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搞懂蛔蟲在人體內干什么 他們竟吃下了上千枚蛔蟲卵

“你屁股癢了嗎?”“昨晚上睡覺磨牙的是誰?”

說到這里,不少80、90后可能想到一句恐怖的話——“你肚里是不是生蟲子了”,然后就被要求服下味道很奇怪的寶塔糖用以打蟲。


看到這張圖,就想起了它的味道

當然,還有很多小伙伴會親眼見證自己拉出小蟲子的畫面,

沒有見過的同學請看一下新加坡電影《我們的故事》,電影中人徒手拉出兩條蛔蟲的場景,那是相當讓人“噴飯”的(這里就不配圖了,感興趣的可自行搜索查看),

蛔蟲是80后和90后的童年陰影,今天,我們聽到蛔蟲二字還是心有余悸,但是當我們回顧人類與蛔蟲的接觸史,會發現有不少科學家和志愿者為了戰勝蛔蟲,特意吃蛔蟲……

蛔蟲潛伏史&人類首次記載

蛔蟲,屬于線蟲動物門線蟲綱蛔目蛔科,是人體腸道內最大的寄生蟲,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其患病率高達70%以上,兒童患病率高于成人。


蛔蟲(左邊雄性,右邊雌性),圖片來源見水印

從幼蟲進入人體到開始產卵需要兩個月,成蟲壽命約一年。

2019年《寄生蟲》雜志報道,在史前美洲豹大便中發現蛔蟲蟲卵,這與發現標志著蛔蟲出現的歷史最早可追隨到16570~17000年前。

世界上首次記載蛔蟲病是在1800年前,出自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文中指出蛔蟲進入膽道和腸道之間不適應,運動劇烈,使人出現嘔吐,煩躁之狀,后服用“烏梅丸方”,麻痹蛔蟲,緩解了病情,

后來在宋代《顱囪經 · 雜癥》中記載了具體的驅蟲、殺蟲之方,

蛔蟲生活史&科學解剖蛔蟲史

那么,隨著醫學的發展,以外科手術為主的國外科學家們,又是怎么對待蛔蟲的呢?

18世紀初,科學界通過解剖蛔蟲,借助顯微鏡觀察,發現蛔蟲可能是卵生的,而不是像當時盛行的“生命自發說”說的那樣,是由于食物腐敗產生的,


蛔蟲卵

每一次打破現有的常識都絕非易事,

為了證實蛔蟲可能是卵生的,1855年德國寄生蟲領域先驅科學家庫肯麥斯特(F. Küchenmeister)將蛔蟲卵喂狗,結果并沒有在腸道中發現蛔蟲,實驗失敗,

后來德國的醫生莫斯勒(F. Mosler),盧卡特(R. Leuckart)、法國的醫生戴紋(C. J. Davine)先后用各種動物以及兒童做實驗,也沒有收獲。

直到1868年,生物學家阿特伯格證明了哥式蛔蟲卵在鴿子體內發育成成蟲之后,更多的科學家也紛紛用各種動物做實驗,證實了這一觀點,

還有很多科學家為了親自證實這個觀點,將自己作為實驗對象,參與了蛔蟲卵生的證明當中,

比如,義大利學者格拉西(B. Grassi)一次吞下上百枚蟲卵,雖然在22天后發現了蟲卵,但是蟲卵發現的時間太短,被認為是之前就吃了不潔的食物,證明失敗,

而參與這場“豪飲”蟲卵實驗的,還有下圖中的這些科學家。


圖片來源于廖俊林-《百年科學蛔蟲宴》

為什么有的人或動物吃下蟲卵就會在腸道中發現成蟲,而有的人或動物就不會呢?

帶著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始了第二次探索,

1961年,英國學者斯圖爾特(F. Stewart)在對老鼠肺部進行解剖時發現了蛔蟲幼蟲,當時,部分科學家提出,人類只有吃了經過嚙齒類動物口水沾染過的食物才會引發蛔蟲病,

根據這個觀點,1818年一個被稱為“食蛔英雄”的日本學者貞夫吉田在大量吞咽豚鼠肺中的蛔蟲幼蟲試驗,發現蛔蟲幼蟲在人體的行動軌跡:從腸道壁穿過,越過腹腔,穿透膈肌,到達胸腔,再鉆入肺部。

從實驗結果看,似乎證實了這種觀點,

但是隨后在人吞咽豬體內蛔蟲、狗吞咽貓體內蛔蟲等一系列試驗后發現,蛔蟲的中間宿主不止有嚙齒動物,而且有時經過嚙齒動物這個中間宿主也有很多沒有患病的情況,

直到1879年,義大利醫生瓦尼格拉西在小孩子的糞便中發現大量的蟲卵,證實蛔蟲可以直接在人體內完成整個生命周期時,中間宿主的說法才第一次得到否定。

為這場“豪飲”盛宴做出蛔蟲生活史關鍵總結的是日本兒科醫生濃野垂(Shimesu Koino),他在1922年吞下大量蟲卵,在煎熬50天后才服下打蟲藥,最終在糞便中發現了大量蛔蟲幼蟲。

經過上面提到的以及沒有提到的所有參與的科學家、學者近百年的研究和實驗,我們終于得到蛔蟲感染的完整結論:

蛔蟲卵的胚胎細胞分裂發育成幼蟲,經過蛻皮后成為感染期蟲卵,這個過程不需要借助中間宿主,

當人們誤食了含有感染期蟲卵的食物后,將它引入到人體小腸內,它們在此定居并孵出幼蟲,然后在我們的身體內“為非作歹”,引發各種疾病,

幼蟲的行動軌跡在上文“食蛔英雄”的實驗中已經講了,下面用一張圖來展示一下整個過程:


蛔蟲生活史,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幼蟲經過腸壁侵入腸粘膜,進入淋巴腺和腸道靜脈,經過肝臟、右心,到達肺部。

進入肺泡后經歷2-3次蛻皮,沿著氣管逆行至咽喉,再順著消化道向下前行,最后回到小腸。經過第四次蛻皮后,逐漸變成成蟲,

在腸道內雌雄蟲完成交配,雌蟲以每天24萬個蟲卵的速度不斷在人體內繁殖。

幼蟲在人體長達兩個多月的“環游”過程中,對我們身體各器官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比如器官穿孔、阻塞,甚至死亡,

由于蛔蟲病癥表現并不明顯,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做好預防尤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在蛔蟲醫學實驗驗證這方面,科學家們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們明知其危險性卻仍然堅持,“以身試蟲”,甚至在產生各種不良癥狀時還強忍不適,堅持完成實驗,

最后,讓我們一起向這些參與蛔蟲的“戰斗”的英雄們致敬。

參考文獻:

【1】Romina S. Petrigh et al, Ancient parasitic DNA reveals Toxascarisleonina presence in Final Pleistocene of SouthAmerica, Parasitology (2019).

【2】潘晨. 蛔蟲病中醫診療指南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部,2012.

【3】杜勉之.運用烏梅丸驗案[J].江西中醫藥,1980(04):41-43.

【4】潘晨. 蛔蟲病中醫診療指南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部,2012.

【5】尋正.科學史上的“蛔蟲宴”[J].教師博覽,2012(06):60-6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暫無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