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滴瀝青”實驗,長達92年無人破解,原因為何?

瀝青是各種堅硬焦油狀物質的混合物,可是天然的或人造的,來自植物、石油和煤焦油,曾用于防水船。瀝青在室溫下堅硬易碎,很容易被敲碎。但是,事實上,瀝青是比水粘性大千億倍的有機液體。昆士蘭大學部的托馬斯·帕內爾(Thomas Parnell)教授確信瀝青堅硬的外表是騙人的,于是他做了滴瀝青實驗來測量瀝青樣品的流量和粘度。

1927年,帕內爾教授創建了這個實驗,以證明瀝青可以展示出相當驚人的特性。帕內爾教授加熱了瀝青樣品,并將其倒入一個密封玻璃漏斗中,等待瀝青沉淀下來。三年后的1930年,帕內爾認為這種物質已經冷卻并穩定下來,于是切斷了漏斗莖。然后,瀝青開始以極慢的速度滴落。

瀝青就慢慢地從漏斗中滴出,來速度如此之慢,以至于第一次滴下來花了8年時間,在漏斗被切斷87年后,只下降了9滴,上一次下降是在2014年4月,預計下一次下降將在本世紀20年代的某個時候。

這個實驗是作為一個演示而建立的,并沒有保存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它被保存在一個陳列柜里,所以瀝青的流速隨著季節溫度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大樓里安裝了空調,流速也隨后下降了(見下圖)。

已故教授約翰·梅因斯通(John Mainstone)于1961年成為該實驗的第二負責人。他負責這項實驗長達52年,但和帕內爾教授一樣,他沒有親眼看到一滴瀝青掉落就于2013年去世了。2000年,設置了一個網路攝像頭來協助監控實驗,但不幸的是,由于技術問題,它錯過了第八滴。在92年的時間里,各種各樣的小故障使任何人都沒有看到一滴瀝青掉下來的瞬間。在梅因斯通去世后,監護權移交給了Andrew White教授,他是第三位滴瀝青實驗的監護者。

盡管滴瀝青實驗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仍為科學的好奇探索精神做出了貢獻,而對它的投入和持續時間使瀝青實驗成為最著名的實驗之一。2005年,梅因斯通和已故的帕內爾教授被授予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模仿,每年秋季舉行,以慶祝不尋常和微不足道的科學成就。搞笑諾貝爾獎的目的不是嘲笑,而是尊重科學家的好奇想象力。所以,滴瀝青實驗絕對值得這樣的認可。吉尼斯世界紀錄也將這個滴瀝青實驗列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

1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員
  1. 理論上把一塊鋼板放在哪里,只要實踐足夠長,也會往下滴!鋼板也是少見的像固體的液體!

  2. 常溫,常態(非密閉或特殊設置狀態)是這個實驗的前提!所以這個實驗就是在考證自然常態下瀝青這一物質的變化。在當年看或許問題不大,但放到而今,人對微觀生命的認識已提升了幾個數量級,尤其是新世紀以來,人對微生態的認知也逐漸深入。所以,以微視角考量,這個實驗只能作一個案!正如有的評論所提到的,多做幾個,多取幾個地域所產的,多設定幾個環境,一起來對照著觀察,或許才能真正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3. 在漏斗被切斷87年后,只下降了9滴,上一次下降是在2014年4月,預計下一次下降將在本世紀20年代的某個時候。難道時間還會倒流?

  4. 這個實驗的價值早已超越實驗本身,昭示的是嚴謹、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

  5. 把瀝青瓶放在室外的某個公共場所,一是如果有太陽暴曬,瀝青就會融化并滴的很快;二是讓大眾都能看到,總會有人能夠碰巧看到,那會有這么難嗎?非要把實驗瓶放在室外一個冷僻的地方,而且只能實驗者一個人看,那這個實驗完全就是在考驗實驗者的運氣,僅此而已,沒有任何的研究價值。

  6. 我三十多年前七八歲時用小木棍子在瀝青馬路上摳瀝青搓成小圓球當時硬硬的很好玩,晚上還放在枕頭邊上,不知道睡了后頭壓在上面溫度會上升,第二天起來時頭和木頭床邊連在一起了怎么辦拽都拽不掉,后來媽媽用剪刀,把頭發一根根剪掉。

  7. 把這個裝置搬到重慶朝天門廣場,這個夏天就滴完了。搬到南極極點,可能會與地球同壽。作為物理教授,物質三態的條件都不清楚?現代儀器可以監測地球板塊幾十年間毫米級移動,就監測不了幾年一滴的瀝青滴落?應該是有正事做的科學家不屑一顧。

  8. 有一次我需要一些瀝青補房頂,找人幫忙要了一些,可是他用一個塑膠箱子裝來了,是把熱的倒里面的。為防止燙壞塑膠箱把塑膠箱浸入水池。問題來了我怎么取出瀝青呢,不能加熱,后來苦思冥想了好久忽然靈機一動。將瀝青箱子放入零下25度的冷庫,幾天后取出反過來照地上用力一扣你猜怎么樣了,瀝青碎了都出來了,像是玻璃又像是冰輕輕一敲就碎了!

  9. 滴瀝青的緩慢過程,見證了核外電子與核電荷之間的電磁力與萬有引力之間在特定的場密度環境下的微分閾值的較量。同時也見證為什么粒子的高能密態為什么不會因為熵增加原理而自發降解與發散。通俗的講,這就是隨遇而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什么歌。

  10. 我想知道這個實驗有啥用