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2020年度評獎:PC處理器篇

又是一年歲末,又是盤點總結的時刻,想必對于多數人來說,這一年都感到不同尋常。

在科技行業,不少廠商迅速應變,順應形勢舉辦了豐富多樣的線上發布會,讓我們得以在家中 依然能迅速捕捉新技術的脈動,

現在,不妨讓我們將視角集中到CPU處理器上,回首過去一年的軌跡,篩選出那些值得銘記的產品。

旗艦性能獎:AMD銳龍9 5950X

AMD劃時代Zen3架構的當家旗艦,銳龍5000家族扛鼎之作,甚至連AMD自己也毫不謙虛地將其捧做“世界上最好的游戲處理器”。

我們的測試顯示,這顆16核怪獸單核性能超越了所有對手,比i9-10900K強了11%,比i9-10980XE強了25%,同時,無論是單機游戲還是網路游戲,幾乎無一例外實現了對i9-10900K的反超,雖然5950X核心數多,可10900K睿頻可是比5950X多出400MHz,

所以無論是從紙面規格、基準跑分、游戲表現、內存/存儲兼容性等,銳龍9 5950X都是2020年的當然之王,

旗艦性能獎:AMD線程撕裂者3990X

2020年2月7日,Threadripper 3990X正式發布,這是世界上第一顆64核心的桌面級x86處理器,再一次刷新民用處理器的性能上限,

盡管Zen3架構的線程撕裂者在這一年沒有見到,可也許就是因為Zen2時代3990X的光芒過于耀眼——128個框框、64條PCIe 4.0通道、晶體管總數超過395億、3萬元的售價……

如果說這還不夠,那么可以感受下基準軟體中一騎絕塵的多線程成績、生產力軟體Premiere Pro、3DS Max、Maya等中幾近變態的效率表現,我們在測試中也第一次感到,有那么多的軟體飲恨無法充沛利用64核128線程,拖了處理器的后腿,

旗艦性能獎:Intel酷睿i9-10980HK

盡管AMD銳龍4000標壓處理器強勢出擊,但綜合各種表現來看,i9-10980HK仍是當下游戲本中最強的存在,它設計為為8核心16線程,基礎頻率2.4GHz,加速頻率5.3GHz,全核頻率高達4.5GHz,部分游戲本甚至解鎖如70瓦這樣的TDP,使其實力更加兇猛,多核甚至在i9-9700K之上,

最受關注獎:Intel酷睿i9-10900K

今年4月份,Intel發布了十代酷睿桌面處理器,代號Comet Lake-S,使用了14nm++工藝,通過架構、工藝深度優化,旗艦型號酷睿i9-10900K這一次不僅做到了10核20線程,同時睿頻加速頻率也提升到了5.3GHz。在x86處理器歷史上,5.3GHz的官方出廠頻率還是第一次,創造了歷史新紀錄,而且這次是同時提升CPU核心數及頻率,更加難得,

由于多2個核心的原因,i9-10900K的理論性能比i9-9900KS強了19%很容易理解,不過它卻在全核頻率低了100MHz的情況下游戲性能反而還提升了2%。

我們評測認為,自從2011年代號為Sandy Bridge的第二代智能酷睿處理器發布之后,還從來沒有哪一代酷睿能像i9-10900K這樣在不提升制程工藝的情況下將功耗、溫度以及性能提升到另一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i9-10900K算是十年來Intel最成功的處理器。

最受關注獎:AMD銳龍9 5900X

Zen3家族的二號人物,更樸實的12核設定和更親民的價格,使其成為了市場上的香餑餑,上市后各種賣斷貨,甚至就在截稿前,還需要預約搶購才行,

而上機點亮后,也證明了它的價值名副其實。我們的測試顯示,其實一顆它就足以和酷睿i9-10900K分庭抗禮,包括但不限于理論跑分、游戲表現等。

與上一代銳龍9 3900X相比,銳龍9 5900X的單核性能提升了19.2%,多核性能提升了17%,和18核的i9-10980XE相比,銳龍9 5900X的多核性能可以持平對手,單核性能勝出22%,在單核性能方面, 銳龍9 5900X僅次于5950X排第二,比i9-10900K強9%。

