個名叫 Dimorphos 的小衛星。Dimorphos 一直圍繞著一個叫 Didymos 的行星旋轉,

如果撞擊成功了,Dimorphos 的運行軌道會發生變化,軌道周期會縮減幾分鐘。( 藍圈為新軌道 )

大家也不用擔心沒撞到會怎么樣,它們本來就不會撞到咱們,

選這兩個倒霉蛋,一個是因為它們在明年 9 月離我們相對近點,是一次絕佳的撞擊和觀察機會,

還有一個是 Dimorphos 直徑為 160 米,剛好達到潛在威脅天體的尺寸,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在撞擊后的 3 年,歐洲航天局的 “ 赫拉 ” 探測器也會飛過去調查,看看運行軌道是不是按照我們計算的那樣變化了。

如果真的發現動能撞擊可以有效改變行星軌道,結果也處于我們計算范圍內,

那這一撞,就是這次人類行星防御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把話扯回來。

這次行星防御大會的日程表上,差評君還看到了兩類比較特別的專題報告。

一類是《 災難救援體系和力量建設的專題報告 》,假如哪次真沒防住,我們依靠成熟的災難救援體系,就可以把損失拉到最低。

還有一類是關于隕石的研究,這非常重要。

你想啊,這些小行星撞地球前都已經飛行了數萬年,它們身上保存了許多早期的資訊,

這對人類研究宇宙起源與發展方面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

雖說咱們這代甚至后面幾代人,幾乎不會碰上有風險的撞擊事件。

但幾率小不代表沒有,2013 年俄羅斯小行星撞擊就是宇宙送來的一個信號,它告訴我們,這片星辰大海里,地球不是絕對安全的,。

所以研究行星防御,絕對有必要。

退一萬步說,就算我們這代不會碰到危險撞擊事件,我們還是要認真研究行星防御,積極召開防御大會。

因為人類正處在了科技水平剛好可以研究行星防御的年代,

早一點研究,就能早一點找到行星防御的辦法。

這是對我們后代負責,也是對自己的地球家園負責。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