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偶然間看了下股市,和往常一樣,茅臺仍然牢牢占據了“股王”寶座,股價達到了驚人的1800元,往下看時,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映入眼簾,石頭科技股價突破1000元大關,僅次于茅臺,
說它熟悉是因為石頭是大陸知名的掃地機器人品牌之一,而說它陌生是因為掃地機器行業人前幾年經歷大洗牌,很多品牌都被淘汰,并且這個品類的市場表現也比較一般,然而今年卻不聲不響地坐上了“科技第一股”的位置,令人驚訝,
回顧掃地機這幾年的發展,可以簡單概括為“高開低走,逆風翻盤”,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大陸掃地機器人零售量復合增長率達49%,其增速遠超其他家電品類,2018年零售額規模78億元,零售量規模605萬臺,
然而好景不長,掃地機器人整體銷量呈現高開低走的形勢,甚至很多品牌在這幾年倒閉或者退出。2019年1-11月,掃地機器人全渠道零售量同比增長1.9%,零售額同比增長2.0%,增速較2018年同期下降接近50%,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要從掃地機器人的發展歷程講起。掃地機器人興起于國外,1997年,第一代掃地機器人出生于瑞典,由專業家電制造商伊萊克斯三葉蟲研發生產。也正是這個原因,掃地機器人在歐美國家發展很早,認知率和普及率自然也比大陸要高很多。
不過,第一代掃地機器人非常笨重難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導航技術,僅僅依靠超聲波傳感器測量物體距離,實際用起來就是在家里毫無章法的亂竄,集成化程度低也使得它的機身非常厚重,超過13cm,沙發下、床底就進不去了,另外、它也沒有邊刷,吸力羸弱,總的來說清掃效率和效果都比較差,
到了2002年,美國iRobot公司推出了Roomba掃地機器人,這款掃地機器人在導航技術上其實并沒有大突破,仍然不能主動導航,但由于增加了紅外傳感器,加上處理器和算法進步,已經可以進行被動式隨機路線規劃,相較于初代掃地機進步明顯,而且隨著集成化程度提高,掃地機厚度降低,增加了邊刷,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清掃效果。
2010年,美國Neato公司推出第一款搭載激光導航技術的掃地機器人,使用一個360度旋轉的激光測距儀實時定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規劃清掃路線,而當時,iRobot公司對激光導航并不感興趣,而是鐘情于另一種導航技術:視覺導航,通過機器上安裝的攝像頭,不停地拍攝掃地機周圍的圖像,通過對比不同圖像的差異進行定位,規劃清掃路線,
時至今日,掃地機器人的導航技術基本上就只有激光導航和視覺導航兩個技術流派,各有千秋,但激光導航相對來說應用更廣泛、識別更精準,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掃地機為什么高開低走?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消費者認知度不足,大部分談到清潔家電,第一個想到的并且購買的應該還是吸塵器,掃地機進入大陸的時間并不長,相當多的消費者不太熟悉和認可。
二是起初購買掃地機的消費者大多是抱著好奇、嘗鮮的心態購買,但在長時間使用后,掃地機導航不精準、掃不干凈、維護麻煩等問題逐漸凸顯出來,而在這幾年中,掃地機器人針對這些問題的改進又非常緩慢,最終導致口碑崩塌,
令我不太理解的是,今年開始,掃地機器人行業不僅修復了去年的頹勢,更迎來需求井噴,比如科沃斯發布前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1.4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歸母凈利潤2.5億元,同比大增147%,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7.4億元,同比增長71%,當季凈利潤1.2億元,
而石頭科技的前三季財報顯示,公司1-9月實現營收29.80億元,同比減少1.66%,但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8.99億元,同比增長54.49%。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實現營收12.04億元,同比增長33.03%,凈利潤4.39億元,同比增長123.26%。
除了大陸消費者對掃地機器人的需求增加,海外消費市場也在不斷擴大,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到9月,大陸累計出口吸塵器(含掃地機器人)10014萬臺,累計同比增長15.8%,
業內人士表示,從全球來看,超90%的掃地機器人生產制造環節集中在大陸,海外市場對大陸供應鏈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隨著掃地機器人全球需求的暴增,短時間內大陸生產企業訂單供不應求的狀態很難改變。
究其原因,根據央視的走訪調查,受疫情期間宅經濟爆發影響,今年掃地機器人的銷量一路走高,“使用方便、解放勞動力”是很多消費者購買掃地機器人的主要原因,
相較于早年間在家庭中相對雞肋的地位,如今,掃地機器人的功能愈發成熟和豐富,有些還可以做垃圾回收,具備除菌、消毒等功能,
盡管如此,我想說的是股票再高代表不了產品的好壞,掃地機器人在能力上相比以前確實有很大進步,但還是免不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目前用戶對這類產品吐槽最多的還是路線規劃不合理、導航不精準、清掃不干凈,想要真正獲得用戶認可,仍需要在產品上下功夫,不然又會重蹈覆轍,徹底失去消費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