在一些非常需求CPU性能的網路游戲中,銳龍9 5900X能夠大幅度領先于i9-10900K。比如在《LOL》中有超過50幀的優勢,在《CS:GO》中能夠領先47幀,在《坦克世界》中優勢達到了7%,在《劍靈》中則領先了10%。

試問這樣的明星產品,誰能不愛?

最受關注獎:Intel酷睿i7-1185G7

Intel在9月初正式發布了第11代酷睿“Tiger Lake”移動平臺,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全新的“SuperFin”晶體管技術,江湖人稱“10nm+”。同時,第11代酷睿還將CPU微架構從上代Ice Lake平臺的Sunny Cove升級為Willow Cove,GPU也升級到最多集成96組EU單元的Iris Xe Graphics,

酷睿i7-1185G7是第11代酷睿中旗艦級的高端產品,普遍應用在各大OEM品牌的旗艦級輕薄本產品線中,提供4核心8線程、L2總容量為5MB、L3總容量為12MB、基礎頻率3.0GHz、單雙核睿頻高達4.8GHz、全核心睿頻為4.3GHz,核顯滿血96EU、最高睿頻1.35GHz,最高支持64GB容量DDR4-3200或32GB容量LPDDR4x-4266內存,TDP為28W,

大家最為熟悉的Cinebench R15和R20測試軟體成績來看,第11代酷睿i7-1185G7的CPU單核性能冠絕群雄,哪怕是15W模式下的得分也能超越最頂級的i9-10980HK,可見新工藝和新微架構攜手后的威力之強,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對SOC電源管理的機制進行了改進優化,即便是輕薄本產品,在不接入外部電源,只通過純電池供電來使用的場景下,酷睿i7-1185G7在性能調度上依舊沒有妥協太多,提供了較高的PL2短時功耗限制,并保留了快速的睿頻響應能力。

最具性價比獎:Intel酷睿i5-10600KF

酷睿i5-10600K的兄弟酷睿i5-10600KF在沒有了核顯后,日常售價只要1300元左右,比帶核顯的酷睿i5-10600K便宜了500塊錢。

在千元出頭的市場上,原本的主力是酷睿i5-10400F處理器,頻率2.9-4.3GHz,而酷睿i5-10600KF頻率可達4.8GHz,單核優勢也極為明顯,全核頻率也有4.5GHz,同樣大幅領先,釬焊加持下甚至被DIY愛好者超到了6.2GHz,足見性能潛力深不見底,

6核12線程保證了足夠強的多任務性能,不論是玩游戲還是圖像處理、視訊編輯甚至3D渲染,尤其是游戲上,在當前的3A游戲中游刃有余,性能與高端的8核5GHz處理器相差不了多少。

最具性價比獎:AMD銳龍3 3300X

今年5月11日,AMD第三代桌面銳龍家族的兩名入門級新成員銳龍3 3300X、銳龍3 3100正式上架開賣,定價分別為899元、799元,它們均基于最新的7nm工藝、Zen2架構,在銳龍3系列中首次開啟多線程技術,二者均為4核心8線程,不鎖頻,24條PCIe 4.0通道,釬焊散熱等。

和3100相比,3300X誠意更足,包括更高的頻率(3.8-4.2GHz),保留了一組完整的CCX,核心與核心、核心與三級緩存之間延遲更低,性能更好。我們的測試顯示,銳龍3 3300X的同頻性能遠強于銳龍3 3100 ,另外就是4.25GHz的全核頻率比i5-9400F的3.9GHz高了不少,導致銳龍3 3300X的不論是理論性能還是游戲性能竟然都強過了i5-9400F以及3年前的i7-7700K,性價比不言而喻,

