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暖氣水為什么是粉色的?
其實,暖氣水有顏色是供暖公司有意為之,在暖氣水中加入染料(例如堿性紫),將其與自來水區分開來,萬一出錯馬上就能發現,
類似的例子還有天然氣中加入四氫噻酚(四氫噻酚有特殊的臭味),一旦天然氣(天然氣本身無味)泄漏立即就會被人察覺。
除了顏色與自來水不同,暖氣水中還含有除銹劑(例如火堿、磷酸鈉等)、除垢劑,有的還加了臭味劑(防止供暖熱水的損失), 這么看來,與自來水相比,暖氣水的成分可復雜多啦。
2.人類的語言從哪兒來?
語言從何而來一直就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由于很難獲得實際的證據支持,巴黎語言學會(language Society of Paris)甚至一度禁止了關于這一主題的討論,
即便研究起來困難重重,學者們還是提出了不少關于語言起源的假說,主要有連續性假說(Continuity theories)與非連續性假說(Discontinuity theories)兩類。
連續性假說認為,語言系統如此復雜,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形成,一定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從靈長類祖先早期的前語言系統(pre-linguistic systems)逐漸發展而來,
邁克爾·托馬塞洛(Michael Tomasello)就認為,語言是在靈長類動物的相互交流過程中發展而來的,這些交流很可能是各種手勢,而不是聲音,
也有學者認為,語言是從早期人類的歌唱能力中發展形成的,其實,盧梭(Rousseau)及赫爾德(Herder)等哲學家也曾經提出,語言起源于情感的本能表達,最初的語言更接近音樂和詩歌,而不是理性思維的邏輯表達。
這幅壁畫描繪了一個人口中吐出成卷的話語,圖片來源Wikipedia
與連續性假說的觀點相反,非連續性假說認為,語言作為一種獨特的性狀(trait),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突然出現的,
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就曾提出,是某一個體身上發生了一次偶然的突變,使人類獲得了語言的能力。
諾姆·喬姆斯基是20世紀最重要的語言學理論家之一,圖片來源Wikipedia
由于語言的起源早在人類史前時期,其發展歷程未能留下直接的歷史證據,找出語言起源的真相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或許有一天,學者們會找到新的研究思路,突破這一難題。
3.為什么爬樓梯比在平地走路累?
為什么和走路相比,爬樓梯更容易累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爬樓梯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克服重力做功,消耗更多能量。
一項研究比較了不同運動方式耗能大小,一個體重72.6千克的運動者,在一般運動強度下鍛煉30分鐘,爬樓梯消耗能量達到了350千卡,比跑步消耗的能量(340千卡)還要略高一些,
爬樓梯消耗的能量更多,對氧氣的需求量也更多,平靜狀態下的心臟收縮力無法在短時間內提供足夠的血液和氧氣,只好提高心臟跳動次數,滿足運動消耗。
而且,高強度運動還會刺激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興奮也會使心跳加快、呼吸變重。
不過,爬樓梯對膝關節并不友好,雙下肢、髖、膝、踝等關節有損傷的人要謹慎嘗試。
4.挑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說到人對食物的偏好,那可真是千差萬別。
有人無辣不歡,有人見辣就煩,有人吃啥都要加香菜,有人卻視香菜如毒藥……這是怎么回事?
一部分原因與基因有關,
我們還是拿香菜舉例吧,愛不愛吃香菜,與基因OR6A2密切相關,OR6A2是嗅覺受體基因,對醛類物質(香菜獨特氣味的根源)敏感。當這個基因發生特定的突變,它就會讓你認為香菜有一股討厭的肥皂味,本能地拒絕香菜,
與味覺以及嗅覺相關的基因有很多,它們共同作用,從遺傳層面塑造我們對食物的好惡。
除了基因,生活環境也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選擇。比如說四川地區食物普遍偏辣,東北菜則更咸一些,我們在特定的飲食環境中長大,就會形成特定的飲食偏好,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因素雖然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好惡,都并不是絕對的。
我們是不是喜歡某種食物,與食物特定的味道、口感以及個人生活經歷、所處社會文化環境都有關系,這些因素綜合作用,決定了我們的飲食偏好。(下期我們可以再詳細地說下這個問題)
5.小孩為什么喜歡咬指甲?
雖說咬指甲在小孩中更常見,但有統計顯示,約有20%左右的成年人也經常咬指甲,
這種行為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
有學者認為,咬指甲與潛在的情緒問題有關。
當人處于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中時,會下意識地咬指甲,咬指甲能幫我們分散注意力,讓我們暫時從壓力情緒中逃避出來,獲得片刻的放松,
對于開始長牙或換牙的兒童來說,咬指甲還可能和牙齒的生長有關,他們想借助咬指甲來緩解牙齒萌出時的不適,
0-2歲的孩子咬指甲,也可能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幼童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咬一口”。不僅僅是指甲,他們還可能咬玩具、衣服、以及各種能接觸到的物品,
咬指甲是個很常見的現象,多數情況下并不會造成太大危害,不過如果這種行為已經嚴重到影響生活的程度,那就應該積極尋求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