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看懂!12代酷睿”大小核”原來是這么玩的

Alder Lake 12代酷睿可謂x86架構近年來最大的變革,不但擁有全新工藝、CPU架構、DDR5內存、PCIe 5.0總線、封裝接口等等,更是首次在主流消費領域融入了混合架構設計,

它同時集成性能核(P核)、能效核(E核)兩種不同的CPU核心,都是最多8個,彼此搭配,可靈活滿足單線程、多線程、多任務等各種應用場景的需求。

此設計公布以來,大家一直非常關心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E核的性能水平如何,是否可以勝任日常負載,二是兩種核心如何調度分配,執行效率如何,甚至會不會出現“一核有難N核圍觀”“的極端情況。

對于第一個問題,Intel給出了明確數字:同等頻率下的單線程性能,E核甚至比Comet Lake-S 10代酷睿還要高出1%,而對比P核也只差了大約27%,因此完全不必擔心,

而關于兩種核心的設計原理、運行規則、系統優化等話題,Intel此前已經反復講了很多次,尤其是專門設計了“Intel Thread Director”(ITD/線程調度器),從硬件層面進行把控,再結合Windows 11操作系統的線程監控與調度分派,以及軟體端的適配,全方位優化,

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文字畢竟不夠直觀,Intel特意通過一款名為“Intel Thread Director Monitor”(線程調度監視器)的工具進行了一次形象化的演示,一看秒懂,

以酷睿i9-12900K為例,它有8個P核、8個E核,在監控頁面以此列出,最右側則是不同類型的工作負載,可以任意選擇模擬加載,包括默認的高性能負載(DEF)、向量浮點運算指令(VFP)、AVX2/VNNI等AI指令(AI)、后臺線程(BG)等等,

首先啟動一些默認高性能負載,它們會被逐個分配到各個P核上,甚至會適時讓一個核心處理兩個線程。

注意,這些負載與核心的分配,并不是手動指定的,而是由ITD將負載資訊反饋給操作系統,后者決定給予哪個核心來執行,

然后啟動更高負載和優先級的VFP指令,ITD和Win11立刻將其分配給P核,同時將部分默認負載轉移到E核。

接下來創建AI指令,它被認為更應該優先執行,就加入P核,同時將部分默認負載、VFP指令都放到E核。

最后加入一些后臺線程,它們直接就放在了E核上,不會去搶占繁忙的P核,

當然,實際情況要比這復雜得多的多,這里是形象地展示一下運行機制。

在軟硬件調度優化之下,大家不必擔心兩種架構核心的工作安排問題,即便是軟體沒有特殊優化,ITD、Win11也會做好自己的調度,而且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系統、軟體做針對性優化,效率也會越來越高。

Intel客戶端計算事業部副總裁、客戶端計算事業部大陸業務總經理Sunil Kaimal此前也曾明確表示,從長期來開,Intel會堅定地走混合架構,也會讓所有開發者不論在哪個系統上,都能獲得最好性能,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