技術創新獎:AMD Zen3架構

Zen3是Zen架構誕生以來變革最大的一次,銳龍5000系列CPU也實現了制造工藝不變的情況下對Intel的單核性能反超。
為此,Zen3架構對于所有模塊都進行了翻新,前端、預取、解碼、執行、整數、浮點、載入、存儲、緩存等等,每個環節都是煥然一新,從而使得IPC提升了多達19%。

其中在內核方面最關鍵的調整在于,一個CCD里是完整一個CCX,而不是分開的兩個,所有8個核心共享完整32MB三級緩存,等于在Zen2基礎上,每個核心可獲取的三級緩存容量直接翻了一番。加之一二級緩存效率的提升,訪問速度、通信效率大大加快。

最終,Zen3順利實現了預期目標,包括IPC大幅提升(平均19%)、延遲大幅降低(統一8核心與32MB三級緩存)、內存訪問大幅加速(三級緩存直接訪問翻倍)、頻率大幅提高(最高加速4.9GHz)、能效大幅改進(最高2.8倍)、游戲幀率大幅增長(1080p下平均約26%)。

技術創新獎:Intel Tiger Lake 11代酷睿

秋季發布會上,Intel正式推出了代號Tiger Lake(老虎湖)的十一代酷睿處理器,它就像是下山的老虎一樣,CPU、GPU、AI及制程工藝等關鍵部分全部升級了一遍,特別是全新的CPU內核使得IPC性能大增,單核頻率高達4.8GHz,最多四核心的設計在輕薄本平臺上也更為均衡,

十一代酷睿處理器中,最重要的一個升級恐怕要數制程工藝,這一代使用的是10nm SuperFin工藝,全新的SuperFin晶體管實現了Intel歷史上最大幅度的節點內性能提升,即在沒有制程升級的情況下,工藝就提升了超過15%。

同時,頻率提升之余十一代酷睿還使用了全新的Willow Cove微內核,進一步改進了緩存系統,提升到每核心1.25MB L2緩存、共享12MB L3緩存,加上其他改進,十一代酷睿的Tiger Lake處理器架構上的總體提升幅度超過10%,

不僅CPU如此,整個十一代酷睿處理器中還有多方面的優化,比如全新的Xe架構GPU,銳炬Xe顯卡,96個EU單元的加入使得游戲性能翻倍,可以滿足1080p下3A大作的要求,

AI單元這次進化更大,專用GNA 2.0單元的加入使得AI性能是前代的4倍多,極大地改善了AI應用的速度。

同時,這一代不僅依舊全面支持了Wi-Fi 6,還有最新的Thunderbolt 4接口,它們也同樣使得整個平臺的綜合能力大幅提升,

技術創新獎:蘋果M1

早在今年6月的WWDC2020大會上,蘋果就正式宣布了將針對旗下的Mac電腦產品推出基于Arm架構的全新自研芯片,并在兩年內逐步替代X86架構的英特爾處理器的計劃,臺北時間11月11日凌晨,蘋果舉行新品發布會,正式發布了首款針對Mac電腦的自研芯片,即此前蘋果公布的“Apple silicon”,命名為M1。

蘋果M1芯片似乎并不是A14的簡單升級版,雖然都是基于臺積電的5nm工藝打造,但是M1擁有高達160億個晶體管,相比之前的A14的118億個晶體管提升了約35.6%。在CPU部分,M1芯片集成了8個核心,包括4個高性能大核心和4個高效能小核心,根據蘋果展示的PPT顯示,在10W的功耗限制下,M1芯片可提供傳統X86筆記本處理器2倍以上的CPU性能,

蘋果M1配備了8核心的GPU,相比A14的GPU核心數量提升了一倍,在同等功耗下,M1的GPU性能是其他最新推出的筆記本芯片的GPU性能的兩倍,而在同等性下,M1的功耗只有其他筆記本電腦芯片的1/3。

M1芯片還集成了與A14一樣的16核的神經網路處理器(NPU),算力11TOPS,另外,ARM架構帶來續航大幅優化、Final Cut Pro/Xcode/Adobe Lightroom特別優化后,效率均超過了Intel平臺,

M1展示了蘋果的野心和恐怖的軟硬件一體化優勢,隨著M1的順利推出,并成功在Mac產品上應用,蘋果利用自研Mac芯片替代英特爾X86處理器的計劃或將進一步提速,可能用不到兩年就會全部完成替換,畢竟,憑借蘋果自身強大的出貨能力,自研的Mac芯片的成本要遠低于采購英特爾處理器的成本。

編輯選擇獎:AMD銳龍5 3600XT

XT的命名在A卡中有過,CPU上還是頭一次,銳龍5 3600XT是6核心12線程,3MB二級緩存,32MB三級緩存,TDP 65W,基礎頻率3.8GHz,唯一的不同是加速頻率提升到了4.5GHz,比銳龍5 3600X高了100MHz,

雖然官方規格只是提及了銳龍5 3600XT的加速頻率比銳龍5 3600X高了100MHz,但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全核頻率提升了200MHz,更準確一點說是在相同溫度下,銳龍5 3600XT的運行頻率要比銳龍5 3600X高了200MHz。

我們測試發現銳龍5 3600XT的游戲性能可以持平i7-8086K,和前輩銳龍5 3600X相比,游戲的幀率表現提升了3%之多。并且,它是我們見過的超頻能力最強的Zen2構架處理器!雖然它的加速頻率只有4.5GHz,但是卻能超頻到全核4.7GHz,并運行大部分測試項目包括CineBench R15,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編輯選擇獎:AMD銳龍7 4800U

銳龍4000 U系處理器共有5個型號,制程工藝由12nm提升至7nm,核心數量和緩存數量大幅增加,同時還支持更高頻率的DDR4-3200MHz和LPDDR4-4266MHz內存,相較于上代銳龍 3000,在性能上有了質的提升,

在35W TDP以及8核心16線程的加持,銳龍7 4800U的性能可以比i7-10750H強26%以上,比起i7-10510U更強了150%,

銳龍7 4800U處理器內置了完整的8核Radeon Graphics,擁有512個流處理器,并且頻率高達1750MHz,在一些輕薄本中配合雙通道LDPPR4 4266Mhz內存,可讓內置的Radeon Graphics如虎添翼,性能甚至超越了4800H中的內置 GPU,同時也要比滿血MX250強了18%左右,

最后續航方面,包括4800U在內的銳龍4000U輕薄本甚至有著反超酷睿的表現,補足了老短板。

編輯選擇獎:Intel酷睿i5-L16G7

Lakefield其實去年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的技術創新榜單中,今年再次入選除了首批商用產品正式登陸之外,還在于3D Foveros立體封裝、5核混合架構的先進理念仍舊獨樹一幟,

Lakefield處理器是Intel的第一款大小核產品,內部集成一個Sunny Cove架構的大核心、四個Tremont架構的小核心,因此一共五核心,都不支持超線程,另外集成4MB末級緩存、第11代核顯,“酷睿i5-L16G7的CPU部分基準頻率1.4GHz,全核睿頻最高1.8GHz,單核睿頻最高3.0GHz,核顯部分集成64個執行單元,頻率500MHz,支持LPDDR4X-4266內存,熱設計功耗為7W。三星Galaxy Book S用的就是它。

當然,新生事物除了要經歷市場檢驗,還要接受前期的“陣痛”,比如CineBench渲染測試大核悠閑、小核賣力的尷尬,OEM調度優化不充分導致實際性能還存在很大優化空間等。

不過凡事都有個過程,據說12代酷睿也要大小核設計了,Lakefield也許就是前站,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